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智慧档案”为抓手 加快推进数字档案全市域全周期智治体系建设

发布时间:2025-03-10 08:32:57被阅览数:128 次信息来源:《中国档案》

  文/重庆市档案局、档案馆

  2023年4月25日,数字重庆建设大会召开,数字重庆建设拉开序幕。要求把数字化、一体化、现代化贯穿到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各方面,促进各领域工作体系重构、业务流程再造、体制机制重塑,加快形成与数字变革时代相适应的生产方式,整体推动市域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持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认同感,实现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数字重庆建设是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乘数效应的关键变量和基础设施,是改革攻坚的关键手段,是推动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路径,是提升干部适应引领现代化能力的大舞台。重庆市档案局、档案馆主动融入、积极作为,以“智慧档案”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全市档案工作数字化转型,高标准推进数字档案全市域全周期智治体系建设。

  总体目标

  以构建数字档案全市域全周期智治体系为总目标,统筹运用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思维、数字化认知,全力打造“西部领先、全国进位和重庆辨识度”的市域档案治理标志性成果。推动档案工作系统性重塑、数字化变革,构建数字赋能、上下贯通、高效协同的数字档案整体智治体系。

  计划到2024年年底,形成市域档案整体智治体系基础框架,初步建成市域电子文件统一归集服务中心、市域一体化数字档案室,初步实现基于“渝快办”“渝快政”一网通办平台政务服务事项电子文件在线归档。2025年年底,形成市域档案整体智治基本能力,数字重庆包含的“数字党建”“数字政务”“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文化”“数字法治”6大应用普遍开展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全市电子档案数据有效归集、高效整合,档案在线利用服务场景延伸至镇街、村社。2027年年底,形成市域档案整体智治体系能力,档案数字资源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统筹管理、整合归集、共享利用全面实现,档案数字安全屏障全面筑牢,上下贯通、左右联动、高效协同的档案智能监管体系全面形成。

  实现路径

  1.建设“1”个数字驾驶舱

  驾驶舱是实现决策指挥、执行闭环管控的中枢。在全面准确梳理档案核心业务基础上,设计开发重庆市档案局、档案馆数字化治理驾驶舱,清晰呈现全市档案工作核心职能职责、年度目标任务、重点工作提示及亮点工作展示等,提升“一屏掌控”指挥、调度、执行能力,全面形成局、馆数字化履职能力。

  2.打造“4”项能力应用

  按照数字重庆建设要求,为提升档案履职能力,积极打造“档案在线”“渝档快查”“一体化数字档案室”“涉密档案管理”4项重点能力应用。主要以“渝快办”“渝快政”一网通办政务服务事项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为重点,建立电子档案统一归集、分级管理、互认共享、协同利用工作机制,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覆盖全市各区县档案馆以及市、区县两级各立档单位的电子档案全生命周期管理应用体系,构建“档案资源全量归集”“档案移交接收进馆”“档案数据智能治理”“档案资源多维利用”“档案工作监督评价”等应用场景,实现电子文件“一点归档”、电子档案“一键进馆”、档案服务“一屏办理”、档案监管“一网掌控”。

  3.构建“4”大网络基础平台

  按照“四网四库”模式,构建夯实基于局域网、政务外网、互联网、政务内网的基础平台。分别建成:“局域网一体化管理平台”,部署有档案信息综合管理系统、查档大厅接待利用服务系统、电子档案长久保存系统等8个子系统;“政务外网一体化管理平台”,部署有重庆市档案资源在线共享利用服务平台、档案馆室一体化系统、电子档案移交接收等4个子系统;基于互联网部署有重庆档案信息网、重庆档案微信公众号、网页文件接收管理等4个子系统;基于政务内网部署有涉密档案管理系统。满足档案“收、管、存、用”业务全生命周期管理。

  保障措施

  1.夯实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市档案馆先后投入档案信息化建设资金近3300万元,用于数字档案馆各项基础设施及系统平台建设,建成符合国家B级标准的模块化非密及涉密机房、可视化中心、配电室、电池室和运维操作区等信息化技术用房近700平方米,网络系统全部采用万兆光纤为主干、千兆光纤到桌面模式部署,“四网”相互隔离,安全设备齐全,关键设备冗余;建成标准数字化加工场所1500余平方米,共分3个数字化加工区,各加工流程工位设置科学、规范有序、安防到位,可同时容纳近400人进行数字化加工操作。各区县档案馆普遍建有局域网,并以局域网为核心开展档案管理应用。

