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4-25 20:00:21被阅览数:227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黄案
(都安瑶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 河池 530700)
摘要:随着元宇宙概念的不断深化,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的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为档案遗产的“活化”引入新的交互范式。如何在虚拟环境中向用户有效传达珍贵档案、传递文化遗产的价值和内涵值得深究。本文通过分析面向虚实交互的档案遗产跨资源互动的必要性,在基于“人—记忆—技术”三位一体的数字记忆理论上提出了面向虚实交互的档案遗产跨资源互动模型,将关于档案遗产的文本、动画、模型和音频等虚拟信息与真实世界相融合,实现跨资源的多模态交互、游戏化和故事化的结合,促进以人为本的档案遗产数字记忆有效传承。
关键词:虚实交互;档案遗产;数字记忆;价值共创
随着元宇宙概念的不断深化,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的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为档案遗产的“活化”引入新的交互范式,“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伟大梦想似乎变得更加具象化。首先,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面向虚实交互的档案遗产跨资源互动的必要性。其次,在基于“人—记忆—技术”三位一体的数字记忆理论上提出了面向虚实交互的档案遗产跨资源互动模型,将关于档案遗产的文本、动画、模型和音频等虚拟信息与真实世界相融合,实现跨资源的多模态交互、游戏化和故事化的结合,促进以人为本的档案遗产数字记忆有效传承。
1 面向虚实交互的档案遗产跨资源互动的必要性
1.1 档案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愈发重要
档案遗产是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珍贵档案文献。档案遗产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首先是收藏于各类档案馆、图书馆及文化事业机构的具有历史传承的重要档案与文献,其中包括特指的、由国家专业权威机构评定的档案文献遗产。其次是经过考古发掘而发现的早期历史古籍或文物。最后是当前信息时代随网络数字技术而产生的数字遗产,包括数字形式的文本、数据库、影像、软件等形态的遗产。档案遗产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和范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因此,档案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必然性要求。2021年两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更是强调档案遗产保护的急迫性,达到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相关学者积极开展对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1]、历史文化遗产[2][3]、红色档案[4][5][6][7][8]等有效保护与文化传承,并通过数字人文这一新领域对档案遗产资源的“活化”保护[9]。通过促进档案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研究和实践,挖掘档案遗产的重要价值和信息内涵,使其成为中国和全世界的人类共同遗产和宝贵财富。
1.2 文化遗产与元宇宙产业深度融合
以文化为主的档案遗产内容为元宇宙技术提供了所需的数字文化创作资源。基于元宇宙的数字叙事正在成为档案文化遗产领域新的发展趋势。元宇宙涉及到各种技术,包括网络和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机交互、人工智能、虚拟与增强现实、可视化等。文化遗产元宇宙特指与文化遗产相关的有形和无形信息,这些信息不仅可以用于数据采集、存储、展示、分享和保护,还可以用于文化遗产的恢复、监测、保护、研究和传承。当前较为流行的文化遗产元宇宙项目包括AR文旅、“游戏+文旅”、“元宇宙+文物”等特色文化遗产展示创新。此外,有研究从元宇宙视角融合数字孪生、区块链等技术,对水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需求,为今后为水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提供新思路[10]。因此,文化遗产与元宇宙产业的深度融合对于保护、传承和发展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必要性。通过开展基于虚实交互技术的档案遗产数字化开发,旨在通过集成运用数字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提升现有的档案遗产载体对传统文化的诠释、展示与传播等功能,扩大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和传播范围。从而实现文化内涵和精神的有效传播需要依赖改进和创新传播手段。
