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文范式重塑档案学教师身份认同

发布时间:2024-03-15 08:39:17被阅览数:303 次信息来源:新华日报

  档案学教育最早可追溯到两河流域的奴隶制国家对专门从事泥板文书的办理和保管工作的“司书”的培训。奴隶制时期,文书档案工作是高级官员行政职能的延伸。后来,随着国家机构组织职能进一步分工细化,档案工作由高级官员兼任变为专职工作。档案职业的专职化,激发教育机构和相关组织对培养具备高度专业素养的档案人才的重视,直接推动了专业档案人才的培养。近代档案工作改革后,法国首创档案学院(或称“法国文献学院”),标志着世界上正规档案高等教育的开端。档案高等教育的出现是为了满足法国档案工作改革中涌现的国家和各省档案馆对于档案专门人才的需求,是档案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具象化的成果。

  档案高等教育的工具性与教师身份认同

  教育价值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师身份认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教师的身份认同不仅是个人自我认知,更是社会和教育环境对教师角色的期待和塑造。高等教育的价值毋庸置疑。在国家层面,高等教育在促进共同富裕总体目标的实现以及推动社会建设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能提升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也是促进社会流动和社会公平的重要机制。对于个人而言,高等教育可以持续为个人发展蓄力。借助教育获取的文凭更是职场有力的入门券。相比于初级教育,高等教育具备更显著的“羊皮纸”效应,帮助受教育者获得更多的晋升机会。教师为实现教育价值而构建的身份认同表现出工具性的特点。

  档案高等教育的工具价值源于档案职业自身的特点。相比初级教育,高等教育更加侧重于宏观理论的传授与抽象概念的总结。这容易导致档案高等教育与档案管理实践的脱节和不相适配。此外,由于国内尚未形成具有权威性的档案行业准入门槛,档案高等教育更多发挥的是作为行业准入门槛的工具作用。

  教师身份认同承载着教育目标和社会期待。教师按照档案学专业的教育价值的要求来塑造自己的身份,以符合社会和教育环境对教师角色的期待。身份认同既包含个体对社会、经济和文化资本的认知,也包含社会对个体地位的认定,是自身与社会互动后形成一段时期内相对固化的群体认知。在社会层面,档案学专业本身的社会认同度是档案专业教师身份认同的基础,社会认可度源于专业对于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对个人而言,在本专业领域的实践会持续强化个体对自身群体的认同,专业背景和实践反馈对档案教师身份认同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因此,熟练掌握档案学知识和技能以及获得相关学位有助于增强教师对自己专业的自豪感和认同度,教学工作中获得的自我成就感与认同感对于身份认同同样重要。

  “二重性”是档案教师构建身份认同的基础

  作为高校教师,档案教师具备“教学者”和“科研人”二重身份。作为师者,档案教师有传道授业解惑的义务,需结合档案工作实践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作为学者,档案教师需针对本专业理论与实践现状总结经验,输出科研成果,追求学术创新。师者与学者的二重身份,是档案教师身份认同构建的两大基础。

  高等教育与社会分层、分工密不可分,在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多元分层模式中,社会的初级分层是建立在技能水平基础上的阶级分化,并在此基础上产生地位或荣誉的分化,直至影响到权力。档案文书作为组织运转的直接权力承载工具,其承载的权力越重要,档案职业的职能经分化后越显单一。档案职业专职化特征作为组织科层制文书权力的外化表征,其职业的发展受到组织职能分工的影响。在科层制的组织形式下,各部门工作分工更加细化且单一,导致档案实践工作也呈现出高度单一的趋势。高校档案教师的双重身份均被单一实践所影响,导致其教学创新和理论创新越来越局限。

  档案教师身份认同取向源于二重身份分别获取的教学与科研反馈。档案专业的教学过程更多是理论的传输,如一味地照本宣科必然导致认可度不高。而开设档案专业的高等教育机构和单位,由于其教学研究受到实践的单一性影响,科研成果的理论性往往也不强。与此同时,不少高校档案教师还面临着教学和科研两种身份不兼容的尴尬。一些制度性约束可能导致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之间面临取舍困境。此外,高校档案教师的身份认同还涉及社会声誉和职业忠诚等方面的问题。“档案行业的从业者”的身份要求高校档案教师必须持续关注本行业与其他职业的差异,并不断寻求教学与科研新的突破。

  正如加拿大档案学家休·泰勒所说“唯有不断探索和突破,挑战档案行业的极限,我们才能摆脱停滞不前的状态”。迈入数字化时代,高校档案教师在谋求自身社会身份认同的过程中应努力尝试突破行业的局限。在数字人文的视角下重新审视档案的作用,及时认识到,档案工作者的身份已逐步从被动的保管者转变成档案遗产的积极构建者,可借助数字技术开展“社会记忆保管”“社会记忆构建”“社会记忆利用”等工作。也正是数字人文范式的出现,推动了档案教育的内容与方法的革新、培养目标的转变,让档案专业的跨学科合作与交流有了更多可能。而这种转变将更加有利于包括高校档案教师在内的所有档案从业者获得更为广泛的身份认同。