  2.强化数字资源建设

  一方面,做好存量数字化。市档案局每年年初通报各级档案馆馆藏档案数字化率情况,推动存量数字化。市档案馆近3年投入资金3200余万元,完成46.84万卷、6193.7万页纸质档案数字化加工,全市国家综合档案馆数字化率平均达到90%以上;区域性全市档案共享服务平台汇集16类民生档案数字资源37.5万卷、1196万件、8246万画幅原文档案资源。另一方面,推进增量电子化。各级档案馆新接收档案时,同步接收纸质档案数字化副本。自2023年数字重庆建设推进以来,实时在线归集婚姻电子档案20.9万件。同时,会同市生态环境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卫健委等35个委办局,完成政务服务事项归档对接917项。形成了门类多样,内容丰富、管理科学、利用方便的档案数字资源体系。

  3.筑牢安全保障建设

  通过加强标准规范、安全体系、人才队伍建设,为数字档案馆建设提供全面保障。逐步建立完善《重庆市婚姻登记电子档案归档管理暂行办法(试行)》《重庆市政务服务事项电子文件归档管理操作规范(试行)》《重庆市党政机关电子公文归档管理操作规范(试行)》《重庆市电子档案移交接收管理办法》等制度规范;2023—2024年,全市档案系统开展“除险清患”“除险固安”专项工作,排查整治档案安全风险隐患。全市档案数据除在本地多套备份外,坚持每年开展异地备份。通过多种备份策略,多措并举,实现档案数据长久安全保存。开展科研课题研究,加强科技攻关,前瞻性研究大数据环境下的电子档案长久保存和安全管理策略,探索健全电子档案长期保全机制。

  阶段性成效

  1.初步建立起统一集约数字档案建设工作新模式

  按照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以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即“三融五跨”高效协同为突破,以数据流整合决策流、执行流、业务流,遵循“统一建设、共享共用”原则,解决全市各部门各单位基于“一网通办”公共平台应用产生的电子文件统一归档、分级管理、共享利用的问题,推动档案工作体系重构、业务流程再造、体制机制重塑,从整体上推动市域档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前已初步建立起统一集约数字档案建设工作新模式。

  2.初步取得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新突破

  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市规划自然资源局新增建设用地审批管理、市民政局婚姻登记等3个业务系统,开展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单套管理试点取得成功,试点成果在全市推广应用。9个单位增值税电子发票报销、入账及归档试点通过验收。4个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取得阶段性成效。其中,市民政局婚姻登记业务系统与“档案在线”成功对接,实现了全市婚姻登记电子文件统一归集、实时在线移交、及时共享利用,构建起全市婚姻登记电子文件办理统一入口、文件统一归档、在线实时移交、统一共享利用的婚姻登记电子档案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

  3.初步构建贯通市、区县、镇街、村社四级档案利用服务新体系

  建设覆盖全市的区域性档案资源在线共享利用服务平台,并于2022年11月正式接入全国档案查询利用服务平台。为促进档案公共服务均等化、便捷化,推动档案查询利用服务向乡村、社区基层一线延伸,解决人民群众方便查询档案的问题,将该平台延伸至镇街行政服务中心。2024年3月,会同市委办公厅乡村振兴帮扶集团将共享平台服务网络延伸到酉阳县花田乡何家岩村、中心村、茶香村3个村的党群服务中心,打通档案利用服务“最后一公里”,构建起贯通市、区县、镇街、村社四级档案利用服务网络体系。渝北、永川、武隆等区县将档案共享利用延伸到行政审批中心和乡镇(街道)、村(社区),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档案信息服务就在身边,受到有关部门和群众好评。

  未来工作着力点

  1.实施“158”工作路径,推动重庆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档案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遵循,落实市委书记对档案工作的指示要求为主线,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按照“158”工作路径,全力推动档案工作数字化转型发展,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贡献更多档案力量。

  2.深化“数字档案”建设,推动档案业务重塑

  以数字化变革为牵引,积极促进数字档案深度融入数字重庆建设,进一步充分运用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思维、数字化认知,全面梳理档案核心业务、全面重塑业务能力、全面再造业务流程,迭代升级系统功能,构建形成数字档案全市域全周期智治体系,推进全市档案数字化转型升级。

  3.提升“实战实练”效果,培养干部人才队伍

  进一步加强数字化实战实练,增强做好档案工作的神圣感、使命感和光荣感,激发档案干部创造性张力。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创企业合作,开展科研攻坚和理论研究,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推动档案信息技术人才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整体跃升。

  责任编辑:公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