重特大事件声像档案资源建设实施路径与创新策略

发布时间:2024-06-01 19:03:11被阅览数:250 次信息来源:中国档案报 作者:陈健惠

  重特大事件声像档案是党和国家组织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所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视听形式记录,涵盖事件发生、处置、事后恢复重建等全过程。将之收集好、保管好、利用好,对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提升应对风险和挑战的能力、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实施路径

  加强制度协同与多元化收集,是做好重特大事件声像档案资源建设的两大抓手。

  (一)制度协同赋能

  1.健全重特大事件声像档案管理协同联动机制

  重特大事件涉及面广、持续时间长,且具有突发、危急、紧迫等特点,所形成的声像文件材料一旦不能及时收集,就难以补救。因此,应将档案部门纳入重特大事件预警与处置协同机制,纳入重特大事件应对管理议事协调小组,明确主体责任、组织机制、工作机制、保障机制。针对重特大事件不同发展阶段,积极深化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协同合作,制定适用性更强、更贴合实际的收集方案,提高决策与执行效率。

  2.制定和完善规章制度和业务流程

  明确收集、整理、鉴定、保管、利用等各环节的具体职责和权限,包括收集范围、著录标准、利用程序和方式,共享范围、条件和方式及版权归属等。

  科学设计业务流程,明确“调研规划—收集整理—数字化处理—质量控制—存储管理”各环节的具体要求。如,在收集整理工作中,既要确定设备型号,又要广泛采集现场、相关机构及个人的口述档案,还要面向社会发布征集要求,最大限度丰富档案内容,并按标准规范对收集内容进行严格分类和筛选。再如,数字化处理的要点是及时快速,尽快将采集上传的声像档案资料转换为数字信息,进行图像处理、音视频编辑等。又如,存储管理要注重质效,可建立完善重特大事件声像档案专题数据库,优化数据存储、备份、安全保障、权限管理、编目著录、检索等功能,提高声像档案管理的标准化程度和效率。

  3.建立监督监管考核机制

  要全面落实档案工作责任制,压实主体责任。一方面,加强对重特大事件应对管理议事协调小组的监督,以党委政府督查、纪委巡察等联动协作的方式,进行不定时督导和考核。另一方面,完善档案主管部门对重特大事件声像档案资源建设的全过程、全方位监管考核,将此纳入档案执法检查、业务建设评价范围。

  要明确考核目标,如议事协调小组内部协调衔接情况、职责是否明晰、反馈通道是否畅达等。建立长效考核机制,包括考核指标、周期、流程、评分标准等,提升资源建设质效。

  (二)多元途径赋能

  记录不完整、收集不齐全,是当前重特大事件声像档案工作的主要问题之一。应将这两者作为资源建设的基础和起点,采用多元化途径,收集更全面、多样化的声像档案资源。

  1.坚持“应收尽收、应归尽归”总要求

  档案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充分协调各相关部门、机构力量,实时、联动、全面地开展整合收集,形成资源互补、合作共赢的工作格局,使重特大事件声像档案成为构建特殊时期集体记忆的珍贵素材。

  2.突出主动性

  《重大活动和突发事件档案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档案馆可以根据需要,提前介入重大活动和突发事件档案工作,并采取拍照、录音、录像等方式直接形成重大活动和突发事件档案。这为开展主动收集提供了政策依据。广州市档案馆和下属事业单位市档案发展中心有着丰富的收集经验。20多年前,就已形成了提前介入、主动收集的工作机制,其声像档案部和发展中心音像部作为主要力量,收集了大量重特大事件声像档案资料。在“非典”、汶川地震、新冠疫情等重特大事件中,都能看到他们采集声像档案的身影。通过积极策划组织、主动参与推进收集工作,为重特大事件声像档案资源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

  3.开展广撒网、全覆盖征集宣传

  在重特大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档案部门应立即面向社会开展广撒网、全覆盖的档案征集宣传。可面向机构、媒体、相关企业及个人等发布征集通知,在全媒体平台发布征集公告,并在地铁、公交站台等场景滚动播放,鼓励捐赠或有偿提供相关有价值的图片、音视频、实物等。如,2020年2月,广州市档案馆在官网和微信公众号中发布向社会公开征集抗疫档案资料的公告,陆续举办数场捐赠仪式,征集一线医务人员和普通群众疫情防控期间的工作、生活相关视频和照片等进馆,极大充实了馆藏资源。同年3月,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第50场疫情防控新闻通气会,介绍了2003年“非典”档案的收集和整理情况,并面向社会各界征集疫情防控档案资料,有力推动了征集工作的开展。

