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理论视域下红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优化路径

发布时间:2024-04-13 19:21:14被阅览数:357 次信息来源:《中国档案》

  文/边媛   舒丽莎

  摘要:红色档案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多重价值,开发利用好红色档案资源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场景理论为红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新的价值阐释,也反映出在档案叙事、场景体验、场景塑造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全面立体讲好红色故事、营造高互动性的沉浸式体验、打造特色的利用场景3条优化路径,为更好地开发利用红色档案资源提供思路借鉴。

  关键词:场景理论;场景;红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

  红色档案是特定时期特定区域内形成的,既有时间的线条,又有空间的场域,只有对历史空间了解,才能更全面地还原历史,融历史文化要素于场域空间,并阐释其中的价值。场景理论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时空观察的理论视角。场景理论认为,通过特定方式将空间、设施、人群、活动等不同场景要素组合在一起,可以激发文化魅力,打造良好的空间品质。该理论从区位文化的维度,为更好地开发利用红色档案资源提供了新视角和新的理论框架,有助于用好用活红色档案资源,促进红色基因的传承。基于此,以场景理论为背景,回应当前红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现实关切,全面探讨场景赋能红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新路径显得尤为重要。

  场景理论与红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

  “场景”一词来源于英文“Scene”,最初应用于电影研究和生产实践。以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特里·尼科尔斯·克拉克(Terry N.Clark)为代表的新芝加哥学派,将场景引入社会学领域,认为场景包含社区、物质结构或基础设施、多样性人群、前三个元素以及活动的组合、场景中所孕育的价值五要素。场景所蕴含的文化与价值观,透过符号和信息形成文化认同,吸引人力资本、催生创意产业,推动区域更新与转型。场景理论在传统的物理空间基础上,加入了文化和美学要素,使场景成为承载文化价值、突出文化品质、彰显文化特色的社会空间。

  红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是以档案部门为核心,多元主体联动,多种资源整合,并依托革命旧址、党校和公共场所等开发利用场景,面向广大受众开展红色教育的一项活动或工作。红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需要依托具体的场景而实现,而场景理论则是可以很好地为其提供新的理论框架。

  场景理论运用于红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阐释

  场景理论的主观认知体系有3个主维度,分别是“真实性”“合法性”“戏剧性”。场景理论运用于红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可从这3个维度进行认识。

  1.真实性:深度还原历史,增进“红色认同”

  “真实性”(Authenticity)是指场景规划与建设是否是真的,是否符合本地价值,是否能增加自我认同。红色档案产生于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的各个历史时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和辉煌成就的真实原始记录,蕴含着重要的历史凭证价值、教育文化价值、经济社会价值。通过对红色档案资源的深度挖掘和活化利用,在场景规划与建设上发力,以红色档案资源为主体,多种技术手段为辅助,深耕红色档案资源,塑造出真实的历史场景,还原鲜红的革命历史,构建永恒的红色记忆。重新带领人们进入那段红色岁月,追寻艰苦革命缔造的红色印记,亲身感受档案文献中记载的历史场景,传递红色历史的精神力量,从而提升红色认同。

  2.合法性:连接历史现实,强化“红色认知”

  “合法性”(Legitimacy)是指“如何判定孰是孰非”,包括价值取向、道德伦理、是非判断等方面。红色档案的合法性在于其作为革命历史的原始记录所具有的鲜明政治导向、厚重道德价值和对党政权合法性的有力论证。面对当前存在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红色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将历史底蕴与当下生活恰到好处地接续起来,维护并强化自身的“合法性”。通过对场景进行精心规划及整体设计来最大程度维护红色档案的原真性,传承发扬革命传统价值观念,夯实道德信仰,筑牢历史的基底,稳固自身的“合法性”来源。同时,构建良好的场景以吸引不同主体参与其中,鼓励参与者的自我表达及个人创意,也能进一步增强“合法性”。

  3.戏剧性:红色档案资源再表达,提升“红色魅力”

  “戏剧性”(Theatricality)主要指展现的形式是否具有魅力、吸引人,背后的实质是创意、趣味与艺术化的表达。红色档案资源本身具有的丰富价值,需要经过创意、趣味与艺术化地再表达,才能充分得到发挥。通过技术赋能和情感注入,对红色档案资源进行再表达,多维多模态展示红色文化底蕴、革命战争历程、党的初心使命。加大场景的提质改造、创新场景中的活动、丰富场景内容,加深沉浸式体验。激发红色档案的魅力,从而提升红色档案资源的吸引力,吸引更广泛的人群参与到红色档案资源的开发中,在“多元参与、协同开发”的实践中提升红色文化影响力。

