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行业基础性、关键性、战略性问题——一批新成果亮相全国档案科技管理暨科技成果推广会

发布时间:2024-03-05 13:49:07被阅览数:231 次信息来源:《中国档案》

  文/本刊记者  王辉

  2023年11月28日,为进一步加强档案科技管理,提高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信息化水平,促进优秀档案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国家档案局在湖北武汉召开2023年度全国档案科技管理暨科技成果推广会,会上展示了多个档案科技项目成果,这些成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意义,也是行业内共同关注的话题。

  城市历史元宇宙诞生

  上海市档案局(馆)正在探索实践的科技项目《跟着档案观上海》数字人文平台以馆藏1855年至今不同版本的地图档案为基底,整合千余件馆藏和相关单位的各类档案文献资料,综合应用时空地理、知识图谱、人工智能、人机交互、三维建模等技术,将历史、地理、建筑、事件、人物等信息要素聚合起来,在PC端、移动端打造了全新的档案利用平台。平台包括时空地理信息系统、档案知识图谱和流媒体故事系统,浏览者可以通过平台自动生成的建筑点位档案关联可视化图谱探索建筑地标、历史事件、人物之间的关系,从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在城市数字化转型的今天,藉由浩如烟海的馆藏数字化档案,从一江一河交汇处起步,从红色源点出发,平台可以令浏览者足不出户了解这座伟大城市的过往和现在,感知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中国最早现代化的城市、人民城市的精神内核和文化底蕴。

1.jpg《跟着档案观上海》数字人文平台

  平台于2023年国际档案日上线以来,广受社会各界好评,被评价为“城市历史元宇宙”,同步纳入市档案馆学生课堂后,也深受各院校师生喜爱。从技术层面看,该平台的框架构建可以容纳海量数据,方便今后各类数字资源的持续添加注入,为平台内容拓展和持续应用创造了有利条件。

  寻找影像档案保护关键技术

  感光摄影技术是人类首次以科学研究与技术发明手段留存世间事物与自身真实影像的先河,自18世纪中期问世以来,在伴随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形成了数量巨大的照片、底片、电影胶片等感光影像档案。由于感光影像乳剂层与片基层的物质组成与赋存环境作用等复杂因素,全球各地的感光影像档案发生了诸如照片霉变、乳剂层疏松酥粉、乳剂层脱落、银镜现象以及被国际同行称为醋酸片基胶片“癌症”的“醋酸综合症”等严重的自毁性病害。

1.jpg

2.jpg

电影胶片表面析出晶体清洗效果对比

  陕西省档案保护科学研究所李玉虎教授带领团队开展的“感光影像档案濒危病害治理与修复保护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基于治理感光影像档案濒危病害,修复保护感光影像档案的重大社会需求,研究了病害产生成因与机理、治理与隐患去除机理、修复保护材料与感光影像本体的微观作用机制、修复保护精细工艺设备等科学与技术要素,创立“感光影像档案濒危病害治理体系”,更是在解决醋酸综合症这一世界难题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纸质档案脱酸效果有了量化标准

  酸是导致纸质文献寿命降低最为重要的原因,脱酸作为延长其寿命的必经之路,成为纸质文献保护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国外图书、档案、文物系统在文献纸张脱酸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德国、美国等国家研发的部分设备及产品已得到许多国家的认可及应用。然而,由于适用性等问题,中国几乎没有引进国外的技术及产品,而是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展研究。国内外脱酸剂、脱酸设备、脱酸方法种类繁多,国内也是呈现迅猛增加的态势。每一项技术从碱性物质、溶剂选择到工艺实现都有其自身特点,方法多、产品杂、处理形式不同、效果千差万别,但如何评价脱酸效果仍属于研究空白。因此,面对目前繁多的脱酸技术,急需探索建立一条科学、客观的针对脱酸方法及效果的评估路径,为今后脱酸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依据。

  中国人民大学张美芳教授主持的“纸质档案脱酸常用方法与效果评估研究”以脱酸技术的机理、效果、产品、方式为研究主题,通过脱酸方法理论及应用对比、脱酸效果的实验验证、脱酸效果评估体系的构建及对脱酸效果的验证、脱酸应用效果的长效性跟踪不仅建立了纸质档案脱酸后的指标遵循、分析了影响脱酸效果的因素,还构建了纸质档案脱酸效果评估体系,明确了2个“一级指标”和8个“二级指标”,定量得出脱酸效果值。并借助模型的客观计算结果,划分出纸质档案脱酸技术效果评估等级,提高了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通过分析不同的脱酸方法,提取其中的数据,利用评估模型进行评估,分析并提出当前纸质档案脱酸效果评估方法及体系中所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与优化建议。

