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2-02 14:16:58被阅览数:324 次信息来源:《中国档案》
文/宋欣 曹佳妮
为使纸质档案破损等级判定具有通用性、科学性和合理性,并进一步规范纸质档案抢救与修复工作,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和中央档案馆国家档案局档案资料保护部在行业标准《纸质档案抢救与修复规范第1部分:破损等级的划分》(DA/T64.1—2017)的基础上,共同制定了国家标准《纸质档案抢救与修复规范第1部分:破损等级的划分》(GB/T42468.1—2023)(以下简称《破损等级的划分》)。该标准于2023年3月17日发布,将于2023年10月1日正式实施,为纸质档案破损等级判定、抢救修复工作有序开展等提供科学依据。
制定背景及意义
由于受时间、保管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纸质档案在保存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破损和老化现象。根据纸质档案破损程度确定破损等级,可便于专业保护人员采取不同技术手段、措施来抢救和修复破损档案,最大限度延长档案的寿命。准确地了解馆藏纸质档案保存现状是实施破损档案抢救与修复的第一步,只有做到精准“把脉”,才能准确判断档案抢救的最佳时机,最大限度提高保护工作的效率。《破损等级的划分》制定的目的就在于对破损纸质档案进行分类、定级,从而为制定档案抢救保护计划提供参考。
《破损等级的划分》在档案保护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第一,有利于认识和了解纸质档案常见的破损类型。《破损等级的划分》尽可能涵盖了纸质档案所有常见的破损类型,主要有以下14种:老化、酸化、霉变、虫害、裂口、污染、残缺、粘连、絮化、糟朽、脆化、字迹洇化扩散、字迹褪色、字迹酸蚀,并对每种破损现象进行了详细描述,有助于保管人员充分了解各种破损类型的特征,以能够及时发现档案在保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第二,有利于各馆藏单位掌握馆藏档案的保存情况。《破损等级的划分》确定了破损等级划分的依据,并尽可能将每种破损等级中的判定指标进行量化,便于在实际工作中实施。保管人员可根据划分标准对馆藏档案的破损程度及破损数量进行判断和统计,能够客观、全面地对馆藏纸质档案保存状态进行整体把握。第三,有利于制定最佳的保护策略。在档案破损数量大、专业保护人员有限、保护条件和技术力量有限的情况下,可根据此标准,对档案破损程度进行分级,并按照分级结果,开展有计划、有重点的抢救与修复工作,优先抢救修复破损程度最为严重的档案。纸质档案破损等级的确定为制定和实施档案抢救计划,全面开展档案普查和建立档案保存状况数据库奠定基础,对于集中力量抢救、修复破损或濒危纸质档案具有重要意义。
编制依据
《破损等级的划分》根据《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GB/T1.1—2020)要求编写。在行业标准的基础上,参照已经发布的、与纸质档案病害分类和破损定级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进行起草制定。主要引用的其他标准有:《信息与文献纸张上书写、打印和复印字迹的耐久性和耐用性要求与测试方法》(GB/T32004—2015)、《明清纸质档案病害分类与图示》(DA/T61—2017)、《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WH/T22—2006)以及本系列标准的第4部分《纸质档案抢救与修复规范第4部分:修复操作指南》(GB/Z42468.4—2023)。此外,在编制过程中结合工作实际,尽可能将常出现的纸质档案载体和字迹破损类型纳入纸质档案破损定级的依据中,尽可能量化判定依据,保证破损定级的通用性、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在编制过程中,确保文字精炼、表达准确、简单易懂,便于标准的操作和应用。
编制情况
《破损等级的划分》在行业标准的基础上,对标准的结构和内容进行了部分调整,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结构方面
第一,根据《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GB/T1.1—2020)的规定,《破损等级的划分》新增了“目次”,使标准的内容一目了然,结构更加规范。
