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20 13:10:49被阅览数:293 次信息来源:《四川档案》
□张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历史记述了前人的成功和失败,重视、研究、借鉴历史,了解历史上治乱兴衰规律,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启示。”[1]校史档案是见证我国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历史记录。中国高等教育发轫于近代以来救亡图存的运动过程,并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蓬勃发展。在长时段的办学过程中,众多高校形成了弥足珍贵的历史记忆与底蕴厚重的精神文化。以文字图像、建筑实物等形式存在的校史档案渗透着特定的思想理念、道德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对师生的群体意识整合、价值准则塑造和精神文化传递具有极强的影响力。挖掘好、利用好校史档案中的德育资源,对于落实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好高校德育工作具有独特的价值。
1 高校校史档案是德育的宝贵资源
1.1 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2]正确的价值导向是青年学生扣好的“第一粒扣子”,是青年学生“拔节孕穗期”的光热能量。高校的建设发展史清晰地反映出党和国家的前行历程。校史教育不但有助于丰富学生精神世界,强化学生精神力量,更能促使学生以一隅得窥中国百年奋斗史之貌,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志和报国心。研究高校校史,对档案文化资源加以整合和应用,以校史校情为大学生作人生导航,是新生教育的必修课。
1.2 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
“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单纯一条线的工作,而应该是全方位的。”[3]德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注重从科学理论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价值观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创新精神教育等多方面出发,注重从课程设置、氛围营造、实践组织等多形式开展,结合好高校校史资源更能打好德育内容与德育方式的组合拳。校史档案中所展现的师长校友的奋斗事迹和文化精神带为我们提供了生动的德育素材,是宝贵的德育资源。
1.3 提供坚实的育人载体
内容需要一定的形式呈现,同时形式本身蕴含着一定的内容,教育载体的选择影响着德育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创新载体的引入将丰富德育形式,创新德育内容,强化德育成效。高校的校史档案承载着丰富的德育信息:档案纸面上的语言文字、图画图像是最基本、直观的育人载体,以校史为依托举办的诸如校庆、校史宣讲等活动是最能实现多向交流、相互作用的育人载体,校园建筑、校风校训这些校史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则是以渗透性、持久性见长的育人载体。开发、利用、创设、构建有效的德育载体,充分挖掘校史档案载体中蕴含的特色是增强学校德育实效性和吸引力的迫切要求。
2 校史档案教育符合德育客观规律
2.1 遵循德育身心适应律
高校德育要适应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必须与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均衡性、特殊性、阶段性要求相适应。校史档案教育在学生入学时将校歌、校训、校史作为新生活动,以积极健康的文化熏陶青年,以学校发展史激励青年,以校友成长史启发青年,让学生在榜样示范中思考个人发展路径,助力学生更好更快适应阶段转变。同时,校史教育把学生时时刻刻身处的校园作为发生场域,以学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人和事为教育素材,将讲授性的课堂教育化为讲述性的故事传播,德育的内容、场所、方式都以一种即时体验性的亲切面貌呈现,这种隐性教育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将思想传递给学生,更适应他们的身心发展实况。
2.2 符合德育结构优化律
高校德育是一个由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因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在这个整体中,各个组成部分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可以说是一个系统结构。因此德育系统在整体上具有各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所没有的性质,只有各部分紧密联系、相互作用、优化结构,才能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以校史档案为载体,大学德育可以完成系统教育,达到控制干预的系统优化目标。
2.3 适应德育互动共进律
德育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教育者作为主体与受教育者作为客体的身份不是绝对的、固化的,受教育者也会成长为教育者。校史教育也是这样的过程,学生通过对校史的了解和把握,感性上为之震动,理性上对之认同,被动接受转化为自觉锻炼、自我完善和主动传播,从教育到自我教育甚至再到教育他人,真正实现从受教育者成长为教育者的转变。校史档案教育通过用事实说话,更强调帮助受教育者发现自己、发现他人,引导受教育者通过自我判断作正确选择,体现了德育互动共进律中教学相长、相互促进的优势。
3 推进校史档案与高校德育协同育人
3.1 注重校史档案资源与主渠道育人相结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德育的主渠道,但德育不只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务,也需要哲学社会科学课、专业课同向发力,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模式。德育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课题,而是涉及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各门类,几乎所有关于“人”的问题都可以联系到德育,这种特性也给“课程思政”极大发挥空间,将校史档案资源渗透到高校课程中,是融合政治性和学理性、价值性和知识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灌输性和启发性的良好结合点,有利于发挥系统效能,达到“1+1>2”的整体效果。“红色档案资源内涵丰富,深入挖掘和宣传革命先烈鲜活的形象,能够起到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4]以高校办学历史中涌现出的先进事迹和光辉人物作为典型案例,将大大拉近德育与学生的距离,将这些内容带入思政课堂,有利于挖掘校史资源,提升德育效果。
3.2 注重校史档案教育与主阵地育人相配合
日常德育与校史教育都具有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特点,这是二者配合发力的基础。将校史档案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组织教育活动主题推进,不但给予了德育一个新的教育接口,也拓展了校史档案的研究和利用范畴,是实现“双赢”的育人路径。以建校周年庆为契机,建设档案馆、校史馆、博物馆等多个专题纪念馆平台,为广大师生尤其是刚入职入学的青年师生开展校史专题讲解;以知名校友宣介为抓手,开展爱党爱国爱校主题的历史文化节、书画展、研讨会、艺术作品展演等,引导学生在校友的个人成长历程中展望校史,在校史学习中了解校情,在了解校情基础上接触民情国情。以校史为切入点推进日常德育寓教育于无声之中,可以有效地消除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所产生的抵触和逆反心理,有利于持续且充分满足大学生对德育的认知和思考需求。
3.3 注重校史档案教育与主平台育人相贯通
网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传播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通过网络空间对学生思想沟通、心理疏解、舆论引导和价值引领来进行德育工作是一项新的任务。近年来,随着档案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发展蔚然成势,各大高校在举办校史活动时充分利用“两微一端”线上平台扩大宣传面,校史教育与网络平台的结合已然是高校校史馆、档案馆、博物馆的重要工作。但需要指出的是,中国高校数量众多,校史资源文化遗存巨大,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线上内容质量粗放,展览形式单一,未能深入挖掘校史研究的当代价值,尤其是校史档案内容与主平台育人的结合是远远不够的。校史档案与主平台育人相贯通要促进德育方式个性化,依靠即时性社交平台、大数据、“AI+”技术开展教育,依托视频画面、海量数据分析和应用,提供更具吸引力和个性化的教育,提高施教内容的优质性、体验性、舒适性,以引人入胜的话语建构争取学生、说服学生,从而达到立德树人、培养时代新人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努力造就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J].求是,2019(2):4-10.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7.
[3]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27.
[4]王金玉,杨胜君.新时期高校红色档案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以四川大学为例[J].四川档案,2022(04):27-29.
作者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