  新模式、新技术聚焦开放审核难题

  档案开放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档案开放审核工作是档案走向开放的基本前提和关键环节,是档案馆的一项重要基础业务,更是档案馆勇担时代使命、履行法定职责、回应群众期盼的重要举措,做好档案开放审核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目前档案开放审核并没有形成一套独立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存在标准规范、工作方式、人员素质等多方面的问题。

1.jpg人工智能档案开放审核系统截图

  四川省档案馆承担的“档案开放审核标准化体系研究”将质量管理体系的理念、方法引入到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馆藏档案开放审核中,系统地分析了当前档案开放审核存在的问题,提出“过程控制、预防为主、持续改进”是档案开放审核质量管理的核心思想,按照“前期约束—中期控制—后期评估”的管理模式,确定各审核环节质量管理的实施主体和主要策略,尤其是在“中期控制”中厘清职责、明确分工,保证开放审核符合质量要求。四川省档案馆构建了工作机制、划控规则、质量管理、安全管理、智能辅助、人才培养“六位一体”的档案开放审核标准化体系,涵盖了档案开放审核的各种环节,实现了档案开放审核工作从无序到规范、从琐碎到系统的转变。此外,四川省档案馆还印发了《档案开放审核划控规则》《档案开放审核质量管理办法》《档案开放审核安全管理办法》《档案开放审核工作指引》,在11家单位试点测试。

  目前,传统的档案开放审核模式已愈来愈不能适应国家综合档案馆海量馆藏档案开放审核工作要求,无法有效满足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档案信息利用需求。因此,提升档案开放审核的效率和质量,推进档案开放利用工作转型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OCR识别、自然语言处理(NLP)等与人工智能领域相关技术的应用,为新时代档案管理工作科学化、智能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福建省档案馆基于馆藏档案数字化成果,重构档案开放审核流程,探索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搭建开放审核模型,研发建设了“基于数字档案的人工智能档案开放审核系统”。该系统实现了档案开放审核全流程在线处理,智能统计分析关键词大数据,按用户需求生成各类报表台账,智慧化人机交互,适应各平台数据对接转化,解决了原来档案开放审核工作需要调阅档案实体、各类目录,登记管理各流程台账,线下移送各环节审核意见,过程留痕管理缺失等等问题,将开放审核从“半自动模式”升级为“全智能模式”。根据实际工作测算,开放审核工作效率提升3倍以上,有力推动了档案开放审核工作进度,为落实新修订档案法关于开放审核工作要求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可以从开放审核领域的系统研究和建设入手,不断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档案工作中广泛应用的可能性。未来,由于人工智能技术在文本乃至图像、音视频处理等方面的显著优势和不断发展,将与档案工作有更多相互结合的应用场景。

  集中力量攻关档案数据安全

  湖北省立足“十四五”档案事业发展规划,坚持面向行业需求找课题、面向业务现场找问题、面向国内外先进技术找方法,筛选出一批基础性、战略性、引领性强的好课题。

  以数据安全管理、保障为例,湖北省以技术提升为依托,全力打造安全、顺畅的档案数据共享路径,确保档案数据安全,推动档案事业健康发展。在档案数据收集安全方面,省档案馆开展了“电子档案‘四性’检测的技术认证研究”、湖北大学开展了“政务云环境下机关档案管理及SaaS服务模式研究”;在档案数据存储安全方面,武汉地铁集团和湖北大学开展了“CDP与CAS技术在武汉地铁集团电子档案安全管理中的应用研究”,形成基于CAS/CDP的2种运用方案和6种备份容灾方案,省档案馆则开展了“区块链技术在电子文件长期保存中的应用研究”“基于分布式集群和跨地域协同的档案数字资源备份体系研究”;在档案数据交互安全方面,省档案馆、华中科技大学、华工安鼎联合开展了“档案信息的网络数据安全可信交换研究”,省档案馆、武汉大学联合开展了“自主可控电子版式文档(OFD)可信机制构建研究”。这些安全类科技项目的研究,为加强档案数据安全管理、防范化解档案领域风险隐患提供了技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