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市档案馆(地方志研究室)奋力书写档案方志事业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4-02-06 15:31:55被阅览数:180 次信息来源:中国档案网 作者:银川市档案馆(地方志研究室) 祁玉芬

  银川市档案馆(地方志研究室)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档案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聚焦“四个好”“两个服务”目标要求,守正创新、真抓实干,忠诚履行“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和“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使命职责,以“五个坚持五个着力”奋力书写新时代档案方志事业新篇章。

  一是坚持固本强基,着力健全两个体系。扎实推进档案资源体系建设,今年共接收15家单位文书档案37109件、专业档案4271卷、照片档案710张,实物档案18个,资料档案192本。全面盘点、规范整理馆藏实物档案2542件。指导41家疫情防控单位档案归集工作,达到进馆标准18家。主动靠前服务,收集第六届中阿博览会、第三届中国(宁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等重大活动档案106件,照片710张。扎实推进档案利用体系建设,完成1990年至1992年92个全宗10万多件档案开放鉴定复审工作,查阅接待1402人次,提供利用817卷、3104件。创新档案资源共享机制,实现黄河流域九省区各城市档案信息查阅“一网通办”,办结异地查询、馆际共享等平台件23件,办结率100%。

  二是坚持数字赋能,着力提升服务效能。以创建首批自治区级档案馆为目标,全面推进档案信息化转型,提升档案服务水平。积极推进电子文件在线归档及接收工作,完成数字档案馆建设及国产化适配升级改造方案,精心实施国有企业退休人员人事档案数字化外包项目,开展数字档案数据库排查及涉密档案排查95万条。打造重要异地备份中心,将馆藏珍贵档案在海口、昆明、哈尔滨进行异地备份。馆藏档案数字化加工处理240多万页,数据量约15TB,馆藏文书档案数字化比例达90%。馆藏档案数字化率和数据质量得到质的跃升,在全区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作表率。

  三是坚持开门修志,着力打造精品佳志。不断汇聚编史修志强大合力,留存银川记忆,见证时代发展。编纂出版《银川年鉴(2023)》,《银川年鉴(2022)》荣获第九届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年鉴类)特等年鉴,创新开发“掌上年鉴”,在全区率先上线《银川年鉴》移动阅读手机版,将一本书逐步转变为一个记录历史、服务群众的公众信息服务平台。出版发行《银川的桥》,编印《时光·印记——老票证》,编辑《银川大事辑要》12期。着力推进《银川市扶贫志》完成60万字初稿编纂任务,经市级评审通过后提交自治区终审。

  四是坚持传承文化,着力盘活馆藏资源。充分发挥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清明节、烈士纪念日等重要时间节点,举办“凤城青少年缅怀先烈·致敬英雄红色故事会”“寻找身边的英雄楷模”等主题活动6次。在“5·18”地方志宣传日期间,举办“家乡历史我来读”“方志文化大讲堂”等活动,投放电子标语100多条,赠阅图书千余册。在“6·9”国际档案日期间,举办档案馆开放日、专题讲座、“北方民族大学师生走进档案馆品读研学之旅”等系列活动,共接待3200余人次进行参观学习,发送宣传短信280万条,被媒体宣传报道20余次,实现宣传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参与人数最多。

  五是坚持德才兼备,着力培养复合人才。不断完善干部人才培养激励机制,探索一条用好、育好、助好档案方志人才之路。“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分批次赴上海、江苏、海南等地学习先进经验和做法,形成高质量调研报告3期;南京市等10余家兄弟单位来银开展异地备份及学习交流,进一步拓宽工作思路。练精“一专”与练强“多能”相结合,开展岗位大练兵,建立一支红色讲解员队伍。完善干部梯次建设,培养复合型人才,让年轻干部争做“多面手”。向国家和自治区档案局申报从事档案工作三十年人员2名,4人入选全国档案系统“三支人才队伍”。

  下一步市档案馆(地方志研究室)将继续牢记嘱托、踔厉前行,勇闯新路、奋发进取,以昂扬姿态在争先晋位中创优新业绩,书写新时代的兰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