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4 00:27:41被阅览数:374 次信息来源:中国档案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侨批”记载了老一辈海外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和浓厚的家国情怀,也是中华民族讲信誉、守承诺的重要体现。福建省漳州市是全国重要的侨乡,在海外漳州籍侨胞有150多万人,分布于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漳州市档案馆不断加强涉侨档案资料征集与研究,取得了积极成效。侨汇票是侨批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聚焦漳属侨汇票档案征集和价值研究,浅谈对涉侨档案资料开发、保护、利用等工作的思考。
一、漳属侨汇票档案征集
广义上的侨批档案是指侨批、侨批经营管理以及相关活动中形成的文书、信件、票据、证书、账册、照片、印章等不同形式和载体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几百年来,移居海外的侨胞将大量侨汇资金跨国转移至祖国,这种输血式海外汇款如涓涓细流,源源不断地汇入祖国各地,小到赡养家人,大到捐款抗战救国、促进家乡发展,展现了爱国爱乡爱家的优良传统。侨汇票是侨批钱款流转回国的主要方式,是侨批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期,漳州市档案馆从民间征集了一批漳州属地侨汇票档案222件,为漳州属地人员到海外谋生经商或与祖国开展贸易交流,通过居住国所在地的银行或邮政部门以汇款的方式寄回祖国并祈交家属或单位的款项。该批侨汇票民国时期保存在厦门鼓浪屿华侨银行有限公司库房内,后因房屋改造、拆迁等原因流入古玩市场,辗转流入漳州民间收藏。
该批侨汇票保存较为完好且具有成套、成系列的特点。一是时间跨度长。形成时间为1928年至1941年,时间跨度从南京民国政府成立初期一直延续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历经厦门银行业兴起、民国金融动荡和货币体制改革等重要事件,可以说是这一时期经济史的重要见证。二是涉及地域广泛。侨汇票从南洋各地区寄往国内,通过厦门中山路各银行流往漳州沿江沿海各县区钱庄、银庄、客栈等商号,赡养着广大侨属,记录了漳州华侨“下南洋”谋生发展足迹。2022年7月,福建省政协侨批档案保护和研究调研组到市档案馆调研,对该批侨汇票档案的历史价值给予了较高肯定。
二、漳属侨汇票档案的价值研究
漳属侨汇票档案不仅展现了海外侨胞浓厚的家国情怀,还留存了漳州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记忆以及民国时期货币流通和发展的重要记忆。
(一)漳州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记忆
1.留存漳州海外移民发展记忆。侨汇票显示,侨汇寄出地主要为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缅甸、泰国、中国香港等22个国家或地区,据此可以推断,这些地区应是“下南洋”热潮中漳州海外华侨的主要聚集地;收款地为漳州、龙海(石码、海澄)、漳浦、云霄、诏安、东山、华安7个地区,可以推断,这些地区应是漳州海外移民的迁出地和对外经济往来主要地区。
2.留存漳州侨批业发展记忆。侨汇票中银庄频繁出现,记录了漳原、裕孚、永孚、恒足、奇方、益南、信通、隆益、利茂、广源、启源、顺庆、隆益、华山洋行、华安金库等200多家银庄银号信息。侨汇款项寄送回国,由这些银庄银号支领后再将款项分发至各侨眷手中,说明当时漳州已经构建了区域广泛的侨批跨国传递网络,各地侨批侨汇业务发展较为繁荣。
3.留存漳州经济发展记忆。侨汇票记录了漳州龙诏汽车公司、漳嵩汽车路公司、笃诚民记、笃诚赐记、蔡同昌绸缎布匹、张源美茶庄、海丰米绞公司等几十家商户信息,还发现了蔡竹禅、廖悦发等民国时期漳州著名企业家的印章签字。两家外资企业厦门亚细亚公司和英美烟草公司汇票则显示当时外资企业已开始在漳州有驻点并开展贸易往来,是民国时期漳州经济发展的重要历史记录。
4.留存漳州银行业发展记忆。该批侨汇票主要为华商银行、和丰银行、华侨银行3家银行汇票,这3家银行在1932年进行了合并,成立了新的华侨银行,侨汇票记录了这一历程演变。除华侨银行外,侨汇票记录的汇兑往来的银行多达17家。其中,中央银行、福建省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中国银行、邮政储金汇业局等当时已在漳州设有办事处和网点。漳州第一家本地银行“民兴股份有限银公司”也出现在侨汇票中。
(二)民国时期货币流通和发展的重要记忆