1.3 文化遗产活化亟需跨资源互动
跨资源、跨学科的方法,整合人文、科学和技术,是开发能够全面理解一个社会的历史和文化的解决方案的核心。这需要收集多种信息资源,包括档案文献、历史记录、民族志账目和口述历史等。处理大量异构信息的优势与挑战并存,从图像获取、视图注册、网格集成到纹理生成,都面临着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需要清楚了解深度感应设备、数据源及其限制,以及应用的背景和目的。这就需要涉及到不同学科的专家,如考古学、历史和计算机科学,以确保虚拟模型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提升用户体验。通过对档案遗产进行3D扫描和多源数据的互动融合,为档案遗产开发新的应用场景,发现新的用户群体,从而实现机构、开发者、用户之间的价值共创[11]。
2 虚实交互的档案遗产跨资源互动模型构建
“人—记忆—技术”三位一体的数字记忆理论强调数字记忆是人类利用数字技术实现记忆资源保护与传承两大目标的重要工程,以人为本的数字记忆强调根据人类的文化需求、价值取向、历史观念、审美偏好、理解方式、交流习惯等构建记忆的数字化形态[12]。基于数字记忆理论所构建出的虚实交互的档案遗产跨资源互动模型,如图1所示,由用户层、技术层、数字记忆层构成,能够实现以人为本的增“体验”服务,以虚实交互、数智结合的技术手段将档案文献遗产变成数字记忆,促进新形式的文化传承模式,打破遗产与空间的约束关系,实现跨资源跨空间文化交流与融合。
图1 虚实交互的档案遗产跨资源互动模型
2.1 用户层
用户层的逻辑基于人的角度来进行功能化的设计。通过分析人的需求标准,确定系统的基本功能,例如浏览档案资料、搜索功能、收藏和分享等。同时,需要根据用户需求,提供合适的交互方式和界面设计。例如,通过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用户画像,了解个人特征和偏好,使得系统生成符合用户个性化需求的数字记忆,并为其推送相关感兴趣的档案遗产内容。其次,注重用户体验,设计友好的界面和操作流程,为用户提供功能强大的控制面板,以降低用户的学习曲线和提高使用满意度。最后,基于用户体验进行系统测试和反馈收集,以优化系统的设计和功能。
2.2 技术层
技术层的逻辑通过对虚实交互技术应用完成人与记忆的交互体验。那么,选择适合的虚实交互技术如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等和数字孪生技术如三维建模、地理信息系统等等,以增强用户的沉浸感和参与度。在人与记忆交互的拟真化趋势下,跨资源档案遗产数字记忆的产生与体验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加接近甚至超越在现实世界中的体验,在考虑技术的可行性和实际应用效果的前提下,为用户接触传统电子设备所带来的空间限制。同时,在跨资源互动时进行资源管理,设计系统的多源数据库结构和数据存储方式,确保档案遗产的安全性和可管理性。只有通过确保视觉交互、触感交互、脑机接口等人机交互技术技术的落实,实现将人与档案遗产记忆融为一体,达到虚实交互的效果。
2.3 数字记忆层
数字记忆层的逻辑是将档案遗产资源形成数字记忆的内容。在万物互联的智能时代,人类社会、信息空间、物理空间中一切活动共同编织出了一张庞大的“记忆网络”,其中的记忆资源不再仅仅源自人类的主观意识或行为实践,而是“人—机—物”交互活动的产物。全新的记忆产生方式拓展了记忆资源的覆盖范围,为数字记忆提供了无限增长的记忆原料库。档案遗产记忆的构建在迎合了人的需求之后,通过技术手段对海量跨资源的档案文献遗产进行发现、甄选、重构,舍弃与未来社会先进文化价值思想相悖的陈杂记忆,从而保留具有崇高价值的珍贵数字记忆,推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因此,在记忆层面,跨资源互动更多的反映出是面向数字记忆的档案资源管理,从对象、活动、知识和情感等多维度揭示数字记忆,才能推动数字记忆跨领域研究[13][14]。
3 虚实交互的档案遗产跨资源互动模型应用价值
3.1 实现档案文献遗产的跨资源互动
基于元宇宙这一个虚拟的数字环境,档案遗产资源通过结合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来构建虚拟的档案文献遗产资源共享平台。跨资源档案遗产信息通常包含历史事件、文物线索、地方文化习俗和其他类型的文献遗产资源。基于跨资源的互动模型应用,利用强大的数据处理、集成、融合、虚拟重构等技术对档案文献遗产进行活化,以真实的结构模式呈现在元宇宙的运行环境中。其次,以往的档案文献遗产代表着获取、保护、保存和研究文物的静态仓库,但如今它们的使命已经改变,虚拟重建和资源数字化在保留原始遗产或文物的真实性,以构建真实可信的模型,创造出刺激不同人类感官的虚拟体验,创造“亲临其境”的新型互动模式。因此,通过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手段,将档案文献遗产资源转化为虚拟的数字形式,实现跨资源互动,从而建立开放共享的专题虚拟数据库,方便社会各界的利用和文化的赓续。
