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档案资源数字化建设的路径

发布时间:2024-05-06 20:19:57被阅览数:229 次信息来源:《中国档案》

  文/胡亮

  乡村汇集了大量的档案资源,通过数字技术赋能,可以促进乡村档案资源的保护利用,激发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活力,提升乡村品质。日本自21世纪初就出台政策支持乡村档案资源数字化建设,但因乡村人口较少,经济基础薄弱,基层行政力量有限,在乡村档案资源数字化过程中,政府政策难以惠及乡村,因此由社会力量发挥主导作用。

  社会力量主要从资金、技术、人才3条路径参与乡村档案资源数字化。在资金投入上,由隶属内阁府的非营利组织与地方的非营利组织资助不同类型的乡村档案资源,增加乡村获得资金的渠道;在技术支持上,由专门的数字文化企业针对乡村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差异化服务,并发挥平台和技术优势,进行资源的维护与管理;在人员参与上,村民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构建乡村记忆。

  引入社会资本,建立多渠道资金支持体系

  档案资源数字化的耗资不菲,为了便于乡村启动项目,日本于2004年出台了资金优惠政策推动乡村档案资源数字化,如总务省向对档案等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的乡村实施税费减免政策,文部科学省专门设置地域文化遗产资源活化项目,为乡村提供资金支持。但由于政府的资金支持有限,乡村立项的项目仍屈指可数。为了进一步推动乡村档案资源数字化,增加乡村申请资金的渠道,不同类型的日本组织机构的资金向乡村倾斜。如隶属内阁府的日本图书馆振兴基金对史籍档案数字化进行资助、朝日新闻文化基金对濒危文化遗产档案数字化进行支援,特别是日本图书馆振兴基金主要针对县乡村级别的公共团体、教育机构和非营利组织进行援助,大大增加了乡村获得资金支持的机会。

  除了上述组织机构之外,日本各地还有地方性的组织,如福井县文化振兴事业团、千叶县文化振兴基金会等,为本地区的档案资源数字化提供支持。

  数字文化企业与农村需求精准对接,并实现资源的互联与共享

  乡村档案资源数字化是一个流程复杂、头绪繁多的系统工程,乡村在数字化的不同阶段需求各异。首先,档案资源数字化涉及数字技术、平台建设与管理维护等方面,尽管日本政府出台政策支持,但大部分乡村往往因缺乏具备专业技术素养的人才而“望而却步”,因此在数字化之前,乡村需要在厘清数字化流程、解决著作权等方面获得支持。其次,在数字化的过程中,由于各地乡村档案资源的异质性较为明显,因此,对数字技术的需求不同。有的乡村文化资源类型单一,如古籍、村史、村志等,此类档案资源的数字技术相对简单,因此,这些乡村对数字技术的需求是快捷。而有的乡村档案资源类型丰富,除了古籍等,还有照片档案、音视频档案等,以及民俗文化、传统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异构的文化资源所需的数字化技术不同,若乡村针对不同类型的档案资源分别与相应的数字文化企业对接,沟通成本高,数字化进程缓慢。因此,这类乡村对数字技术的需求是要高效。最后,所有乡村在档案资源数字化后都面临资源的管理与维护问题。由于在后续的管理与维护中需要不断投入资金、人力,而较高的维护成本可能导致数字化后的资源被“束之高阁”,因此,乡村需要以较低的人力和资金成本进行后期维护。

  为了满足上述不同乡村对数字技术的个性化需求,日本由专门的数字文化企业与乡村对接,如日本图书馆流通中心成立的ADEAC(A System of Digitalization and Exhibition for Archival Collection)公司就是其一。其理念是“低成本、高品质、共分享”,即以低成本搭建乡村共同使用的平台,为用户提供高品质服务。首先,ADEAC为乡村提供从数字技术到平台展示、二次利用、著作权咨询等“一揽子”服务,降低了乡村档案资源数字化的难度。其次,根据乡村不同载体的档案资源运用相应的数字技术,如提供3D测量、无人机全景拍摄、元宇宙的空间设计等专业技术,以满足乡村的差异化需求。最后,在将乡村档案资源数字化后,ADEAC将所有乡村的数字资源都在公司的“一站式”服务平台进行展示,乡村无需自建平台进行维护与管理,用户也无需注册,仅登录公司网站即可浏览所有乡村档案资源,因此,对于公司和乡村而言不仅可以节约成本,还能提升传播效果,加大档案资源的利用率,也方便用户“一站式”浏览,增强体验度。

  充分发挥村民的能动性,构建乡村文化记忆

  村民是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村民积极参与乡村档案资源数字化建设,对于增强乡村凝聚力、激发村民的乡土情具有重要作用。村民主要通过提供老照片、影像资料等形式,参与乡村档案资源数字化建设。但在参与过程中由于村民的力量有限,还需要大学等专业机构协助完成。

  金山町人口不足两千人。乡村行政人员发现村里的老年人在浏览老照片、旧影像时热情高涨。这些老照片、海报、明信片等对于村民而言是情感共融的载体,具有重要的情感价值与身份认同价值,因此,乡村的行政人员策划了收集、整理、展示老照片及金山町影像资料的“乡村肖像”项目。照片由村民提供,照片的内容整理、数字化等操作则由数字化经验丰富的乡村志愿者协助完成。志愿者中既有本村的有识之士,也包含不居住在乡村的原村民。一些村民虽然离开了乡村,但是“乡愁”“乡情”仍在,他们希望能为家乡作出贡献,因此在项目开展过程中也积极建言献策。档案资源数字化后需要展示平台,若乡村自费搭建平台在人力和财力上都力有不逮,而且后期不能及时维护,可能导致已完成的数字化资源被浪费,因此,金山町将数据库搭载到新潟大学地域影像数据库,由新潟大学进行后续的管理与维护。

  奈良县斑鸠町是世界文化遗产法隆寺所在地,作为旅游胜地而闻名。20世纪60—70年代,随着乡村建设的推进,乡村面貌不断更新。为了记录乡村景观的变迁、传承乡村风土人情,斑鸠町图书馆工作人员与村民自发设立“斑鸠记忆”项目,收集、整理关于法隆寺的老照片、影像资料等,并由村里的摄影爱好者及乡土史学家撰写老照片的介绍及相关回忆内容。照片、回忆录发布在斑鸠町地图上,用于村民及外来人员了解乡村的发展历史,加深对斑鸠町的了解。

  综上所述,社会力量在日本的乡村档案资源数字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举足轻重。在资金支持方面,社会组织机构向乡村档案资源数字化项目提供资金,丰富了资金来源渠道;在技术支持方面,由专门的数字文化企业提供“一揽子”服务,针对性解决乡村在档案资源数字化过程中遇到不同类型的问题,提高乡村档案资源数字化的便利度,而且数字文化企业还可以发挥平台和技术优势,带动乡村文化传播、资源展示和二次利用。在人才支持方面,由村民参与乡村记忆、文化记忆构建,发挥村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能够提升其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

  2023年,我国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健全乡村振兴多元投入机制。健全政府投资与金融、社会投入联动机制,鼓励将符合条件的项目按规定由市场主体实施,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按市场化原则更多投向农业农村。我国乡村档案资源数字化建设方兴未艾,应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档案资源数字化建设,畅通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档案资源数字化建设通道,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作者单位:天津社会科学院亚太合作与发展研究所

  责任编辑:王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