  4.全过程收集与重点收集相结合

  以广州市档案发展中心疫情防控相关声像档案收集为例,建立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收集机制,全面记录疫情发生、处置、事后恢复全貌,采集视频超过383小时、照片2.2万张。同时,重点启动了“口述历史——‘抗疫战士’”记忆工程项目,与粤港澳大湾区档案馆交流共建,采集了包括抗疫一线医务人员、国家疫情研判专家组、隔离酒店、出入境边检站、援鄂新闻指挥部、志愿者协会、慈善基金会等的口述档案,重点收集与之相关又具有代表性、特殊性的声像档案资料,以形象生动的视听形式,加深全社会对重特大事件的认识和了解。

  这些举措有效提高了声像档案资源收集的效率和质量,有力推动了重特大事件声像档案资源体系建设。

  二、创新策略

  (一)科研与实践并进,分门别类制定和完善重特大事件声像档案管理制度、标准规范和操作指南

  在广州市档案发展中心的工作过程中,科研和实践齐头并进是一条鲜明脉络。一方面,持续推进声像档案资料拍摄收集、整理保管、数字化修复和存储、利用服务等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在申报国家、省科技项目时,充分考虑实践的需求和重点,以问题为导向开展研究。顺利完成广东省档案局科技项目《重大活动和突发事件档案资源建设与开发利用研究》结项工作,与之相关的专著已出版发行。申报的广东省档案局科技项目《重特大事件声像档案资源建设和共享策略研究》顺利立项,正在紧锣密鼓推进中。

  此外,结合科研与实践经验,制定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社会事件4类管理制度,以及标准规范和操作指南。通过对重特大事件声像档案收集、整理、编目、利用和归属流向的研究,为制度修订、预案制定、事件防范应对提供科学依据,为进一步科学规范地开展同类工作提供信息支撑。

  (二)加强口述档案采集,创新重特大事件声像档案留存方式

  口述档案有助于填补历史空白,有助于从不同角度鉴别与考证现有历史文献的真伪,有助于进一步拓展档案馆馆藏宽度和研究领域。市档案发展中心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启动口述历史采集工作,每次重特大事件发生都做到及时响应。如,在新冠疫情发生之初,即及时制定口述历史项目采集工作方案,新增抗疫战士系列内容,以广州市档案馆声像档案制作室为主要录制场地,配备广播级高清4K摄像机、全高清导播系统、经验丰富的专业采访者等,并基于多元化叙事角度,广泛选取角色身份各异的受访者,以视频方式直观记录其援鄂、医院救护、社区抗疫、康复治疗等真实经历,让观者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极具情感共鸣和视觉冲击。

  (三)建立社会化协同机制,促进重特大事件声像档案资源共建共享

  重特大事件声像档案资源的采集、整理、保护需要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实现跨界共建共享。可采用政府主导、多部门机构协作、社会公众参与的方式,为声像档案资源利用共享、技术互联、智力互助赋能。基于文化同源、地缘相近、优势互补等有利协同条件,广州市档案馆主动与粤港澳大湾区党政机关、国企、医院等共同开展抗疫档案资源协同发展合作,先后与广东省委办公厅、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委组织部、中山市档案馆、珠海市档案馆、深圳市档案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单位联合采集抗疫口述档案,与《广州日报》合作收集2000多件援鄂医疗队队员的手印等。

  除了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合作,各级各类档案机构应合力共建,通过理论探讨、调查研究、实践项目等方式,推动重特大事件声像档案资源建设、利用服务等协同合作。

  此外,应积极探索与其他文化公益机构、社会公众的协同路径,结合各自专业背景和技术能力,通过多种形式最大限度地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共同助力重特大事件声像档案资源建设。

  社会化协同机制的建立,有利于实现不同资源间的互通互联,推动数据资源关联和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三、结语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声像档案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真实全面系统地记录了重特大事件从发生、上升、缓解到善后重建的全流程、各方面,是事件全过程的重要记录,是类似事件发生处置的重要凭证参考。

  科学合理的重特大事件声像档案资源建设是一项利国利民且应长期接续的重大工程。应通过制度协同赋能、多元化收集赋能,实现资源建设可操作、可借鉴的运作链路,探索新的重特大事件声像档案资源建设策略和机制,进一步提高共享利用价值和社会效益。

  作者系广州市档案发展中心(广州市音像资料馆)档案馆员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4年5月30日 总第4142期 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