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编研工作怎么做?

发布时间:2025-03-20 17:21:26被阅览数:80 次信息来源:​中国档案报  作者:潘海媚

  近年来,浙江省天台县档案馆紧紧围绕中心大局,坚持把资源优势和专业优势结合起来,推动编研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编研的《画天台》一书和《天台抗战老兵》视频均获评浙江省优秀档案编研成果三等奖、台州市一等奖,并在台州市档案学会年会上作经验交流。

  精选题、细打磨,解决“编什么”的困惑

  紧扣党中央决策部署、党委政府重点工作以及重大历史事件时间节点,坚持选题为要,统筹考虑馆藏资源与编研选题的匹配度等因素,从“早、准、实”3方面下功夫。

  “早”就是初选谋划早。在上一年第四季度就启动谋划第二年选题,邀请县政研室、社科联、文联、传媒中心等单位,召开选题务虚会,列出任务清单、分工安排、时间计划,拟定编研选题表。

  “准”就是复选切题准。每年年初,结合党代会报告、政府工作报告,精准解读会议精神,在选题表中进一步筛选打磨,确保选题契合领导关注重点、社会时事热点和历史事件节点。如,“大力推进天台山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多次被写入市、县有关报告,而书画文化作为天台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画天台》这一编研选题也因此应运而生。

  “实”就是定选跟进实。在初步确定选题后,由馆内明确专人一对一跟进,定期跟踪,根据实情灵活调整、即时优化,避免选题“华而不实”,沦为“空中楼阁”。

  巧借力、聚合力,解决“谁来编”的问题

  积极探索以馆方为主、多方互补的编研合作模式,做好借脑借力文章,将档案馆自身力量与外部专业力量、志愿力量相结合,达到“1+1>2”的效果。

  注重内部挖潜。优先安排熟悉馆藏史料、热心档案文化研究的同志到编研岗位,充分发挥其特长。注重调动全员热情,每年年初下发全年的档案文化宣传、编研选题提纲,要求人人必选一题、必出一稿,培养全馆写作能力,为开发编研精品储备人才力量。

  注重广泛合作。加强馆际合作、馆校合作、馆企合作以及馆和机关部门合作等,凝聚多方合力,共同推动编研队伍壮大。如,与县委宣传部、党史办合作编研《霞起赤城》,由馆方负责敲定书籍大纲和体例,合作方负责红色史料素材的筛选整理和老照片的收集著录,双方不断磨合,确保编研作品既达到史实表述的严谨细致,又做到语言表达的通俗易懂。

  注重志愿服务。以“6·9”国际档案日为契机,成立“兰台和园——档案志愿者之家”,吸纳摄影摄像、书画、篆刻、乡土文学、史志等领域的本土专家学者,由馆方确定编研主题,提供场地与部分经费,成员或开展头脑风暴,或负责初稿文字的撰写,或协同拍摄采访录制,通过团队合作模式,有效提高编研作品的质量。

  扩资源、拓路径,解决“怎么编”的难题

  丰富的馆藏资源是开展编研工作的“源头活水”,通过以编促征、以征带编、征编结合,打造“机制+编研+效益”一体化模式,实现“无米之炊”到“饕餮盛宴”的华丽转变。

  以“机制+”畅渠道。建立良好有序的征集机制,持续加强与有关单位、社会组织和民间收藏家的沟通联系,征集面和征集渠道得到有效拓宽,地方特色文化数字档案记忆库不断扩容。仅2024年前10个月,就征集到天台籍作家、书画名家的作品,里石门水库纪念章、笔记本,各村宗谱,天台宗经书等实物档案和有关天台风景、美食、重大节庆活动的数码照片、音视频档案共计1000多件。

  以“编研+”促提升。注重编研成果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探索采用“编研+展览”“编研+视频”“编研+融媒体”等多元开发新模式,切实提升档案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如,在“天台档案”公众号推出编研文章《佛宗道源:天台山寺观记》《天台红色档案故事》等,举办“和合之城·天台记忆”等展览,受到广泛好评。

  以“效益+”强功能。从编研成果所具有的文化产品属性出发,在作品策划、立项、制作和输出、传播“全生命周期”充分考虑受众需求和社会效益,努力规避“自拉自唱”“自娱自乐”,变编研作品为领导案头的决策建议书、专家学者身边的工具参考书,切实发挥档案工作资政育人功能。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5年3月20日 总第4264期 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