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3-25 06:42:14被阅览数:88 次信息来源:《中国档案》
文/中国气象局气象档案馆
气象档案是指在气象业务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以文字、图表、数据、影像、实物等形式存在的原始记录,是珍贵的气象探测(观测)第一手资料,为天气预报、科学研究提供大量数据,为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是国家重要的科技信息资源。全国气象系统共有1个国家级气象档案馆和31个省级气象档案馆,馆藏从1841年北京气象观象台资料开始的现代气象器测观测档案。近年来,中国气象局深入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对全国气象档案工作给予前所未有的重视,成立全国气象业务档案工作组,并下设三个专项技术小组,组织全国气象业务档案工作开展,气象档案工作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
主要工作成果
1.气象业务档案标准体系框架初步建成
2020年6月,国家档案局办公室印发《档案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研究报告)。2021年4月,中国气象局预报司、法规司印发《气象信息化标准体系(2022版)》,首次将气象档案标准规范纳入气象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构建由基础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组成的气象档案标准框架,并提出了一批急用紧缺标准。目前已建成31项,包括基础标准4项、技术标准13项和管理标准项14项,涉及国标1项、行标10项及其他技术规范和管理规定等,为有序推进气象档案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2.气象业务档案数字化成效显著
1979年,中国气象局启动气象档案数字化工作,40余年来,气象档案数字化稳步发展。截至目前,国省已共同完成约1.82亿页图像扫描,占应扫描档案的50.6%,数据量139TB;完成了约0.72亿页数据提取,占应提取数据档案的46.1%。基于气象业务档案数字化成果,建立了建站以来51个不同气象要素、不同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的基础数据集产品,在业务、科研和服务领域发挥基础支撑作用。通过数字化手段建立的历史长序列数据,为长期气候变化研究提供数据基础,支撑1850—2022年全球表面温度数据集研制,支持完成全国600余个城市暴雨强度公式编制、3000余项重大规划和重大工程气候可行性论证,支撑480余个国家重大研究计划863项目、190余个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710余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290余个社会公益研究专项基金。
3.数字气象档案馆建设稳步推进
自2018年数字气象档案馆启动建设以来,截至目前,已有河北、山东、安徽等11个省完成档案馆安全设施升级改造,开展了温度、湿度、水浸、语音等环境监控、档案射频识别标签(RFID)等10余类智能物联系统部署,实现了馆库设备自动管控、档案资源安全监控和自动化处理。国省统一、集约的气象档案业务系统“云历”已在全国业务试运行,与智能物联系统,共同实现“人—馆—物”一体管理,8大类档案“收、管、存、用”全流程管理,国省档案资料在线互访共用。制定了气象档案元数据及RFID数据接口标准规范,完成了馆藏档案资源元数据整理与著录,36.5万卷档案实现国省共享访问;开展分词库技术攻关,初步建成气象档案关键词库,形成气象档案领域主题词表4000余个,开展了中国百年气象站专题资源库建设,为档案资源智能检索奠定基础。
4.珍贵气象档案鉴定保护有序开展
珍贵气象档案,是指各级气象档案馆收集保存的,时间久远、载体或形式稀有、在气象事业发展史中具有重要意义和永久保存价值的气象档案。2019年、2020年中国气象局相继制定印发了《珍贵气象档案管理与保护办法》《珍贵气象档案分级鉴定办法》两个办法,规范气象档案保护和价值分级鉴定方法标准,以分级鉴定工作推动气象档案的整理、保管及挖掘利用工作。截至2024年,已完成湖北、福建、山东、云南、辽宁等20个省和国家气象档案馆部分档案的分级鉴定初审工作,经初审鉴定珍贵一级档案35份,珍贵二级档案847份。珍贵气象档案管理子系统在国家和省级气象档案馆全面部署,有力支撑全国气象档案的鉴定工作,珍贵气象档案目录体系建成,实现了国省间珍贵档案资源的线上共享共用,为珍贵气象档案资源展示、珍档文化宣传、档案资源深度挖掘利用提供资源服务,推进珍贵档案资源的集中管理和高效利用。
重点应用场景
1.依托历史,助力气候遗产传承
2023年5月,第19次世界气象大会宣布了最新一批百年气象站,由中国申报的内蒙古海拉尔、安徽蚌埠、浙江杭州3个气象站,因建站历史悠久、多年致力持续观测及推动探测环境保护,被认定为世界气象组织(WMO)百年气象站。至此,我国共有18个气象站获WMO百年气象站认定。截至同年6月,世界气象组织百年气象站也仅有377个。百年气象站需要同时满足建立年限、累积中断观测时间上限、历史元数据、区域代表性、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承诺函等9个方面条件,气象记录档案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客观印证了台站在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一直开展观测而没有中断。这些长期观测留存下来的气象记录档案是珍贵的天气气候遗产,其长时间序列观测数据更代表了人类对地球的独特认知。
