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5-06 20:06:06被阅览数:256 次信息来源:《中国档案》
文/汪一珺
民国档案修复过程中,档案一般会先由整理人员整理编页后再交由修复人员修复。但在实际操作中,有些破损严重的档案粘黏、板结在一起,或是破碎成许多碎片,根本不能翻动,因此无法编页。对于此类档案,一般是先修复,后编页。而在修复过程中,为保证档案尽量不被破坏,保留住完整信息,会打乱顺序对档案进行剥离,然后修复档案。修复完成后,如何重新理顺档案的先后顺序,保证档案的完整性和内容的连贯性,是修复人员必备技能。从实操来看,一般情况下,以下几点可以作为档案顺序的常用判断依据:
第一,上下文的内容。一是行文的逻辑顺序。一卷档案中会存在多份档案,按文件名称、组织机构、年代、事由、文种等分类,确定为一份档案。顺序不明的档案先根据内容确定属于某一件,再根据人、事、时、地、行文方向等要素的内在逻辑顺序确定该档案的具体位置。二是关键字词的联系。比如提到同一或者同类事物、人名、机构名等,可以断定应该是前后相连或者接近的几页。
第二,标注的日期。这最直接明显,尤其在很多报表中,会在表头或者表尾写明日期,这种按日期即可排序。另有一种情况是有多个日期,这种一般是公文,会存在成文日期、签发日期、收文日期等,这时需要固定以一个日期标准排序,辅助以公文内容判断。
第三,具体的文种。民国档案文书的主要文种有:令、谕、咨、呈、示、公布、批、状、照会、禀、奏折、通知、批答、通告、报告、函等,不同文种的格式、纸张印刷制式不一,有的文种在开头和结尾会有固定搭配用语,这些都是排序的依据,也是修复人员需要具备的拓展知识。
第四,档案的纸张。民国档案用纸复杂,宣纸、竹纸、皮纸、机器纸、硫酸纸、道林纸等均有大量使用,除了按档案类型使用纸张外(比如电报用电报纸,地图多用硫酸纸、地图纸等),档案用纸还呈现出地域和机构的特点。在实际修复过程中笔者发现,其一,财政宽松、权力地位较高的行政机构公文用纸普遍质量较好,纸色偏白;其二,代表性的产纸地区的公文用纸地域性特点显著,如四川地区多用夹江纸作为公文纸。通常情况下,同一机构的同类型公文会统一用纸,在修复好的一份未编页档案中,若发现明显不同的纸张,一般情况下即可将其排除在外。
第五,破损的痕迹。档案损害类型有霉变、虫咬、水浸、粘连、污渍、絮化、脆化、酸化、撕裂等,有的损害只单一出现在某一页档案纸张上,不过更多的情况是连续的几页或者更多档案呈现相同或相似的损害状况。举例说来,撕裂的档案可能连续几页在同一个位置会有撕裂情况;水浸、污渍等印迹会出现在连续几页的同一位置;虫蛀的连续几页呈现同一形状的蛀咬痕迹......由此,这几页可以判断为前后相连的,而非分散在他处,甚至可以根据印迹深浅确定前后顺序。因此,档案的破损痕迹也是重要的排序依据。
第六,渗透的印迹。有些书写材料是油性的,时间一久会晕开,字迹渗透到背面甚至下一页,这时前后页的顺序就很好确定了。还有栏线在潮湿情况下会洇化,染料颜色也会印在前后页。
第七,统看全卷特点。很多卷宗会有一些显著特点,比如某一段都有同种印章或者标记,那么带有此特点的一页档案肯定不会出现在其他位置,必然是在这一段中。又比如全卷基本都是每两页公文中夹一张签条,那么如果出现签条位置不明的,可以考虑定位在某一份缺失签条的公文中。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民国档案中有很多英文档案,或集中为整卷,或分散夹杂在一般档案中,因此修复人员对基本的英文词汇需要有一些了解,尤其英文日期、地点等词汇。总之,判断档案的先后顺序无非是从档案信息和档案外观入手,有时需要多种依据方式结合,从而在修复档案外观的同时,保证档案内容的完整,为后期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便利。
作者单位: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责任编辑:周拯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