  探索高校档案教师身份认同的更多可能

  社会身份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包括信仰和知识、规范和价值观、态度和期待以及情感。其不仅仅是一个标签或分类,更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高校档案教师身份认同既是教师对于自身所处集体的社会身份的认同和归属感,也是社会对高校档案教师群体的共识。高校档案教师身份认同随着时代的发展,内涵不断发生变化。构建符合时代特征的身份认同也更有利于档案职业在社会权利和义务、责任、行事规则等方面的发展。

  强化教师话语身份。话语身份是高校档案教师在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通过话语展现出来的身份特征。职业身份不仅涉及高校档案教师的职业特征、学术背景、教学风格等,还与教师价值观、信仰、文化背景密切相关。社会建构主义认为身份是动态的、积极的社会话语建构的结果,因此提出了话语身份的概念。高校档案教师的话语身份既是该群体职业的身份特征,也是该职业群体的身份功能。

  高校档案教师的话语身份与其角色定位密切相关。传统的档案工作者主要围绕馆藏档案开展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等工作。数字信息化的发展要求档案工作者能够熟练运用数字化方式处理和利用档案信息。职业要求发生改变后,高校档案教师的身份特征与功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为了更好地提升话语身份,高校档案教师在培养学生数字化技能和素养的同时,自身还需积极参与数字化档案管理的实践和标准制定当中,共同推动档案管理行业的整体进步。

  此外,数字信息化拓展了高校档案教师的话语权。教师可以通过数字化平台、社交媒体等渠道面向更多的同行和学生分享自己的学术观点和实践经验,但同时也需要关注数字化时代的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以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和合规。从这个角度看,话语权的转变使包括高校档案教师在内的档案工作者的身份认同更加多元化复杂化。

  推进档案理论多元化。专业基础理论是高校教师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教师研究工作的重点。高校教师身份认同和专业基础理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教师的身份认同是其专业基础理论的体现和实践,而专业基础理论则是教师身份认同的支撑和基石。教师的身份认同和专业基础理论共同构成了教师的专业素养。专业基础理论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高校教师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

  高校档案教师是处于档案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交叉处的特殊群体。为此,高校档案教师更容易也更有义务总结档案理论概念,推进档案管理、档案机构以及档案职业发展转型。在数字时代,档案高等教育不仅需结合档案实践活动特点开展教学,还需探索档案实践多元化发展,总结与发展和档案实践经验相配套的基础理论。

  提升专业社会责任感。档案身份认同与社会责任是相互关联的。档案工作者具有维护档案安全与完整的职责,不仅要负责记录和保存社会发展历程,还要确保档案信息的公开和可追溯性。对于高校档案教师而言,他们不仅是档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承人,同时也承载着对档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完善高校档案教师身份认同体系,帮助其认识到自己是维护历史记忆的重要一环,有助于提升其对档案行业乃至整个社会的责任感,提高责任意识。

  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对档案工作者专业素养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为了更好地培养专业人才,高等教育领域的专业设置也不断进行调整。在2022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中,原一级学科“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正式更名为“信息资源管理”。一级学科的更名是数字时代档案专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机遇,是专业跨学科融合趋势的体现,是高校档案教师重新构建自身身份认同的窗口期。在新更名的“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建设与发展中,高校档案教师作为行业专家需要与不同领域的学者进行合作,开展跨专业联合研究工作。这也使得包括其在内的档案工作者的身份认同更加开放和包容。

  社会对档案信息的需求同样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培养具备档案管理、信息技术、数据分析等综合知识结构的档案工作者,是高校档案教师的应尽职责。因此,数字人文范式下,完善高校档案教师身份认同,有利于提升教师对教育价值和社会责任的认同,在更深层次激发其为档案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出积极贡献。

  总言之,档案高等教育的出现就是为满足社会变革中对专业档案人才的需求。数字人文范式作为数字技术与人文学科深度融合的一种研究和实践方法,对档案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档案管理新的责任。这些转变为档案教师身份认同提供了新的视角,有助于高校档案教师在数字化时代重新定位和塑造自己的专业身份。在数字人文范式的影响下,高校档案教师的二重身份(“教学者”和“科研人”)均已发生转变。高校档案教师应基于时代的要求主动适应身份的转变,通过广泛的跨学科合作和交流,构建话语身份、推进理论多元化和提升专业社会责任感等方式,积极探索更加多元化的职业发展路径,努力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重提升,进而自主构建符合时代价值取向的身份认同。

  徐丹丹 刘明亮(作者分别为苏州城市学院档案学专业讲师;苏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专任教师。本文系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数字中国”建设战略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档案学专业产教融合协同创新模式研究与实践系列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