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最具辨识度的档案服务综合体——杭州市城市档案中心新馆建筑览析

发布时间:2024-02-01 08:48:05被阅览数:696 次信息来源:《中国档案》

  文/黄泽平

  2019年3月,杭州市城市档案中心新馆开工建设;2022年8月,工程竣工;2022年12月,新馆正式投入使用。这座体现杭州档案文化特色的“五位一体”国家综合档案馆成为杭州提升城市能级的文化新地标,标志着杭州档案事业发展进入新的时期。新馆占地36.1亩,分一期、二期和远期,此次建成使用的是一期项目,总投资4.03亿元,建筑面积6.34万平方米,二期和远期建成后,总建筑面积将达到11.89万平方米,规划建设面积位居全国副省级综合档案馆前列。

  新馆建设以争创省级优质奖工程“钱江杯”为目标,秉承“工匠精神”,树立精品理念,高标准设计、高质量施工,努力打造示范项目、样板工程,先后荣获“杭州市建设工程结构优质奖工程”“浙江省智慧工地示范项目”“国家二星级绿色档案馆建筑设计标识”等多项荣誉。

1.jpg

杭州市城市档案中心内部

  先行先试,探索全过程工程咨询建设模式新路径

  近年来,国家积极推进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鼓励政府投资项目带头采用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2018年4月,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关心和有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新馆完成全过程工程咨询招标工作,成为浙江省首批、杭州市首个全过程工程咨询试点项目。

  按照合同约定,咨询单位承担项目管理、前期报批报建、设计管理、招标采购管理、施工监理、造价咨询、竣工验收等工程全过程内容。项目前期,咨询单位组织专业人员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再次审核,发现原可行性研究估算中存在较大的漏项和指标偏低现象,提出了调整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建议,经申请初步设计概算增加投资约3430万元,为项目建设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咨询单位及时掌握相关审批政策,合理规划报批路径,缩短项目审批周期。项目实施过程中,咨询单位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组织专家力量对设计方案、工程进度、建设资金、施工方案和工程质量进行统筹协调和总体把控,不断优化设计方案和施工方案,减少设计图纸的差、错、碰、漏等现象,提高工作效率,缩短施工工期。在大胆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杭州市政府投资项目施行全过程工程咨询建设模式的新路径,该项目入选浙江省2019年全过程咨询典型案例。

  高标准设计,建设提升城市能级的文化新地标

  新馆作为城市特殊且重要的公共文化场所,在项目选址上着眼于安全、便民和长远规划,在设计理念上秉持“简洁、庄重、和谐”,力求既凸显档案建筑的厚实稳重,又体现江南建筑的通透精致,打造高品质的标志性公共文化建筑。

  新馆选址于杭州市西湖区,用地规整,周边交通便捷发达,方便市民群众查档观展。新馆毗邻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和凤凰创意产业园,依托之江文化产业带和之江艺术长廊两大文化产业集群,为档案文化宣传、开发提供了广阔平台。

  新馆整体为一座主楼和东西两座附楼,用连廊连接。主楼地下2层,地上14层,建筑高60米,东侧附楼为食堂和报告厅,将使用明火的食堂独立于库房主楼,提高了档案的安全性。西侧附楼为展厅,考虑到展厅的对外开放性和安全管理的需求,也独立于主楼,设计为3层,对应主楼高度为4层,高大的建筑布局为展陈设计提供了充足的空间。主体建筑呈门框形,寓意档案馆是历史的门户,在主楼顶上设置江南古典坡屋顶造型,用传统语汇演绎出现代建筑的历史感。外立面采用较为厚重的米黄色石材,呈简牍造型,传递档案文化源远流长的寓意,形成整体协调、庄重简洁的建筑形式和独具档案特色的建筑风格。

  步入一层北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明敞开阔的活动大厅。大厅面积达800平方米,正前方装饰有一副15×7米的汉白玉浮雕,浮雕围绕杭州和档案两个元素,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讲述档案中的杭州故事,以重要事件(标志性建筑)展现杭州独特的禀赋、优势和魅力,呈现杭州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的独特韵味和别样精彩,彰显出杭州历史文化名城、创新活力之城、生态文明之都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

  大厅的南侧为服务接待台,南面入口处鲜红的“三个走向”隶书时刻提醒着档案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两侧墙上各设有130寸电子大屏,滚动播放公共服务信息、档案文化宣传视频和档案馆资讯。东侧和西侧分别为“杭州城市发展史料陈列展”和“杭州红色精神档案史料展”,市民群众可以在此享受杭州历史文化的熏陶,寻找杭州人血脉深处的红色印记。

  大厅二层的西侧空间拥有整栋建筑最好的采光条件,被设计为面向社会公众的档案查阅服务中心,市民只需凭身份证就可以免费查阅依法开放的档案。查阅区功能分区明晰,布局合理,总面积约1000平方米,分设公共查阅大厅、多媒体档案阅览区、政府公开信息阅览区、专题阅览室、限制档案阅览室、妇儿驿站等功能区域。东侧空间为休闲阅读区,配备舒适的沙发座椅和现代化的设施设备。此外,还配备无障碍电梯、低位服务台、第三卫生间和供无障碍人士使用的语音交互系统,满足群众的多元化需求。

