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3-24 08:20:24被阅览数:76 次信息来源:《中国档案》
作者:李宝玲,陈瑞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事业是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编研开发就是让档案中的信息“活”起来,再现历史,观照现实,启示未来,充分发挥档案存史资政育人作用。近年来,河南省档案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档案工作“四个好”“两个服务”指示要求,高度重视档案编研开发赋能文化建设的新契机,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勇于探索,推动档案编研理论与实践创新有效提升。
转变理念,引领档案编研开发转型升级
改革、创新、开放、融合、共享是新时代最鲜明的特征,人民群众对档案文化多元化、个性化、精细化的需求为档案编研开发提出了新的要求。
1.从“闭门编研”向“开放编研”转型
面对大融合大变革大发展的新时代,河南省档案馆主动从“闭门编研”转向“开放编研”。一是编研开发理念更加开放,从重保管到重服务、从重内容到内容形式并重转变,由以服务党委政府为主转变为全方位服务,由以“我”为主到由“我”主导。二是编研开发主体更加多元,在内部,编研开发不局限在一个处室,而是集征集、整理、保护、编研、宣传于一体,以编促征,以编促整。在外部,形成积极和党史部门、新闻媒体、高校合作的档案编研开发常态。为集中展示中原地区姓氏文化,不仅搭建起全省共建共享的家谱档案管理平台,还与河南省家谱协会联合举办“老家河南”家谱档案展,修复与开发明代《河南如堂黄氏宗谱》等。三是“编”“研”并重,在“编”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档案史料的考证、分析、加工,形成各种专题史料汇编、研究报告、学术论文、专题资源库、专题知识库等。
2.从“传统编研”向“现代编研”转型
传统编研以档案实体为对象,以人工目录查询、选材、加工为手段,以二次文献如书本式检索工具、文件汇编、大事记等为主要成果,以完成基础的编研任务为目的。现代编研以信息化为手段,以数字资源为基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多元档案文化产品为成果,以可视化和多媒体传播为趋势,以文化人、寓教于乐为目的,推动档案编研开发在现代化道路上不断转型升级。特别是依托数字档案馆NLP技术、OCR技术、自然分词、全文检索等技术,辅助选题、选材、分类、编辑加工与表达,优化了编研开发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丰富了档案开发形式。
3.从“档案编研”向“档案文化”转型
河南省档案馆提高站位,找准定位,以档案编研开发赋能文化建设,从关注档案原始形态转向档案文化价值开发,不断推动中原地区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近年来,河南省档案馆聚焦内涵式发展,先后创建全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省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河南省直机关主题党日活动基地,并成为河南省委党校、焦裕禄干部管理学院、红旗渠干部管理学院的教学实践点。同时,与河南省委办公厅联合组建“红色故事宣讲团”,创建“兰台先锋志愿服务队”,持续开展红色档案文化宣讲“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乡村”活动,充分发挥档案在传承红色基因、坚定文化自信中的独特作用。
优化路径,档案编研开发结出硕果
1.精选选题,保证编研工作的有效性
选题是档案编研开发的基础与关键,决定编研开发成果价值。选题须具备历史性、时代性、前瞻性,既要紧密围绕党委政府工作大局,密切关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和重点,关注学术、社会、民生的不同需求,亦要立足馆藏,突出特色。河南省档案馆积极应对时代需求,扩展选题范围,围绕以下选题方向开发出系列编研成果:一是围绕河南历史文化选题,开展“中福公司档案系列开发”项目,推出《同和裕档案史料汇编》《发现殷墟·甲骨文》《河南记忆》等,策划“河南戏曲档案展”“档案看河南固定陈列展”“老家记忆根在河洛”摄影展等。二是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选题,比如,为服务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拍摄微纪录片《档案里的黄河故事·河南篇》,编纂《河南清代河务档案汇编》和“大河听涛—读档识黄河”系列口袋书,举办两次黄河档案资源开发利用座谈会,开办“黄河百姓—朱宪民摄影作品展”;为服务国家脱贫攻坚战略,举办“河南驻村第一书记助力脱贫攻坚图片展”“河南脱贫攻坚成就展”等。三是围绕红色档案选题,比如,聚焦河南“三大精神”申报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项目,联合中国人民银行河南省分行、河南省委党校、大河财立方全媒体平台实施“红色金融档案系列开发项目”,并与河南省委直属机关工委、河南卫视联合制作微视频《档案中的党史故事》《走进红色档案追寻信仰之光》等。四是围绕重大活动、重大事件等选题。先后推出“光辉的历程—建党90周年档案史料展”“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档案史料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档案文献展”“‘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党史党性主题教育展”等10余个展览,并编纂《河南抗战档案图集》《中国共产党河南省发展历程档案图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图说河南70年》等。
