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研制项目中的档案工作实践——以航空发动机产品研制项目档案为例

发布时间:2024-01-28 14:49:02被阅览数:383 次信息来源:《中国档案》

  文/徐曼

  2008年7月15日,中国航发哈尔滨东安发动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航发东安”)与法方签署协议,开始某型号民用发动机的研制工作。作为中国与西方先进航空企业开展的对等合作,中法双方经过多年努力,于2019年顺利完成了适航符合性验证工作。2019年10月,中国民用航空局向中国航发东安颁发了型号合格证,2021年3月批准了生产许可证,发动机研制成功并随飞机完成首飞。

  项目档案是整个发动机产品研制项目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公司档案部门与项目实施部门通力合作,在原有军用产品体系的基础上,对企业档案现有分类编号、收集归档管理等要求进行了完善,在经历了初步探索、补充改善、整改提高等过程后,摸索出适合民用产品研制、符合民航体系建设要求的档案管理体系,并按照项目档案专题管理的思路,完成了型号专题档案数据库的建设。

  分析项目背景,明确档案形成特点

  1.合作方、参研方复杂

  某型号发动机在国家层面以工程研制任务形式下达,同时参照军品研制模式,将设计、制造任务分别下达到研究院所及制造工厂,以厂、所协同方式共同完成研制任务。研制项目的合作方涉及两国(中国、法国)、六方(所、厂、适航司等),以及协作配套的各国供应商,项目的参与者众多,档案形成的责任方复杂,档案工作沟通和协调机制建立难度较大。

  2.体系对标和技术对标的过程复杂

  在体系对标方面,中国航发东安的市场和工作方向以军用产品为主。而某型号发动机属于民用产品,既需要适应法方的技术研制体系要求,同时还要适应民航管理体系标准。公司现有的项目档案管理,无法完全满足开发一套全新民用航空发动机的具体要求,需要对现有档案管理体系进行重组。在技术对标方面,中法双方在技术标准和能力上的差距,客观上造成了产品制造过程中技术规范的不断调整,项目档案的体系构建难度较大。

  3.在管理文化方面的差异较大

  某型号发动机研制项目的多个合作方在管理文化方面的差异,也是造成项目档案管理难度高的重要原因。首先,合作方为法国公司,双方工作交流和文件传递均以英语进行,沟通障碍时有发生,档案整理难度提高。其次,军用发动机与民用发动机在产品性能、安全性、经济性等方面的差异,反映到档案工作中具体体现为文件控制流程、档案管理方式以及归档范围等方面的不同,中国航发东安与合作方要不断磨合,寻找最优的管理方式。

  分析档案形成特点,明确档案管理难点

  1.档案来源复杂

  某型号发动机研制的合作方、参研方数量和性质的多样性,使得该项目的档案来源也十分复杂。合作方按照项目分工形成管理类文件与技术资料,包括法方技术输入档案、中方研制过程档案,还有双方适航过程中形成的档案、各参研方的任务交付资料等。整个项目研制过程中合同签订近300份,档案形成源头众多,中文、法文、英文多语言档案共存,技术类、管理类、设备仪器类、经营类等多门类档案均有涉及,档案整理难度较大。

  2.档案分类复杂

  在档案的构成方面,航空发动机零件众多,结构复杂,在设计、制造、装配、试验和取证等工作中会形成大量技术文件,同时要兼顾法方技术体系下产生的文件;在研制过程中,科技攻关、型号研制、民机适航管理等各自体系内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技术资料;在项目管理实践中,如组织管理、计划管理、质量管理等活动中也形成了大量的管理类档案。

  3.档案收集过程复杂

  管理对象的数量、项目周期、资料形成的交叉性,共同造成了档案的收集难度。如项目管理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协调函,根据协调对象划分为中法方技术协调、飞机与发动机协调、设计与制造协调以及三方协调;根据协调的方向,又分为中—法协调、法—中协调、设计—工艺协调、工艺—设计协调等,需要分别进行收集。

