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切口”服务“大民生” ——解锁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乡基层社会治理中的“档案密码”

发布时间:2024-06-01 19:01:42被阅览数:161 次信息来源:中国档案报 作者:张斌源

  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乡位于长安街东延长线两侧,是连接首都中心城区与城市副中心的廊道,素有“京东第一乡”的美誉。乡域面积15.08平方公里,下辖4个行政村、29个社区。面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城市化进程加速的形势,高碑店乡政府认真落实《乡镇档案工作办法》,从财政投入、制度完善、能力提升等方面综合施策,积极探索档案服务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有效发挥档案资政育人、弘扬文化等基础性支撑性作用。

  以体制机制为基础,推进档案工作规范化建设

  构建“1+14+34”(1个乡机关,14个科室,34个社区、村)的乡、村两级档案管理责任网络,形成上下贯通、齐抓共管、紧密协作的工作局面。

  一是建立职责体系,抓实工作责任。加强综合办专职档案员和业务科室、社区(村)兼职档案员管理培训,采取集中学习、实操指导、选树典型等方式,对部门、社区(村)档案人员开展业务指导,不断强化归档意识,提升业务能力和水平。

  二是完善管理制度,抓细收存流程。在每年定期收集档案的基础上,明确对重要档案随时收、对连续档案主动收,确保档案收集齐全完整。注重硬件改造,2020年投入45万余元打造机关档案室,严格落实“九防”要求,经常性排查安全隐患,不断改善档案保管条件。目前,乡机关档案室专门设置了文书、会计、基建、声像、实物、电子等类别,室藏财务档案246卷、其他文书档案3.6万余件。

  三是优化利用服务,提升便民服务质效。投资15万余元建立乡机关第二档案室,将便民服务中心业务档案单独保存,最大限度方便群众使用。2023年,查阅使用档案149人次1203件次。另外,在高碑店乡的历次巡视、审计等工作中,均根据室藏资料追溯了工程建设、疏解腾退、疫情防控等重点事项的原有过程、场景,保障工作正常开展。

  以提升治理为抓手,打造数字档案典型示范

  不断推进数字化工作,通过数字化转型,提高档案利用效率,推动开放共享,为农村基层治理提供有力支撑。尤其是2017年,高井村建成了全国首家村级数字档案馆,馆藏档案涵盖自1966年成立高井大队以来各门类档案近1万余卷(件),馆藏档案数字化率达100%。加强对电子目录数据库及原文索引数据库管理,实现“查档不出村”,以管理的系统化、智能化助力基层社会治理的高效化、公开化。

  一是注重数字赋能,提升决策时效性、准确性。以高井村委会综合档案管理系统数据为基础,整合村域产业管理、人口管理、村民健康等方面的数据资源。开发智慧高井大数据平台,可实时、动态、全面查看产业分布、房屋出租、人口管理等情况,为安全生产、村级事务管理、人居环境建设等提供措施制定依据。

  二是注重共治共享,提升村民参与自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村内所有支出账目、企业租赁合同、土地管理等档案全部进行数字化。通过数字机器人,大到工程招标,小到日常流水,村民可随时监督检查村内财务和管理档案,确保每一笔财务支出都能向村民公开公示。

  以资政育人为导向,发挥档案历史文化价值

  作为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通惠河承载着河流沿线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文化记忆。深入挖掘乡、村两级档案资源,记录好高碑店地区的发展历史,留存好高碑店人民的奋斗历程,讲好高碑店故事。

  一是围绕中心工作,发挥资政参考作用。编辑《高碑店乡志》等地方综合性参考材料,为地区工作提供信息参考。加强开发利用,围绕地区中心工作在档案中找智慧、找办法,为调解纠纷、化解历史遗留问题等提供大量详实资料,推动解决实际问题。

  二是深挖文化底蕴,发挥育人化人作用。4个村建立乡情村史陈列室,通过文字、视频、实物等形式,进一步传承运河文化,弘扬运河精神。2021年,半壁店村史馆被评为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3年,被纳入市“类博物馆”挂牌开放。在每年举办的通惠河畔运河文化节上,以图片展等形式,展现平津闸、菩提古树等历史景观,不断擦亮运河文化和漕运文化的“金名片”。

  接下来,高碑店乡将继续总结推广村史馆、高井村数字档案馆成功经验,加大科技赋能力度,提升全乡整体管理和利用水平,继续找准档案工作和基层社会治理的结合点,助力乡村振兴全面发展。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4年5月30日 总第4142期 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