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档案资源多元开发的创新与探索——以广州传统中轴线地标档案开发为例

发布时间:2024-04-08 19:59:10被阅览数:399 次信息来源:《中国档案》

  文/王海滨   蒋年平   柏德有   王彩虹

  专题档案开发是档案资源开发的一种重要形式,围绕某一专题档案进行深度开发,形成多元化的档案文化产品,不断发挥档案的独特价值和作用。《“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提出,“通过展览陈列、新媒体传播、编研出版、影视制作、公益讲座等方式,不断推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档案文化精品。”

  近年来,广州市档案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档案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两个大局,充分利用馆藏档案专项清理行动的成果,以馆藏广州传统中轴线档案为专题,设计并启动了“喜迎二十大·档案颂辉煌——广州传统中轴线地标档案多元开发利用”专题项目,以项目为引擎,创新探索了一条“立足馆藏、项目驱动、协同合作、资源共享、多元开发”的专题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新路径。围绕广州传统中轴线专题档案资源,进行全方位、多元化的档案资源深度开发利用,打造“展览+编研+资政+电视节目+微视频+对外查阅服务”六位一体的专题档案开发利用新模式,得到广州市委市政府领导的肯定和广大市民的热烈欢迎。通过开发专题档案资源,传承历史,延续文明,充分发挥了档案服务党和国家大局、服务人民群众的价值和作用。

  多元开发的创新思路

  1.理念创新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近年来,广州市档案馆创新开发理念,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为契机,一方面,化被动为主动,树立主动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主动服务人民群众的“两个主动”服务意识,着力改善档案服务方式,主动挖掘开发具有馆藏特色的广州传统中轴线地标档案,充分发挥专题档案的潜在价值。另一方面,改变过往“以自我为中心”的开发理念,树立“需求导向”,在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之际,在充分了解不同群体的需求,分析其行为、习惯和偏好的基础上,对不同层次的利用需求进行专题性档案资源开发,为党委政府提供资政参考,并不断推出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的档案文化产品,如专题展览、资政参考、电视节目、微视频等,进一步提升档案资政服务、公共服务和文化教育的能力。

  2.模式创新

  在专题档案多元开发过程中,广州市档案馆积极“走出去”,寻求外部力量合作,一方面,围绕“喜迎二十大·档案颂辉煌”这一主题,充分利用馆藏广州传统中轴线地标档案的唯一性、特色性和不可替代性,积极与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广州广播电视台、广州日报社等单位开展合作。另一方面,进一步整合馆内人力资源,组建专题档案资源开发团队,根据人员专长进行合理分工,责任到人;同时聘请专家学者提供智力支撑,保障专题档案开发成果的质量。经过一年多的开发实践,广州市档案馆成功开辟了一条专题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新路径,形成了众多精品档案文化产品。

  3.手段创新

  在多元化开发广州传统中轴线地标档案时,广州市档案馆除了积极发挥档案工作者“老黄牛”“钉钉子”精神外,还善于利用多种新技术、新方法,为档案事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如在建立归集广州传统中轴线地标档案专题目录时,创新性运用了数据挖掘、语义分析、知识图谱等新方法对馆藏海量数字档案资源进行主题聚类分析与主题描述,将散存于各个全宗的关于广州中轴线地标的文书、声像及实物等档案进行集中归集,大大提高了后续研究开发的工作效率。同时,充分发挥广州市档案馆在声像档案拍摄制作方面的突出优势,将档案从传统、静态、纸质化向动态、立体、可数字化的形态转变,通过直观形象和生动的表达,推动档案文化传播。

  多元开发的实现路径

  1.围绕中心,“活化”档案资源

  在档案开发利用实践过程中,面对海量馆藏档案,策划档案开发主题是其首要任务。当前,广州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高质量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和“四个出新出彩”。对此,广州市档案馆由馆领导亲自挂帅、亲自部署,主动提出以开发利用馆藏丰富且具有特色的广州传统中轴线地标档案为切入点,与广州市委市政府当前的中心工作“同频共振”。广州传统中轴线是广州两千多年发展历程的见证,汇聚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承载了宝贵的城市记忆,如千年古道北京路、有“岭南第一胜概”之称的镇海楼、“以伟大之建筑,作永久之纪念”的中山纪念堂、见证广州解放入城仪式以及庆祝广州解放大会的市府合署、“珠江第一桥”海珠桥等。透过档案讲述这些中轴线地标建筑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让档案“活”起来,唤醒沉睡记忆,引起情感共鸣,见证城市文明传承和根脉延续,增进文化认同,展现老城市新活力。

