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琅琊:档案服务试点改革 赋能基层社会治理

发布时间:2024-02-29 14:16:54被阅览数:255 次信息来源:《中国档案》

  文/郭世勇  盛耀

  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区太平村位于“皖东明珠”琅琊山脚下,紧邻西涧湖,依山傍水,是唐代诗人韦应物《滁州西涧》所述之地。311省道穿村而过,交通便利。该村自2020年10月被确立为省级档案服务基层社会治理试点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指导下,积极探索创新档案服务农村基层治理新路径,建成全市首家乡村振兴档案服务中心、首家村史馆,被省档案局表彰为试点成效显著地区。

  建章立制,健全体系抓引领

  1.强化组织保障

  成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区委副书记任组长高位推进,分管区委办公室工作的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推动落实。制定试点工作方案,明确任务清单、推进步骤和保障措施,形成区、街道、村三级负责管理模式。建立档案局馆联席会议机制,将试点工作纳入每月会议议程。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将档案室基础设施、档案整理、数字化扫描纳入经费保障。

  2.强化培训赋能

  区档案局、档案馆先后组织工作人员赴合肥市肥西县柏堰社区、巢湖市黄麓镇建中村、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档案馆等地,学习借鉴先进地区档案工作经验做法,明确村务管理归档目录清单92项。组织开展全区档案工作人员培训班,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村级档案管理办法》等内容纳入课程安排,重点加强对街道、村档案工作人员的培训指导。

  3.强化协同联动

  注重多部门多渠道协同推进,将试点工作纳入全市《江淮分水岭风景道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022—2024年实施项目清单》及区年度重点改革推进事项。以试点村档案工作为基础,制定《琅琊区乡村振兴档案管理办法》,以档案管理促进乡村振兴推进实施。制定《“十四五”琅琊区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明确在试点的基础上,将档案服务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在全区推广。

  筑牢根基,规范管理抓落实

  1.健全档案类别

  结合村级社会治理实际,分类别规范村级档案。城建方面,以产业发展、土地承包、水利使用、道路工程等档案为重点,将文件资料及时纳入归档范围。民生方面,坚持民生优先的价值导向,形成计生奖扶特扶、人口普查、居民医保等5个民生档案门类。声像方面,以历史沿革、村风村俗、乡贤名人等声像档案作为延伸,坚持资政育人的价值导向,拓展档案资源征集渠道。

  2.拓展归档形式

  采集口述档案,围绕村退休干部、教师、老村医、文艺工作者等群体采集历史沿革资料,形成3万字口述档案实录及22份声像资料。打造城建档案,以试点档案工作为基础,收集全区乡村规划建设、乡村变迁等建设类档案资料。借力群众资源,广泛发动村民收集捐赠本村实物档案,联合村内民间力量共建琅琊民俗文化博物馆,建成集物件展览、乡村旅游、民俗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展馆。

  3.提升管理水平

  严格落实档案库房、办公室、阅卷室“三分开”制度,按照“八防”标准配置硬件设备。设置村档案工作领导小组,修订完善《档案库房管理制度》《档案立卷归档制度》《档案查阅利用制度》等10项制度,明确具体职责。定期开展档案安全教育、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安全检查,试点村档案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聚焦治理,强化服务抓质效

  1.聚焦群众档案意识提升

  结合“6·9”国际档案日等重要时间节点,积极开展档案宣传,向公众讲解2020年修订的档案法。利用新媒体平台,在抖音、微信视频号发布太平村及其档案试点宣传片,总浏览量达1.2万余次。结合新时代文明活动及法律“七进”活动,向村民、周边企业职工、学生等群体开展档案法普法宣传,档案宣传深入人心,群众查档用档意识显著提升。

  2.聚焦群众查档便捷高效

  推进村级档案“统一指导、统一管理、统一利用”的信息化建设。目前,收集形成档案门类20个,档案数量11346卷(件),将城乡建设、土地承包、房屋征收等档案进行数字化上传、挂接至区馆室一体化系统。在办事大厅开设档案查阅窗口,村民不出村即可查询打印所需档案材料,实现区、街道、村三级电子档案互联互通、远程共享。

  3.聚焦档案服务村民自治

  注重发挥档案的可追溯、可利用作用,为农村社会治理提供档案支撑。依托在村内建立的全区首个农村互助式养老服务示范点,建立年满60周岁以上老人个人信息档案和健康档案516份,为老人体检、看病就医提供便捷参考。试点工作开展以来,累计接待档案查阅利用269人次,为村民提供土地承包、粮补纠纷、土地确权、养老保险、拆迁安置等档案200余份,协调解决村民因权属不清而产生的纠纷32人次。

  作者单位: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区档案局

  责任编辑:公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