  分析档案管理难点,制定有效措施与对策

  1.强化管理对标

  档案管理标准“两不变,两纳入”:即厂、所原有的档案分类标准、型号档案管理标准基础不变,民航管理和法方技术管理基线不变;以工程研制档案管理为总体系,纳入项目管理相关内容,以军工产品管理要求为基准,纳入民用航空技术管理要求。产品类、经营类、资产类等多门类档案在各分类体系下并行管理,在原有的各类档案归档范围的基础上进行调整,以产品型号为总体聚合标准,形成虚实结合的型号档案库。

  2.强化项目管理

  一是强化资料形成与管控。某型号发动机研制项目在日常管理中,对项目文件管理制定了详细的管控措施,包括设计图样、工艺规程发放流程,会议纪要、往来函件等管理类文件的编号、传递规则。在项目实践过程中,中方与法方、制造方与设计方管理文件的积累、保存纳入各组项目经理检查范畴,纳入日常考核。

  二是强化人员管控。项目的组织模式在双方的合作协议中进行落实,依照法方模式,建立了矩阵式项目团队。在管理实践中,内部的工作组与职能部门相配合,矩阵强度为趋近于平衡的弱矩阵。在人员管理方面,建立了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保证了人员的积极性。同时,项目也制定了完善的工作交接机制,因中外合作项目的特点,该项目人员的工作方式相对独立,在人员变动过程中,工作交接、资料移交以项目工作组为单位,避免了工作交接的随意性和交接所带来的信息丢失。

  3.强化档案监管

  公司档案部门通过对项目建设的管理链条、技术链条和资金链条的梳理,理清项目实施关键内容,制定科学的归档范围。按照项目建设的运行规律,做好资料的积累和收集。

  一是管理链条监管。以研制项目进展为主线,实施阶段性验收和重要节点档案监督,将验收工作与项目人员的培训相结合,除两次预验收外,项目部门在关键里程碑节点均对档案形成、收集情况进行总结、考核,有效地保证了档案的齐全完整。

  二是技术链条监管。将研制任务进行主体分解,明确法方技术输入文件管理方法,理清研究院所、制造厂各自的技术任务及输出资料要求,按照技术输入、设计实现、工艺攻关、制造研究、质量审核、适航管理等技术线,三方责任主体对各自的归档范围进行确认,出具完成情况的归档证明。

  三是资金链条监管。以资金管理为辅助线,将档案收集、归档考核纳入合同管理。在合同签署环节进行档案交底,合同验收环节进行归档工作确认,保证了各主要供应商的档案工作质量。

  4.强化档案管理网络

  档案管理网络包括以项目团队为核心的全部参研方的档案管理组织,也包括在参研方内部的各层级档案管理部门。各参研方按照承制内容和文件形成要求,完成资料积累,确认文件归档流向;由主承制单位统一管理、其他参研方辅助的任务,其档案资料由主承制单位统一收集;各参研方独立完成的研制任务,由参研方档案部门收集归档,或由协议另行规定;在参研方内部,根据档案管理机构的设置及形成档案的特点,由各级档案管理组织共同完成项目资料的收集。

  项目完成后,各参研方以及各级档案管理组织将各自管理的档案,按照项目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将档案目录集中到主承制单位档案管理部门,实现“目录集中、归属明确、责任分担”。

  5.强化信息技术应用

  一是项目管理系统的应用与集成。通过项目管理系统建设,将实施计划、项目进度控制、节点部署等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固化,同时将归档的要求嵌入系统功能中,实现“主动与被动”相结合。借助与档案管理系统的集成,项目数据自动“流入”档案管理系统,实现对电子档案的收集和管理,提高资料移交的效率和档案归档的完整率,以技术手段(“四性”检测等)保证档案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二是型号档案树的建立。通过管理系统平台将项目档案管理网络下形成的多门类、多载体、多归属方档案资料进行统一管理,以产品型号作为底层分类和索引标准,实现项目档案的多条件分类和合并,将虚实结合的档案库整合为型号档案树,映射产品结构和项目研制阶段,有力地促进了档案数据的共享。

  作者单位:中国航发哈尔滨东安发动机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巩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