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3-12 08:30:07被阅览数:155 次信息来源:《中国档案》
作者:高源 刘厚生
吉林省吉林市档案馆馆藏满文档案是清代国家机关处理政务过程形成的文献记录,是研究清史和各专门史的重要资料,也是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演进的历史凭证。为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的重要指示精神,近年来,吉林市档案馆不断探索满文档案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践路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总体情况
为深入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切实做好历史档案的保护和利用工作,2022年,在国家档案局重点档案专题保护开发项目资金支持下,吉林市档案馆与东北师范大学展开历时2年的合作,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历史特色的馆藏满文档案进行了整理、翻译、研究,并建立了专题档案数据库,编辑出版了《清代吉林将军衙门满文档案译编》一书。目前,此书已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列入“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并入选2023年度全国古籍出版社百佳图书。此次满文档案资源整理与开发不仅弥补了我国清代吉林将军衙门满文档案相关研究资料的不足,促进了馆藏重点档案的预防性保护,更是焕发文化遗产生机的重要举措。
开发实践
吉林市档案馆馆藏满文档案为清代吉林将军衙门时期形成的地方文书档案,是研究吉林地方史的真实记录与凭证。此次项目围绕清乾隆十七年(1752)至光绪七年(1881)形成的满文档案进行开发,内容丰富,涵盖了八旗生计、民人保甲、地丁钱粮、经济贸易、民事诉讼等地方政治、经济、民生情况。
1.档案甄别摸清馆藏家底
清代档案的开发和利用一直是馆藏开发的重点,但折页上的神秘文字却迟迟未被解读。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档案资源,吉林市档案馆在档案清点工作中,着重对馆藏少数民族文字档案及外文档案进行了集中甄别。通过此项工作的开展,使得散存于吉林厅、吉林理事府、将军衙门等6个全宗的满文档案被逐一揭开神秘面纱。然而满文档案的辨认成为工作过程中的一大难点。吉林市档案馆尚不具备解读满文档案的专业人才,初期只能将相似文字初步归类为满文字,但通过后期鉴别,其中存有少量的蒙文档案。同时,从行文格式和前后内容推测,大致分为呈文、咨文、札付、诉状、清单等。此部分档案状态相对良好,但由于形成年代久远,折页边角出现不同程度的破损,馆内技术骨干进行了相应的抢救性修复。至此,最终确定了满文档案的具体数量、位置、状况,为日后满文档案高质量开发奠定了良好基础。
2.项目引领专题档案开发
不同于一般的档案编研开发工作,满文档案专题开发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编研成果虽然可以产生社会效益,但经济效益并不突出。传统的编研工作由档案部门独自承担,既对档案编研工作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又限制了信息的流入,编研成果形式受限。2021年年初,国家档案局印发了《关于组织申报2021年度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工程项目的通知》。吉林市档案馆从保护和开发历史文化遗产角度入手,深入挖掘馆藏档案资源,进行了项目申报,并于2022年年初成功入选国家重点档案专题保护开发项目。项目获批激动人心,但压力也随之而来,将有限的项目资金高效运用,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成为吉林市档案馆的一项重要任务。为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工作程序和整理规范,吉林市档案馆迅速制定了项目开发方案,细化分解任务,成立项目小组,馆领导任项目小组组长,史料编研处牵头,迅速调集精干力量,或奔走于各省市档案馆、文史部门、科研院所开展多方调研,或投入高清数字化扫描工作,或蹲守库房翻阅和整理大量档案资料,全力谋划并持续推进。
3.机制完善推进馆校合作
开发方向确定后,吉林市档案馆积极寻求满文专业机构的技术支持,分别向满文档案整理经验丰富的辽宁省档案馆和黑龙江省档案馆学习取经,同时与擅长满文研究的3所高校建立联系。馆藏满文档案是清代吉林将军衙门代表清政府有效管理东北边疆时留下的珍贵史料,记载了极其丰富的少数民族政治与社会生活内容。无论是从少数民族语言学、清史、东北边疆与民族史、少数民族文化史等学科研究方面考虑,还是对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的有效实践,都显得弥足珍贵。因此,这部分尚未公布的神秘满文档案深深吸引了高校科研团队。经过反复沟通协调,综合考量各方因素后,最终同东北师范大学签订合作协议,馆校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机制,在满文档案的识别、甄选、核对、审校等多方面形成强大编纂工作合力。最终,历经730个日夜,成果付梓出版。这是吉林市档案馆首次与省内高校联合开展档案编研工作,为吉林市档案学术研究和历史文化成果推广创造了良好开端。
