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档案记忆工程建设探索

发布时间:2024-04-08 20:15:40被阅览数:236 次信息来源:《中国档案》

  文/张京波   张耀欣   王翰林   王健伟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于1968年,是我国空间事业最具实力的骨干力量,圆满完成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北斗工程、高分工程为代表的重大航天研制任务,为实现中国航天三大里程碑跨越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发展史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国空间事业发展史,并且拥有一定规模的亲历者,积累了大量一手材料,在完善航天档案资源体系、推动航天档案记忆工程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以迎接建院50周年为契机,策划实施档案记忆工程,形成一系列管理经验做法,为丰富航天档案信息资源、弘扬航天精神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总体思路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档案记忆工程以系统工程思想为指导,借鉴型号研制系统工程流程经验,开展档案记忆工程建设。在史料采集整理端,建强组织体系,发挥总体筹划作用,推动由任务驱动转为系统牵引,总体推进档案管理工作提升,由零散采集转为规范管理,实现基础信息快速积累和使用。在成果应用端,面向航天系统内部应用,依托书籍专著、展览展示、数字平台等,提高利用效率;面向社会公众,突出细节讲活故事,提高社会对航天事业的关注度,宣扬航天精神文化,弘扬正向价值观念。力求准确全面记录航天事业伟大征程中涌现的功勋人物、光辉事迹、重大事件,启迪航天事业接续发展,生动展现中华民族勇攀科技高峰的精神。

  主要做法

  1.体系化顶层设计,明确工作思路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建立了由院领导指导、院职能部门组织、院档案部门执行、有关机关部门和下属单位配合参与的组织机制,组建核心工作团队推动工作开展。为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确保各项工作高效推进,工作团队探索建立了“总—分—综”的三段式协作机制。即在总体指导、总体设计的基础上,各参与主体分领域、分专题深入进行研究与信息采集,再将工作成果综合应用,构建总体成果库,提高了档案记忆工程的系统性、集成性、协同性。为掌握各单位对航天档案记忆工程成果的需求,找准留存航天记忆的“切入点”,掌握档案采集的“关键点”,工作团队组织需求调研活动,通过实地走访、召开会议、电话沟通等方式对院属20余家单位开展意见征求和需求分析,并多次组织召开专题研讨会,深入分析选题,优化规划思路,策划重点工作。做好重点项目组织工作,调动全院资源高质量完成任务。确定了以“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为主线的工作思路,分批开展采集、整理工作。其中,“重要人物”专题优先面向年龄较长、从事航天事业经历丰富的专家;“重要事件”专题优先选择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早期型号研制项目和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等。

  2.模块化分解集成,实现任务快速推进

  为了确保成果完整规范,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借鉴型号工作产品化理念,对不同史料进行分类,制定差异化整理办法,出台《专家档案采集工作标准》等规定,为档案记忆成果产品化打下坚实基础。重大型号任务档案资源内容丰富、主题多样,相互之间存在较强的关联关系,而且其中涉及的多个重大事件时间跨度长、亲历人物多,多位功勋人物经历丰富,档案资源整理与利用复杂度较高。工作团队一方面将复杂问题模块化分解,多个小组同时开展工作,大大提高了项目推进效率。为打破专题之间的资源利用壁垒,确保航天档案记忆的完整记录,工作团队根据各专题档案资源内容特点,将其按照项目、时间、人物等不同维度进行标记整理,形成了模块化的档案资源成果。另一方面,工作团队在档案资源采集过程中,收集到了大量零散资料,为提高其可用性,工作团队将这些碎片化信息进行模块化集成、单元化展现,形成大事记、人物传记、画册、纪录影片、档案展览等多种类型的开发利用成果,使之成为档案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3.全方位展现史实,推动资源创造性转化

