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基础 抓出实效

发布时间:2024-05-10 19:33:52被阅览数:190 次信息来源:中国档案报 作者: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档案馆馆长 张艺铭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档案馆聚焦“四个好”“两个服务”目标任务,充分发挥档案工作在资政育人、服务民生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抓好基础、抓出实效,为完成好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贡献档案力量。

  存史资政,留存通辽发展记忆

  市档案馆紧扣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将加强资源体系建设作为重中之重,于去年完成市级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档案全文数据库建设,市级疫情防控档案数字化成果已全部接收进馆,累计形成“两类档案”目录18万余条,构建动态反映通辽新时代新成就的社会专项记忆库。

  紧紧围绕“内蒙古记忆工程通辽篇章”,在“重”与“特”上作文章,着力打造重大活动、重大工程、“三名”(注:名人、名产、名胜)档案征集品牌。去年,征集自治区第十五届运动会火炬传递、“8·18”赛马节等重大活动照片档案进馆,进一步凸显资源特色。为夯实资源基础,去年对102家机关、企事业单位进行业务指导,完成10个重大项目档案业务指导、验收工作,拍摄《初识档案》《文书档案整理》等微课视频,档案资源质量管控力度进一步加强。

  坚持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全面系统梳理馆藏红色档案资源,建立全市红色档案资源数据库,汇集文书档案1.64万件、录音档案27件、照片档案179张。充分挖掘馆藏档案蕴含的民族交往交融、共同团结进步的史实,制作红色档案专题片,讲好通辽民族团结故事。

  管档护档,建设可靠数字堡垒

  市档案馆信息化工作始于2000年,2006年自主研发的蓝晶档案管理系统获得内蒙古自治区档案科研最高奖。作为国家一级档案馆和自治区特级档案馆,完成馆藏全部永久和长期档案的数字化扫描工作,成为2008年以来全区唯一实现档案查询利用无纸化的综合档案馆。

  近年来,继续加快档案数字化转型步伐,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建设国家示范智能数字档案馆(库)”纳入全市“十四五”规划。目前,纸质档案存量数字化、增量电子化工作积极推进,年接收进馆档案数字化电子目录突破4万余条,副本44.5万幅。

  为民服务,提升查阅利用质效

  聚力解决档案开放审核进度缓慢、质量参差、人手短缺等难题,馆藏到期档案开放审核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去年完成档案开放审核目录39万余条。

  聚焦群众用档难、到处跑、盲目找的问题,综合打造“线上+线下”“馆内+馆外”“本地+异地”全方位查阅利用模式,多渠道提升档案利用服务水平。接入自治区档案查询利用平台,推进民生档案共享利用,进一步提升查档便捷度和满意度。目前,年平均提供查阅档案资料2万余件,接待利用者1300余人次。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4年5月9日 总第4133期 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