4.成果编纂兼顾各方
为了持续推动编研成果落地,吉林市档案馆成立了编纂委员会,定期进行工作调度,及时发现、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难点。受到技术支持和经费等因素的限制,如何产出具有吉林地方特色的档案编研成果是编委会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经过同翻译团队几番研讨,编委会最终决定译编内容应将适读性和学术性有机结合。相比现代文书,清代官府文书在文种上有着细致的分类,公文表述风格也独具特点。为了让更多读者能够读懂弄通翻译内容,帮助他们更清晰地阅读和了解吉林将军衙门档案所载内容,除了采取文言文和白话文相结合的编译方式,还在细化分类的基础上,对档案中出现的专有名词、人名、地名等进行注释并建立索引,使得译文内容具有可读性和耐读性。但译文在表述体例上仍需要遵循档案用语和清代文书用语规则,整体统一由摘由、正文、档案形成时间构成,其中摘由统一于文前集合为目录,方便读者进行查阅。
5.建立专题档案数据库
历史档案的频繁调阅势必会造成档案不同程度的损害。然而普通的复制件显然无法满足满文档案利用者的需求。因此,项目团队对满文档案进行了高清数字化扫描,建立了专题档案数据库,将图像分辨率提高到600dpi,一方面为译编出版提供便利,另一方面对纸质档案进行保护,尽可能清晰、完整地呈现档案原貌,让利用者有更加直观和真实的体验感。专题档案数据库的建立适应了社会对满文档案日益增长的利用需求,也为日后开办网上展览等持续性开发奠定了良好基础。
经验启示
1.分工细化,凝智聚力
高质量的满文档案翻译工作涉及多方面专业内容。因此,组织好专业人员才能将满文档案翻译工作做精、做实、做好。吉林市档案馆将工作内容进行细化和分工,例如,满文翻译人员形成的汉译文本,交由汉语专业人员进行梳理。多方配合、各取所长、精益求精,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成果的权威性、科学性和准确性。
2.馆际合作,共享资源
目前,国内满文档案分布相对明确、清晰,各保存机构也持续开展满文档案的开发和利用。根据现有公开发行的满文档案翻译成果显示,合作开发成果较多的机构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其他地方馆际合作较少。以此次开发为例,吉林市档案馆馆藏满文档案仅是吉林将军衙门满文档案的一部分,由于吉林市是清代吉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虽然这部分档案得以保存下来,但依旧存在档案内容不连续的问题。如何尽量完整地呈现历史,唯有通过整合所有相关的档案资源,建立资源共享模式,搭建馆际交流平台,才能有效弥补信息缺漏,为满文研究贡献更大的档案力量。
3.人才培养,持续用力
藏有丰富满文档案资源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不仅具备满文专业人员,还有业内认可的专家级成员,专业人才力量的配备在开发满文档案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由此可见,人才是推动满文开发工作的核心力量。坚持引育结合才能有效提高满文开发的整体水平。吉林市档案馆尝试从以下两方面发力,一方面在人才引进时,优先考虑满文专业人员;另一方面发挥档案部门优势,采用馆际交流、委培、项目合作等方式从既有人员中发掘培养满文人才,努力做好人才储备,从而让地方满文档案开发工作焕发新时代活力。
4.厘清不足,推动改进
译编工作除包含满文翻译外,还包括了著录、句读、勘校、注释、考证等方面的工作。以此次项目开发为例,存在以下情况:一是翻译风格无法满足所有读者的需求。半文言半白话的译编方式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但对于熟悉清代档案行文风格的专业清史研究人员及擅长阅读文言文的学者来说,则失去了满文档案的年代特征。二是同一事件内容未集中呈现。译编根据档案内容划分为6个部分,每部分内容又按照时间进行了排序。由于档案形成的时间不同,无法对同一事件进行集中呈现。三是不同专业工作内容由同一团队完成,项目成效受限。满文档案翻译工作需要综合满文、历史、档案、中文等各专业知识,非常考验团队的整体水平。例如,上述翻译风格、译编体例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团队确定的工作方向。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吉林市档案馆将以实现档案原貌同译文相结合、档案内容分类同历史事件相结合为目标,推出融合读者多元需求和高品质档案内容的编研成果。
参考文献:
[1]吴元丰.近百年来满文档案编译出版综述:以中国大陆为中心[J].满语研究,2011(2).
[2]李刚.从传统到现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满文档案编纂工作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档案,2022(8).
[3]赵彦昌,苏亚云.21世纪以来满文档案整理与研究述评[J].满族研究,2017(3).
[4]张玲玲.新时代满文古籍出版现状及未来发展路径[J].临沂大学学报,2024(3).
作者单位:吉林省吉林市档案馆、东北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王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