  场景理论视域下红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现实困境

  1.叙事单薄,缺乏立体性

  当前,已有许多的开发实践采用叙事手段,将红色档案故事化,但是就已有的情况来看,部分实践还存在叙事单薄的问题,场景与人物之间并未建立有机的联系。

  一方面,红色档案的叙事链条多为单线性,即在故事线上过于单调。大多数场景仅选择用时间这一条历史线索完成叙事任务,逻辑上虽然清晰完整,能够有效避免叙事的碎片化和无序化,但略微显得单调,缺乏历史的厚重感与鲜活性。同时,叙事手段也较为粗糙,更多的是在“科普”而非“叙事”,故事性有待提高。另一方面,红色档案的叙事表达缺乏深度,难以增进参观者的认同。大多数的利用场景,只是简单地对红色档案内容进行加工,使其容易被理解、接受,并没有对红色档案背后的故事进行深度挖掘,也没有对背后的事件进行整合关联。

  这种平面化、浅层次的叙事不仅不能多维立体地展现历史全貌和人物形象,使得参观者很难切实代入红色场景,深层次地感悟红色文化,一定程度上还消解了蕴含在红色档案中的厚重的精神力量与时代价值,不利于红色基因的传承与传播。

  2.沉浸感不足,缺乏互动性

  “场景”既包括现实地理景物、空间环境等硬性要素,也包括用户心理状态、生活习惯等软性要素。硬性要素与软性要素密不可分,软性要素依赖于硬性要素并反作用于它。因此,红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场景既要重视“硬要素”也要重视“软要素”。即在建设多功能现代化的场所设施的同时也要注重空间氛围等的营造,着重打造红色档案资源“沉浸式”体验,连接用户的情感与革命文化,达到身体与心理的双重沉浸,实现个体与场景的相互融合。

  当前红色档案资源开发的场景构建对制造感官刺激的重视多于文化内涵与氛围营造。部分开发部门片面追求视觉效果,致使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及氛围未充分地在场景中体现,红色档案的情感价值容易被掩埋。只有物理实体空间与文化价值观有机融合,场景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红色档案的价值才能得以充分实现。同时,沉浸感在场景构建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已有部分实践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舞台剧、视频展播等方式给参与者带来良好的感官体验,但大部分场景只是简单地运用光影视听等手段,同其他文化事业机构所打造的身心沉浸场景仍有较大差距。

  此外,用户互动作为“沉浸式”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场景构建中同样易处于缺位的状态。多数情况下用户被动接受场景提供的符号与服务,视觉性的展陈活动占据主要地位,参与式体验和互动性不足,同时用户的情感反馈也难以得到输出,不利于场景的再塑造。

  3.场景同质化,缺乏特色

  当前,大部分红色档案资源的利用场景,无论是在物理实体空间层面,还是在虚拟文化空间层面,都呈现出明显的同质性。利用场景的趋同化与程式化,不仅降低了自身的吸引力,使群众难以保持新鲜感,还阻碍了其对红色记忆的符号化建构。

  在物理实体空间层面,红色档案展览的场馆建设大都相似,以红色建筑为主,展陈模式多表现为图文展板搭配档案实体。虽然各场馆的具体主题不同,但仍是围绕本地的红色历史、红色故事、红色人物、红色遗迹等进行陈列,内容上容易重复。在红色旅游中,大部分纪念馆、展馆的模式都很相似,红色档案只是简单参与了场景实体的构建,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的深度融合。

  在虚拟文化空间层面,场景大部分仅为通过数字技术对实体空间进行简单的复现,以达到线上也能体验的目的,但却忽视了场景其他要素的参与。这种简单的复制使得场景未能充分发挥其功能,难以跨时空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此外,红色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多为对红色档案本身的挖掘,尽管是多部门联合进行开发利用工作,但较少有与该地区其他红色文化资源相联合,不利于发挥红色资源的整体联动效应。

  场景理论视域下红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优化路径

  1.档案叙事:全面立体讲好红色故事

  红色档案资源的利用场景是群众感悟革命精神、赓续红色血脉的特定场景。优化红色档案资源的叙事表达,全面立体讲好红色故事,是发展红色档案资源利用场景的重要举措。

  一方面,要选用多条历史线索丰满叙事逻辑。在红色档案资源开发过程中,应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将宏观叙事与微观描写相结合,既反映党史中的大事件,又关注历史亲历者、见证者、知情者,展现他们与党史相关的感人细节。采用合适的叙事结构,多条故事线索交织,建立多层次的叙事表达,通过多种故事情节安排,全方位立体地展现事迹间的因果关联及人物间的情感纠葛。如北京市档案馆举办的“京津冀抗战史料展”精心选取展览叙事路径的关键节点,从不同的事件、利益主体视角多维度还原抗日战争的历史事实,对各类档案素材进行合理编排和有机组合,形成了多元、丰富、立体的叙事脉络。公众沿着每一条档案叙事路径,均可体验一次独特的党史故事经历。

  另一方面,要强化红色档案叙事深度。红色革命普遍具有参与人物多、历经时间久、覆盖地区广、保存分散等特点,因此要加大对红色档案资源的整合关联力度,搭建档案、人物、事件、遗址之间的网格联系,将其作为一个整体呈现,从而达到立体展现革命历史的目的。还应深入挖掘红色档案叙事元素,优化故事内核,精耕背后的人物故事,进一步丰满人物形象,立体地解读红色中国的精神密码,加强人们与红色文化场景间的情感和文化联系。