2.数据挖掘,支撑气候变化分析
近百年来,受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共同影响,世界正经历着以全球变暖为显著特征的气候变化。中国气象局高度重视气象档案的分析挖掘,支持气候变化趋势分析,为气候预测提供数据,从2018年开始逐年编制并对外发布《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编制该书需要覆盖多圈层的高质量、长序列、标准化的气候数据产品支撑,其中,基于气象档案数字化形成的百年气温、降水等要素的日值、月值资料研制的中国气象局全球表面温度增温曲线首次应用于《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3》,支撑全球百年长度增温趋势客观结论,实现了国产数据产品对国际前沿产品的有效替代,基于自主曲线的升温结论助力全球增温问题的话语权提升,为全球1.5°C增温科学问题应对和“碳达峰”目标实现等提供科学数据支撑。
3.价值鉴定,填补历史空白与研究支撑
自2019年以来,随着全国珍贵气象档案初审鉴定工作的开展与推进,多地珍贵气象档案的发掘、整理与鉴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气象史资料库,为深入理解中国气象事业的发展脉络、技术进步与国际合作提供了宝贵证据。2019年5月,辽宁省营口市气象局工作人员在营口气象站旧址院内挖掘电子显示屏地基时,意外发现了日本侵略者焚烧掩埋气象资料的遗迹,这些档案在烈火中逃生,深睡地下74年后得以重见天日。翌年,组织人员对旧址院内焚烧遗迹中出土的300余件档案进行分类整理,其中一份珍贵气象档案是1936年4月2日的营口手绘天气图,这张天气图涵盖了天气图绘制与分析、气象观测与预报,在左下方外缘还印有“关东观测所营口支所”的字样,对研究我国早期的气象变化有重要的作用。新疆气象档案馆馆藏西北科学考察团气象档案,填补了西北地区气象资料空缺,1927年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又称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是中国现代科学史上第一个中外平等合作的科考团。其两阶段考察观测的原始数据对探究分析二十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西北大气环流规律、对比现代气候状况、洞察近百年气候变化趋势具有重要价值。2024年,四川省气象档案馆在整理馆藏时发现了峨眉山1932—1933年地面气象观测簿,这些档案印证了我国气象早在三十年代就与国际间气象组织开展合作与交流,填补了我国气象科技史上的空白。
4.跨界融合,促进多元领域发展
2024年,气象部门与中国海洋档案馆围绕1958年全国首次海洋普查气象观测档案展开合作,成为跨部门资源共享与协同研究的成功范例。气象部门发挥专业优势,为海洋档案馆提供珍贵档案分级鉴定服务,开启气象技术制度“内生外化”应用先河。1958年,全国首次海洋普查气象观测档案具有时间早、成规模和弥补海洋观测稀缺等特点,可深入用于剖析海洋—大气相互作用机制,该尝试拓宽气象档案在海洋领域应用路径,促进跨学科研究融合发展,增强我国海洋气象综合研究实力。
山东省气象档案馆于2023年与潍北监狱农场达成历史气象档案移交省气象档案馆藏的合作协议,潍北监狱将纸质观测资料移交山东省气象档案馆馆藏,将山东潍坊地区最早的观测记录时间追溯至1958年,档案记录提高了渤海湾南部潍坊北部区域观测时空密度,为精细化气象服务提供了数据支撑。同时,将档案数字化成果回馈使用,盘活了纸质观测资料,数字化成果在潍北监狱3.25万亩良田气象保障中得以应用,彰显气象档案在农业产业升级、乡村振兴中的关键作用,为气象档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开拓新思路。
5.贴近公众,做好气象文化科普
气象档案不仅记录天气,也记载了中国气象事业的发展历程,是气象文化的重要载体。为用好气象档案馆馆藏资源,深化气象档案数据信息利用,加强气象人文科技历史的发掘,2023年,中国气象局气象档案馆布置“档案见证170年中国气象风雨历程(1841—2012)”主题展,宣传展示气象人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精神,展览先后接待农业农村部、北京人大附中等数十家单位参观,并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3·23”世界气象日开放活动当天接待7场参观。2024年“6·9”国际档案日国省联合组织举办主题为“中国气象档案及百年站巡礼”的线上展览活动,通过静态网页和VCR短视频等多种方式,宣传国家级和19个省级气象档案馆编研、档案展览、档案宣传、百年站丰富成果,展示近年来气象业务档案工作成果,提升气象档案社会影响力。
辽宁省气象档案馆与辽宁省档案馆组成访谈小组,采集抗美援朝气象老兵口述档案,并通过辽宁省档案馆微信公众号向社会推出相关视频。此外,以抗美援朝气象老兵口述历史为素材,制作“英雄的气象人”系列主题短视频,在抖音、快手、微信、微博等平台同步播发,点击量超过120万次,有效传播了红色故事,增强公众对气象历史和文化的认知,为传承红色基因、传播气象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云南省气象档案馆深耕气象文化科普,出版系列专著,深度挖掘气象历史故事与人文精神;依托旧址打造博物馆与文化广场,成为科普教育重要基地,吸引大量参观者;文创产品开发与线上展览拓展传播渠道,增强公众气象文化认知。
(鸣谢云南省气象档案馆、山东省气象档案馆、辽宁省气象档案馆、湖北省气象档案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档案馆)
责任编辑:公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