  2.共享合作,凝聚开发合力

  在确定开发主题后,接下来便面临着如何开发、怎样开发的问题。对此,广州市档案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档案工作应走向开放”的重要指示,主动开放,寻找合作伙伴,合力开发馆藏传统中轴线地标档案这一“富矿”。在开发过程中,一方面,寻找智力支撑,通过设置专项经费,专门聘请了一批熟知广州历史、文化、档案、建筑等的专家学者,为档案多元开发保驾护航。另一方面,积极精选合作伙伴,优势互补,凝聚合力,共同打造精品文化产品。如与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合作,申报承担了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22年度“广州大典”学术研究课题“广州城市传统中轴线(近代)标志性建筑档案整理和研究”;在广州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与广州广播电视台合作推出了《广州档案解密》系列电视栏目;与广州雕塑院、广州市档案学会合作策划了“老城市新活力—广州传统中轴地标档案文献展”等。

  3.多元开发,打造特色成果

  充分利用广州传统中轴地标档案开发研究成果,针对展览、编研、资政参考、电视节目、微视频等不同形式的档案产品特点,精心打造同一主题且各具特色的档案文化产品。其中,“老城市新活力—广州传统中轴地标档案文献展”以展现百年来广州传统中轴线的变迁为主线,以中轴线上的地标建筑为重点,以线串点、以点带面、以微小窥全局,呈现独具岭南特色的历史文化,感受广州在新时代焕发的新活力。公开出版的《广州城市传统中轴线(近代)标志性建筑档案选编》系列从档案学的角度将广州传统中轴线诸多代表性建筑的档案资料汇集成册,可以为学界提供新的研究材料,彰显档案存史资政育人的作用。精心编写的《档案资政参考》采用综合提炼、原件复制、内容摘要、专题专项等多种报送方式,主动服务中心工作,发挥好档案参谋助手作用。与广州市广播电视台共同推出的《广州档案解密》电视栏目采用“专家解读+原件展示”的方式,以珍贵档案为主线,以“融媒”为平台,深入挖掘一件件档案中的历史文化信息和动人故事,让档案珍藏再赋新生。

  4.多管齐下,扩大宣传效果

  广州市档案馆开发广州传统中轴地标档案资源的同时,树立全方位、立体式的宣传理念,多管齐下,让档案“活”起来、“动”起来。一是打通宣传渠道,与各主要新闻媒体、档案行业媒体和相关单位等建立密切联系,借助各大新闻媒体平台及时进行宣传报道。如《广州日报》先后刊发了《走进档案馆|广州第一座“城市滨江广场”:曾拥有“二十七层”全国最高建筑》《走进档案馆|海珠桥:“珠江第一桥”,曾经桥身可以开合》等文章,生动讲述了广州传统地标档案背后的故事。二是打造档案展览、文化电视节目、微视频及文化创意产品,多方联动,扩大宣传效果。在“老城市新活力—广州传统中轴地标档案文献展”开幕前夕,推出与广州市广播电视台的合作栏目《广州档案解密之海珠桥与海珠广场》,通过3位专家“探秘展览”的方式,解读展览中海珠桥与海珠广场相关的珍藏档案,呈现展览的部分亮点,激发观众对展览的好奇心。同时,展览也将该电视节目和微视频作为“重点展品”进行展播,形成组合拳,提高档案文化的传播效果。三是善于“借船出海”,将精心打造的档案文化产品“送出去”。利用新媒体平台优势,组织开展“主播带您云上观展”活动,观看量达20万人次;将主题展览设计成简易展板送进校园、社区、公园、商业步行街等,扩大展览影响力;将电视节目投放至广州市广播电视台南国都市频道、广州综合频道、新华社现场云、央视频等新媒体平台播出,拉近观众与档案的距离,满足人民群众对档案利用的多元需求。

  作者单位:广州市档案馆、广州市档案发展中心(广州市音像资料馆)

  责任编辑:王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