  为了更真实地展现史实,更好地传播航天精神文化,赋予档案记忆工程成果更强的感染力,工作团队将采集细节性信息、展示故事性成果作为重要工作思路。工作团队的档案资源采集工作重点聚焦重要人物传记和重大事件历程,以史实还原当事人视角下的中国航天建设发展过程,即以采集所获资料及其他旁证或间接资料为基础,准确、完整、清晰地描述“重要人物”参与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重大事件和重要节点,编研成果突出人物特点,内容通过当事人个人科研和成长经历这一主线,反映出其所属航天领域技术门类的国际发展背景和国内发展过程、当事人所在单位研究状况等。采集过程注重“线索式”收集,例如工作人员会对当事人提到的事件中其他主要参与者进行补充采访,进一步丰富故事背景,在了解到有关资料存放于上级管理机关后,前往查阅抄录,尽可能补充完善资料。“重大事件历程”采用编年体,通过重大事件亲历者口述、笔述等形式记述型号研制建设历程,概述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在“重大事件”尤其是“重大型号”研制中的贡献、作用,同时通过档案文献加以印证。

  4.创新成果展示形式,提升综合使用效能

  工作团队通过运用技术手段,创新档案开发利用形式,提升成果的传播力与关注度。一是丰富成果展示形式,参考档案资源内容,面向不同受众开展年鉴编纂、专题影片创作、画册制作、研究报告撰写等成果开发利用工作,满足不同利用需求。二是创新档案展览形式,通过云展览、专题信息库等,提升展示宣传效果。例如与国家博物馆合作举办“永远的东方红”云展览,其中不仅利用三维建模、全景漫游等数字技术展出了卫星、火箭、手摇计算机等十余个展品的3D模型,供观众720度观看、互动,还特别邀请85岁高龄的“东方红一号”研制人员胡其正作为嘉宾参与线上直播,与广大网友分享当年参与研制“东方红一号”的故事,有效吸引了社会公众的关注。

  工作成效

  1.档案工作转型升级,高质量为航天存史

  随着档案记忆工程的推进,该项工作体制机制已逐步建立,档案资源体系不断完善,各年度重点工作有序推进,人员队伍素质显著提升。总体来看,已初步实现了档案工作的全面转型升级。目前工作团队已完成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所有院士的档案资料采集工作,建成重大型号任务专题档案资料库;形成“早期型号、工程研制历程”“重大专项工程建设历程”“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建设发展历程”3大类24个子专题的口述档案资料库。厂所史料积累成效显著,完成了《五一八所发展史》《五二九厂大事记》等编纂工作,成为了解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厂所工作的重要历史资料。编制系列型号研制历程档案,形成“西安分院载人空间站工程研制历程”“通信卫星研制经验”等重要成果。

  2.记忆工程成果涌现,高效益为航天事业资政

  依托航天档案记忆工程资源数据库,组织研究形成系列高质量成果,不仅为航天事业发展提供了宝贵借鉴,还为多家国家机关的史志工作提供了资料支撑。其中,模块化处理信息的做法成效显著,高效支撑党课编制、史料成果编写等任务,相同工作用时大幅缩减。此外,支撑某机关单位开展载人航天工程修史工作,完成《载人航天工程发展史(上册)》43万字编写、《载人航天工程大事记》7.2万字编写和画册《鲲鹏垂天》的设计。支撑某机关开展北斗导航系统修史工作,完成发展史、大事记、回忆文集等系列编写和画册设计,以北斗工程修史工作为基础,探索重大工程发展史编纂体例,研究成果《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发展史编纂体例与架纲理念探讨》获世界航天科技未来发展战略研究论坛优秀论文,并受邀作专题报告。

  3.航天文化宣传有力,逐步发挥育人功能

  以航天档案记忆工程成果为基础,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策划举办多次专题档案展览,制作影视纪录片,面向社会大力弘扬航天精神,并取得良好成效。2021年策划了“纪念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30周年档案系列展”,在北京、天津、文昌等多地布展,接待各级领导及参观团队100余次,充分展示了航天发展成就。“《苍穹之上》——王希季院士专题纪录片”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系统完整反映我国空间技术方面杰出人物的首部历史文献专题片,通过大众媒体生动呈现历史档案内容,大力弘扬航天精神,收获较好的传播效果。2021年以来航天档案记忆工程系列成果支撑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精神宣讲团面向院内外宣讲航天故事、传播航天精神3000余场次,累计覆盖100万余人,推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从航天精神“发源地”成为航天精神“传播地”。

  作者单位: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责任编辑:巩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