第二,“术语和定义”部分新增了“絮化”“糟朽”“脆化”3个术语及其定义,与标准中第4章的内容相呼应,进一步规范和明确了术语定义,使文字表达准确精炼。同时,对每个术语进行了精准英译。
第三,删除了“表1档案破损类型、程度与破损等级”,在起草过程中,发现此表在理解上具有一定难度,且容易引起歧义。为保证标准的准确性,将此表作删除处理,对标准进行了精简。
2.内容方面
第一,对“范围”的表述进行了调整。首先,扩大了适用对象,将“其他纸质档案保存机构”纳入适用范围,考虑更为全面。其次,强调了标准的具体用途,由原来的“适用于......抢救与保护”改为“适用于......破损等级的定级”,使标准的应用场景更加具体。
第二,对部分术语名称进行了修改。将“虫蛀”改为“虫害”,更能表现出害虫对纸质档案蛀损、污染等一系列的破坏。将“撕裂”改为“裂口”,强调纸张裂损的状态,而不去涉及其形成原因,更加符合标准的内容和目的。
第三,对部分术语的定义进行了简化或补充。对“酸化”“老化”“霉变”的定义解释去口语化,使文字通俗易懂,表达准确。对“粘连”“字迹洇化扩散”现象的形成原因查漏补缺,阐释更为全面。
第四,对每个等级的破损情况或现象进行了增补。在划分破损等级时,除考虑纸质档案纸张的破损程度外,还增加了档案信息受损程度,划分标准更加全面和科学。
主要内容解读
1.标准结构安排
《破损等级的划分》的结构包括目次、前言、引言、标准正文、参考文献。标准正文共4章内容,分别是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破损等级的划分。
2.破损等级的划分
《破损等级的划分》将档案的破损程度划分为特残破损、严重破损、中度破损和轻度破损四个等级,每个等级的具体判断依据数量不等,主要为纸张pH、纸张机械强度、霉变、虫害、污染、残缺、粘连和字迹洇化扩散等情况。pH是纸张表面的酸碱数值,是影响纸张耐久性最重要的因素,pH越小说明酸度越大,纸张老化速度就越快,因此pH是判断破损等级非常重要的指标。纸张机械强度也能直接反映破损程度,机械强度越高,纸张耐久性就越好。霉变和虫害也是导致档案纸张受损的重要因素,生物在档案上生长、发育和繁殖,由此威胁到档案、保存环境及人员身体健康。同时,污染、残缺、粘连等也都会影响纸张的耐久性和档案信息的识读。为便于实际工作中对破损档案等级进行划分,《破损等级的划分》对每一等级的判断依据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并且具有一定的规律。
“特残破损”以破损严重影响了档案信息的识读或符合该等级8项依据中的任意一项为判定标准。例如:当pH≤4.0,纸张酸化特别严重时,或是有纸张机械强度严重降低、霉变面积>30%、虫害面积>30%、污染面积>60%、残缺面积>40%、粘连面积>50%、字迹洇化扩散十分严重的其中一种情况,都可以判定为“特残破损”。
“严重破损”的判定标准是破损影响了档案信息的识读或符合该等级9项依据中的任意一项。除特残破损的8项依据外,该等级还新增了“纸张不规范折叠”的情况,说明这种情况可能会引起较为严重的破损,在保管过程中要格外注意此类破损。
“中度破损”是破损基本不影响档案信息识读或符合该等级10项依据中的任意一项。该项新增了“裂口”作为判定依据,当裂口面积大于25%并小于50%的属于中度破损,因此从面积上来看,裂口应属于危害较小的一类病害。
“轻度破损”则是档案信息完全可以识读,但符合该等级10项依据中的任意一项。该等级无档案信息受损,仅存在档案纸张受损,且破损程度较轻,破损类型较多,如纸张出现轻微发黄、装帧形式散落等现象都可认定为轻度破损。
《破损等级的划分》为纸质档案破损等级的划分提供了具体的判定依据,是档案分级保护的重要前提和保证,也为开展纸质档案抢救与修复工作提供了参考。在具体的实施和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与单位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灵活应用,可适当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纸质档案抢救与修复规范第1部分:破损等级的划分[S].中国标准出版社,2023.
[2]张雪,张美芳.档案实体分级分类保护方法研究[J].北京档案,2016(12).
[3]张美芳,唐跃进.档案保护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4]黄丽华,张美芳.《纸质档案抢救与修复规范第1部分:破损等级的划分》制定及应用[J].中国档案,2018(2).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中央档案馆
责任编辑:黄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