  共建共享,打造一站式的档案服务综合体

  新馆按照“统筹建设、集中存储、自行管理、资源共享”的原则,将国家综合档案馆、专业档案馆、部分部门档案室进行集中建设,实现全市档案资源一个平台共享、一体化利用、“一盘棋”发展,实现全市公共档案信息资源和馆舍资源共用共享。一是统筹建设,市档案馆作为项目建设单位,统筹市委组织部、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医保局、市公积金中心、市司法局5家进驻单位档案存储需求,编制项目可研方案和施工图纸,明确建设内容,既满足档案保存的共性要求,又契合各单位档案利用业务流线个性化需求。二是集中存储,市档案馆与5家进驻单位的专业档案室入驻档案中心,实现档案集中存储,3层、4层分别为进驻单位和市档案馆业务技术用房,5~12层为档案库房,总面积达2.4万平方米。三是自行管理,市档案馆分别与各进驻单位签订《杭州市城市档案中心安全管理协议》,厘清各方责任和安全边界,进驻单位自行管理各自使用区域与档案。四是资源共享,市档案馆负责新馆的公共安全、物业和后勤服务,如统一建设信息机房,市档案馆受委托进行巡检,避免了精密空调、消防设施等硬件环境的重复建设和运维,节约了公共资源。

  精准发力,打造绿色低碳的档案馆建筑

  新馆建设坚持实用性、安全性、便捷性的原则,严格落实《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档案馆建筑评价标准》,着力在改善环境、节约资源、减少能耗等方面进行探索创新,有效实现了绿色低碳、智慧节能、健康人文的建设效果,形成了具有杭州特点、示范引领的国家级档案馆绿色建筑杭州范例,荣获全国首个“国家二星级绿色档案馆建筑设计标识”。

  市档案馆会同设计单位因地制宜地对各项减排措施进行深化、优化。最大限度利用建筑本身结构增强库房的保温保湿功能,库房楼层与上方的办公楼层间设置了1.25米的架空层,既有效减小了温湿度的变化,避免渗漏水等安全隐患,又为日后检修预留了空间;采用地埋式一体化雨水回用系统,雨水收集池容量为99.8t,可用于绿化浇洒、景观补水及道路冲洗;光伏发电系统主材采用效率更高的单晶硅,科学合理地扩大建设面积,装机容量达39.96KWP。

  聚焦建筑领域科技创新,着力推动设备设施优化升级,在照明、空调、绿化灌溉、数字机房等区域实施智能改造,迭代升级为智慧照明、绿化自动灌溉等智能系统。地库和地上公共区域应用智慧灯具,无人时自动调节亮度为20%,普及率达到总建筑面积的30.37%,较传统LED灯节约70%以上的电量。

  数字赋能,打造档案馆库智慧管理的引领示范

  为解决馆库面积庞大、管理人员相对较少的问题,新馆在库房、机房、楼宇三大区域进行智慧化部署,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推动档案馆库数字化改革,实现库房、机房、楼宇管理区域智治,构建安全、高效的管理网络。

  智慧库房运用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高新技术,以计算机网络、自动化设备为基础,一体化平台软件系统为核心,无缝集成实体档案管理、库房环境管控、RFID定位系统、库房安全监控、智能密集架系统、智能照明系统等。利用智慧库房平台实现对档案库房全方位、立体化的集中管理,实时查看档案、工作人员出入库房记录,调控库房温湿度。此外,馆区还配备等离子臭氧消毒仓和冷冻杀菌室,利用智能化专业设备构筑起一道档案安全保护的“铜墙铁壁”。

  信息机房占地400平方米,作为新馆的神经中枢,是管理、保存重要档案信息的数字资源基地。信息机房严格按照B级机房建设标准,采用的环境控制、智能母线、微模块冷通道技术居档案行业领先水平。网络计算平台运用分布式技术,核心骨干网络高达40Gbps,形成计算平台与存储平台内部高速互联,为构建稳定、可靠、健壮的数字云平台打下坚实的基础。

  智能楼宇包括通信、办公、火灾、安保和楼宇五大自动化系统,保障后勤工作高效安全运行。对外服务用房、技术用房及公共区域建设实现无线网络和室内4G信号全覆盖,同时具备5G信号升级条件,确保全馆信息网络畅通。办公系统与楼宇管理实现链接,能够通过楼宇会议预约系统提前预订会议室,开展会务准备工作,大大提高办会效率。高压细水雾、气体、水喷淋等灭火系统集成到消防控制中心,集中监控、巡查,并且与最近的消防站互联互动,一键实现远程消防报警。安保自动化系统由监控系统、防盗报警系统、门禁系统、电子巡更系统等子系统组成,实现联防联控,构成无死角的安防屏障。各系统相互独立又紧密结合,构筑起专业、精细、安全的防护体系。

  新时代、新机遇、新征程,杭州市档案馆将以新馆启用为新起点,不断提升“四个好”“两个服务”的能力水平,着力将新馆打造成为集全市公共档案集中保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集中利用中心、政府信息查阅中心、数字档案存储备份中心和城市记忆体验中心于一体的提升城市能级的文化综合体,打造成为低碳节能的绿色样板、记录历史的重要文库,打造成为秀外慧中、文理兼修的国内一流档案馆舍,推动杭州档案事业实现整体跃升。

  作者单位:杭州市档案馆

  责任编辑:王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