1.留存早期侨汇票样式。该批侨汇票正面采用机器印刷,字迹工整清晰,每张汇票都标注有流水号,有明显的寄出地地名英文印章,有明确的汇款金额、开票及支领时间印章、收款人姓名及银行盖章,部分汇票有寄出国的印花税票及盖印,标注有“无保不付”等字样。为了防范汇票被假冒,侨汇票还设计有较为先进的防伪。一是设计特色汇票样式。每家银行都设计了特色汇票样式,标有银行中英文名称、特色防伪图标,颜色鲜艳并且有多种颜色套叠。二是设计特色暗记。汇票有凹凸感,甚至有的有无色钢印的压痕,比如华商银行汇票用钢印压一口大钟图案,图案中有“陈嘉庚公司钟标集通储蓄部”等字,和丰银行汇票部分加盖椭圆形英文钢印。部分汇票放大约60倍左右可见暗纹,如,华商银行汇票的正面整张都有微型的绿色八卦形图案,图案中间还有字母;华侨银行汇票的正面整张都有细小的灰色或随汇票底色的英文字母图案,排版整齐、密密麻麻。
2.见证民国货币改革。1928年和1936年侨汇票上出现(A$)、($)、(local currency)、龙银、大银等货币信息,反映出当时货币政策较为混乱,没有统一兑换货币,只能在汇票上标注到厦门当地兑换货币多少元。1936年侨汇票开始出现了法币(沿称国币),1937年侨汇票开始出现国币、(CH$)、(Chinese national currency)等信息,这与1935年民国政府发行法币史实相符,是对民国时期货币演变的真实记录,对研究民国时期货币制度改革有参考作用。
3.构建信用体系发展的雏形。海量的侨汇款离不开众多商家固守的商业信用。每张侨汇票的银款支领都离不开印章。印章在侨汇票里既是身份凭证,也是信用凭证。研究侨汇票的支领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早期信用体系建设的雏形。一是保认支领。每张侨汇票背面都盖有第三方商号或银庄银号保认印章,作为对支领人或单位的一种身份证明,又起到信用担保作用,降低了侨汇款被冒领的风险。二是转让支领。通过研究发现,大部分侨汇票并不是由收款人直接支领,而是通过多次背书,通过转让票据权利给第三方银行或商号银庄的方式,由第三方与厦门华侨银行完成汇兑,这可能是由于当时社会状况不安定,收款人到厦门路途遥远,考虑汇款安全或支领便利而普遍采取的侨汇支领方式。
三、推进侨批档案工作思考
漳州市档案馆历来重视涉侨档案资料的开发、保护和利用,从收、存、用等方面扎实开展工作。
1.用好“法”。2021年,《福建省侨批档案保护与利用办法》出台,提高了侨批档案保护利用的社会意识,加大了侨批档案抢救保护力度,为国家综合档案馆征集购买侨批档案工作提供了法律支持和保障。漳州市档案馆充分利用该办法出台的契机,将侨批档案征集列入年度征集计划,向市财政争取资金支持并得到了派驻纪检组的肯定和支持。
2.深入“挖”。一是加大社会宣传,向社会广发征集公告,定期在电视台、报纸和微信公众号推送侨批档案相关内容,提高侨批档案社会知名度和抢救保护意识;二是与本地侨批专家、文史专家及民间收藏人士建立走访、座谈、捐赠等常态化机制,共同推动侨批档案征集和备案登记工作,鼓励保管单位或民间收藏人士通过代存、寄存、复制等方式,将档案征集购买进馆;三是倡导“人人争当征收员”,强化档案征集意识,将征集工作与档案业务指导工作相结合,做到业务工作走到哪里、征集工作就宣传到哪里。这些措施取得了良好成效:漳州侨批专家将457件侨批侨信数字化副本捐赠给市档案馆;市房产交易中心捐赠65件侨批侨信给市档案馆;市委统战部将97件涉侨实物移交市档案馆;市侨联向市档案馆寄存138件涉侨实物档案等。
3.规范“购”。一是抓好制度建设,制定了《档案征集购买制度》,为开展征集购买工作提供依据,明确了档案购买范围、组织鉴定、决策监督、采购方式、财务支出、移交接收、管理利用等各项工作流程,确保工作依法依规开展。二是抓好人才建设,从档案、党史、文化、统战、高校等多部门选取专家组建档案专家库,为档案征集购买工作提供专家咨询。三是健全档案价值鉴定和价格评估机制,组织专家学者对文献档案资料进行评估,在合理价位区间收购、征集,努力做到能收尽收、应收尽收。四是建立项目决策监督机制,按照“三重一大”程序,由馆务会和纪检组共同做好项目决策和监督工作。五是规范采购流程,采用单一来源方式采购,委托招标代理采购档案,对档案来源进行公示论证,对档案所有者资质和信用状况进行审核,实现采购流程全过程记录,使征集购买工作更加公开透明,经得起检验。
4.做好“存”。加强档案保管保护工作,尽量让珍贵文献档案资料在良好的环境中保存,对征集回来的侨批档案资料,及时开展整理、修裱、著录、数字化及消毒工作,建立专题档案数据库,最大限度地抢救和保护档案资料。今年,市档案馆还投入89万元用于档案仿真复制设备购买和档案保护人才培养,积极推动侨批档案仿真复制,为开展档案复制件交换交流和宣传展览做好服务。
5.活化“用”。对征集到的档案资料,市档案馆及时组织人员进行开发利用,并与社会组织和民间收藏人士合作编研,共同开发侨批文献资料,形成《漳州侨批琐谈》《漳州侨批与爱国华侨档案资料汇编》《寻章觅漳——图说漳州侨汇》等编研成果。此外,以征集档案为切入口,邀请侨批档案专家拍摄侨批档案宣传视频,讲述侨批档案背后故事。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3年4月27日 总第3975期 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