3.2 实现数字化展览与新型教育模式
面向虚拟交互的档案遗产跨资源互动模型提升档案遗产的展示效果和传播效果。传统的档案遗产展示方式往往只能通过文字、图片和视频等静态媒体来呈现,其传播效果不尽人意。而面向虚拟交互的档案遗产跨资源互动模式则打破了这种局限性,使其亲身感受档案遗产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为用户提供了更加丰富、沉浸式的体验,增加用户的参与度和互动性,更容易地参与到档案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中。其次,虚实互动的档案遗产可以通过网络和数字平台进行传播,扩大档案遗产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到达预期的传播效果。再者,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和虚拟现实(VR)等数字技术为公众提供了新形式的学习,使知识和作品易于获取,并允许访客个性化访问;其次,增强现实游戏的开发吸引了传统上远离文化环境的新受众,得益于互动方式和故事叙述的熟悉性,以“学以致乐”的方式促进公众对文化的学习。此外,在项目管理方面,通过虚实交互的智能化平台可以更好地分析、描述和管理普通大众的用户画像,达到创建基于访客偏好的更具吸引力的游客路线的效果。
3.3 丰富档案遗产研究方法与理论框架
档案遗产跨资源互动研究将数字人文、档案遗产保护与传承以及虚实交互技术结合起来,拓展了档案遗产研究的领域。具体来讲,通过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档案遗产跨资源互动研究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和探索档案遗产的内涵和价值。这不仅包括对档案遗产本身的研究,还涵盖了对其在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中的重要作用的探索。通过应用虚实交互技术,使档案遗产能够突破传统的限制,以更多样化、生动化的方式呈现档案遗产给公众,创造出更具沉浸性和互动性的档案遗产体验,有助于提高公众对档案遗产的认知和理解,激发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参与度。这种综合性的研究方法将为档案遗产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进一步推动该领域的发展。
注释与参考文献
[1]周耀林,刘晗,陈晋雯等.民族记忆视域下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现状与推进策略——基于云贵地区的调查[J].档案学研究,2020(05):101-109.
[2]高淞,王向女.数字人文视域下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研究[J].山西档案,2021(03):61-70.
[3]王俞菲,耿志杰.社会工程视域下“新时代新成就国家记忆工程”的建设探索[J].山西档案,2022(05):157-165.
[4]蒋莹,陈勇.红色档案融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研究[J].山西档案,2022(06):84-91.
[5]徐海静,姜惠丹.数字记忆视角下红色档案资源开发模式构建探析[J].山西档案,2021(05):136-142.
[6]张蕾,刘旭光.新媒体环境下红色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以沂蒙红色档案为例[J].山西档案,2021(05):118-127.
[7]赵雪芹,王青青,蔡铨.“档案+”视角下红色档案的开发与利用新路径探析[J].山西档案,2021(05):128-135.
[8]郑慧,刘心怡,杨秀翠.广西红色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研究[J].山西档案,2021(05):110-117.
[9]姬荣伟,周耀林.数字人文赋能档案遗产“活化”保护:逻辑、特征与进路[J].档案学通讯,2021(03):46-54.
[10]徐绪堪,王晓娇,薛梦瑶等.元宇宙视角下水文化遗产资源组织研究[J].情报科学,2023,41(03):1-7.
[11]赵宇翔,张妍,夏翠娟等.数字人文视域下文化记忆机构价值共创研究及实践述评[J].中国图书馆学报,2023,49(01):99-117.
[12]姜婷婷,傅诗婷.人本视角下的数字记忆:“人—记忆—技术”三位一体理论框架构建与启示[J].中国图书馆学报,2022,48(05):103-115.
[13]邵华,张媛媛.“档案转向”背景下档案用户转型研究[J].山西档案,2022(06):41-49.
[14]王静,倪丽娟.认知-情感-社会化:档案作用于个人的层次化影响分析[J].山西档案,2022(03):40-46.
【作者简介】黄案(1974-),男,瑶族,广西都安人,都安瑶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馆员,研究方向:融媒体中心档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