  2.场景体验:打造高互动性的沉浸式体验

  沉浸式体验,指个体将精力全部投注在某种活动当中,无视外界存在、自我忘时产生满意、平静、享受,内心和谐的主观感知的一种状态。构建高互动性的沉浸式体验场景,有助于营造包含红色记忆的场景氛围,在沉浸式体验中形成红色认同、引发情感共鸣。

  一是要将红色文化元素融入宏观建筑设施和微观细节之处,使场景充分体现出红色文化氛围。以红色档案展览为例,设计建设方案时,可提取展览主题的档案中具有标志性、艺术性的元素和特征,融入建筑外观、内部设施、装饰细节等。二是要通过VR、AR、5G、数字孪生等技术手段,打造多维度、全方位的沉浸式场景,调动用户视觉、听觉、触觉、嗅觉、潜意识等多感官体验。三是场景构建过程中要将情感内容考虑在内,在数智技术的基础上增添人文的温度。在开发资源的选择上,既要有知名革命英雄的内容,发挥其人物效应,又要有当地群众身边的平凡英雄,牵连起大众的情感。在开发资源的表现形式上,应多设置体验式项目,让群众通过切身体验重回峥嵘岁月,以弥补观赏性项目在沉浸式方面的不足。如云南“创意昆明”的红色档案体验活动,采取“沉浸式戏剧+角色扮演+任务游戏”的创意形式,让走进场景里的观众,运用党史知识帮助剧中人物揭秘身世、运用物理知识寻找爆炸装置等环节,推进剧情不断向前发展直至完成剧情任务。

  此外,提升用户参与感,关键在于优化用户的互动体验。在互动装置方面,可借助文博系统在交互设计方面的成果,如全息投影、体感技术、多点触控技术等。与此同时,工作人员也应停止扮演单纯的讲解员角色,积极与用户互动当中。场景内的互动装置、讲解系统等的设计也要把握用户心理,体现用户思维,实现“以人为本”。

  3.场景塑造:打造特色的利用场景

  打造特色鲜明、个性突出的利用场景有助于增强场景的吸引力,激发持久的体验愿望。随着红色文化消费需求的转型升级和供给端的增加,营造满足人民多元需求而具有不同特色的文化场景,有利于提高竞争力,打造红色文化品牌,形成IP链。

  一是要原有场景特色化。首先应做到红色档案资源的特色化开发。针对不同的地域和民族,深入挖掘红色档案资源中的个性色彩,以当地革命人物、历史遗迹、革命事件等为基础,构建个性化的文化符号。其次要打造特色化建筑。场景中的建筑,不仅要发挥其在物质层面的功能,还要具有区域特色和美学意义。这就要求其在保证其功能效用的同时吸收地区风情及文化特质,使之成为文化建筑。再者应开展特色活动。场景中的活动多为参观性质的爱国教育活动,政治色彩浓厚,文化气息不足。因此,应结合自身资源内容设置具有特色的活动,如溧阳市档案馆“红领巾档案体验中心”设置的雕版印刷术体验活动,以馆藏的新四军木刻宣传画作为素材,让家长和孩子们动手绘制出属于自己的雕版作品,让孩子们学习了新四军铁军精神,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是要整合资源创造新的特色场景。可以与区域内其他红色资源及其伴生资源相结合,“红红联合”发挥集群效应,提升红色文化的影响力。还可以与区域内其他文化舒适物(Amenities)相搭配,打造出新的利用场景。如将红色档案资源融入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场馆,打造公共红色文化场景,满足公众文化需求。再如将红色档案资源嵌入文化创意园区、剧院、老街区等文化创意空间,创造群众体验美好生活的文化场景。

  开发利用好红色档案资源,是档案部门的时代使命,对于弘扬民族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凝聚时代力量具有重要意义。将场景思维融入红色档案资源开发工作实践,以场景赋能红色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顺应了新时代红色文化发展的新趋势,同时也是推进红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吴军,特里·N.克拉克.场景理论与城市公共政策—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最新动态[J].社会科学战线,2014(1).

  [2]吴军.城市社会学研究前沿:场景理论述评[J].社会学评论,2014(2).

  [3]张译心.从场景理论中发掘城市文化发展动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08-07.

  [4]丹尼尔·亚伦·西尔,特里·尼科尔斯·克拉克.场景:空间品质如何塑造社会生活[M].祁述裕,吴军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5]顾学文.场景,城市空间的美学品质[N].解放日报,2019-03-30.

  [6]陈波,彭心睿.虚拟文化空间场景维度及评价研究—以“云游博物馆”为例[J].江汉论坛,2021(4).

  [7]许晓彤,章岸婧.“档”说党史:档案工作如何讲好红色故事[J].档案管理,2021(4).

  [8]刘芮,卜昊昊.文旅融合视域下红色档案资源开发的场域分析和行动逻辑[J].档案学研究,2022(4).

  [9]王红,刘素仁.沉浸与叙事:新媒体影像技术下的博物馆文化沉浸式体验设计研究[J].艺术百家,2018(4).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人文学院

  责任编辑:周拯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