2.严谨论证,保证编研工作的科学性
选题论证主要解决“为什么做、具体做什么、如何做”这3个基本问题,重点从档案的数量与内容、档案的分布与整理基础、档案研究的现状、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综合考虑。为保证编研成果质量,河南省档案馆建立特约研究员工作机制,组成一支来源于行业、党校、高校、社科院等各界的专家团队,对选题进行“把脉会诊”,参与选材和编辑,提高编研开发成果质量。
3.科学选材,保证编研工作的规范性
编研开发成果的内容是否系统、准确、新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选材工作的水平和质量。河南省档案馆注重把握内部与外部、宏观与微观、数量与质量、内容与形式、公布与安全几方面的关系进行选材,主要遵循以下方法:一是初选环节做到“全”。围绕主题全面查找,宁多毋漏,先查馆内、再查馆外,先查档案、再查其他资料,先查与课题关系密切、相关档案密集度高、价值和质量较高的全宗和类别,再查零散的文献。二是复选环节侧重“精”。对所选档案分门别类,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校点去重,既保证完整系统、丰富多样,又突出典型独特性,并根据部分薄弱环节进行二次重点筛选。三是编辑加工环节突出“准”。保证所选档案及所加工的标题、注释、分类、排列等准确、严谨、规范。红旗渠档案系列开发项目从1000多卷(件)红旗渠档案中精选近200件,严谨考证、科学分类,文献纪录片《档案里的中国—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视角独特、真实细腻,系列微视频以人说“档”、生动感人,《红旗渠档案史料选编》内容完整系统、史料丰富多样。众多专家学者评价:该项目的推出夯实了红旗渠研究的基石,将助推红旗渠精神研究进入新阶段。
4.多元讲述,保证编研成果的丰富性
为了充分展示丰富的档案内容、满足多元的社会需求,档案编研需要多元的形式:既要有充分保留原貌的档案文献汇编,又要有档案内容解读性质的档案史话;既要有围绕大局、服务中心的资政参考,又要有具备学术价值的档案史料研究;既要有各种类型的档案陈列展览,又要有采用喜闻乐见、通俗易懂方式讲述档案故事的纪录片、影视作品、微视频;既要有系统性强的专题网站、资源库、知识库,又要有互动性强的情景剧、经典诵读、互动游戏等。近年来,河南省档案馆在统筹推进项目开发过程中,逐渐探索出“系列图书+文献纪录片+系列微视频+线上线下展览+数据资源库+学术研讨会”的系统编研开发模式。比如,针对“中福公司档案系列开发”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项目,打造了一系列成果:推出30册《中福公司档案史料汇编》、《焦作煤矿工人运动纪实》文献纪录片、《历史回响—档案里的中福公司》专著、“中福公司档案史料展”三维展陈、中福公司历史档案专题知识库,以及系列文章、微信公众号和微博推文等,多形式、多层级地满足各界档案需求。
系统谋划,开创档案编研开发新局面
1.提高站位,合理规划档案编研工作
一要把档案编研开发工作融入文化强国战略中进行谋划,不断深挖档案服务文化传承的潜力,进一步发挥档案在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好中国故事中的重要作用。二要制定编研开发工作总体规划,包括目标任务、选题方向、经费保证、人才支撑等,保证编研开发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有序性。三要建立科学规范的工作机制,建立待开发项目库,组建一支业务精良的编研队伍,有计划分步骤实施。
2.强化合作,打造档案文化精品
档案编研开发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专业性、系统化的工程,需要上下联动,跨界合作。近年来,由国家档案局牵头实施的《抗日战争档案汇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档案文献展等产生了较大的社会效应和影响力;长三角区域、长江黄河流域档案部门等开展档案编研开发合作,取得了较好成绩,充分证实了开放合作才能使编研之路越走越宽。河南省档案馆将主动融入、积极探索,围绕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整合档案资源,策划重大选题,谋划区域性的档案开发项目,围绕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黄河记忆、档案文献遗产等创作出思想性、艺术性、真实性相统一的档案文化精品。
3.创新形式,促进档案文化“破圈”
档案编研成果作为文化产品要遵循文化产品生产、推介、传播的规律。首先是理念创新,主动关注人民的文化生活需求,把握时代特点和文化偏好,注重与受众建立情感共鸣;其次是方法创新,开辟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新路径,由传统纸质出版发展为数字化多媒体应用,由平面成果发展为立体推出,由一次性单一产品发展为多形式系统化开发;最后是技术创新,依托数字档案馆不断拓展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档案编研开发中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推动档案编研开发应用场景研究,实现编研成果向沉浸式、互动性、知识性的文化产品创新发展,从而为档案编研开发插上变革的新引擎。
作者单位:河南省档案馆
责任编辑:王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