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3-07 08:42:11被阅览数:102 次信息来源:《中国档案》
作者:梁凤梅 陈琳琳
岭南繁华地,最美是香山。中山,古称香山,是一代伟人孙中山先生的故乡。这里地处珠江入海口伶仃洋畔,桂山耸立,岐水流芳,尽得山水之秀。在晚唐香山籍诗人郑愚的吟咏中,一千多年前,香山一带就已风光如画,他用白描之笔,勾勒出滨海渔港熙攘的景象:此地有“渔浦飏来笛”,也有“鸿逵翼去舟”。
此地毗邻港澳,得风气之先。近现代以来,以孙中山、杨殷、郑观应、阮玲玉为代表的一大批革命先辈、乡贤俊彦,或开创波澜壮阔的革命事业,或投身实业救国的商战之路,或独领默片时代的银幕风华,如星辰般闪耀青史,照亮当下。改革开放后,中山人勇立时代潮头,先行先试,一跃成为广东“四小虎”之一。“天下为公”“博爱”“振兴中华”等精神品质沉淀为城市的精神内核和动力引擎,也铭刻在档案之中。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1958年10月,中山县(今中山市)档案馆成立,一代代中山档案人踏上了守护香山城市记忆的征途,取得了累累硕果:在2011—2023年历次广东省国家综合档案馆年度评估、广东省地级市综合档案馆业务建设评价中,均获“优秀”等次;先后成功创建“全国示范数字档案室”“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成为省内唯一的“双示范”单位。2024年1月,中山市档案馆荣获“全国档案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以铸魂兰台筑牢发展基石
档案是历史的真实记录,也是连接过去和未来的纽带。走进新时代,如何更好地履行“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职责使命,成为档案工作的时代命题。
中山市档案馆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把党的领导贯彻到档案工作全过程、各方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档案工作重要批示精神,制定《中山市档案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档案工作重要批示精神重点工作实施方案》,推动完成扩展库房容量、新增展览空间、征集红色档案、出版馆藏档案专题汇编等一批重点工作。着力打造“知史爱党兰台铸魂”特色党建品牌,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发展。开展“立足岗位作贡献”“学习身边榜样”等活动,设立“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党员志愿服务队”,锻造一支服务意识强、业务能力硬的党员干部队伍。馆党支部获评为2023年度中山市直机关“四强”党支部。
2019年档案机构改革以来,中山市档案馆强化与属地档案局、档案学会三方协同,积极发挥在本地档案事业发展中的中坚作用。制定《中山市档案馆“十四五”档案事业发展规划实施方案》,锚定发展目标,落实重点任务安排。与中山市档案局建立常态化协调联动工作机制,每季度召开联席会议,就推进全市档案管理服务平台系统迁移和数据分流、档案“三合一”制度、“海峡两岸中山论坛”重大活动档案归集、进馆档案范围确定等重要决策提前协商、形成共识,在档案普法、档案文化宣传、档案业务检查等方面实行资源共享、协调联动,有效提升了全域档案治理效能。
以拓宽渠道丰富馆藏资源
2016年搬迁新址后,中山市档案馆库房条件面目一新。依托现代化的库房,中山市档案馆多措并举,大力推动馆藏档案资源优化。一是加大档案接收力度,依托中山市文件与档案管理服务平台,开创线下接收档案实体和线上接收档案数据相结合的同步接收方式,大大提高了档案接收效率。2017—2023年共接收90多个全宗单位49.5万卷(折合)档案进馆,极大地丰富了馆藏资源,同时有效缓解了基层档案室的库容压力。二是加强中山重大发展战略和中心工作重点领域档案收集,完成疫情防控、脱贫攻坚等档案归集。目前,除文书档案外,还形成了婚姻、社保、环保等58种专门档案,实现了馆藏档案以文书档案为主体到以各类民生专业档案为主体的转变。三是多形式开展档案史料征集工作,近年先后开展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建党百年、香山设县870周年等专题史料征集,在红色档案、名人档案等方面取得可观的征集成果。四是开展重要政务、重大活动、革命遗址等拍摄以及音视频档案采集,策划录制“致敬逆行者”“老档案人谈档案”等口述历史视频,进一步丰富了音像档案资源。
截至2023年年底,中山市档案馆馆藏档案约71万卷(折合)、全宗273个。其中,纸质档案68万卷,包括明清档案、民国档案、革命历史档案、名人档案、民间史料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书档案、各类专业专门档案;还有照片、音视频档案约25万张(条)、实物档案3000多件、馆藏图书资料2.8万册。
以科技赋能实现转型升级
2007年,启用“中山市电子档案馆管理系统”,应用于全市党政机关、国有企业及部分村(社区)。2013年,以中山市启动电子政务云平台建设为契机,在电子档案馆管理系统的基础上,按照“全程管理”和“文档一体化”思路建设中山市文件与档案管理服务平台,2015年建成后全市村(社区)、学校、医院等单位的档案纳入平台统一管理,形成“一网尽纳、同网共享”的档案治理格局;2017年1月,成功创建“全国示范数字档案室”,并被评为2017年度广东省电子政务建设优秀案例;2020年成功创建“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成为广东省唯一的数字档案馆和数字档案室“双示范”单位;同年,以数字档案馆为基础的“全域统建统管统用档案资源的一体化新机制”获评国家档案局2020年度经济科技档案工作创新一类案例。
中山市档案馆在信息化建设道路上并不止步于“双示范”,近年持续推动档案信息化管理平台的迭代升级,全面完成平台的安全升级改造;持续推进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全流程线上管理,协同档案局开展全市档案分类标准化建设,制定电子文件归档元数据方案和归档电子文件封装规范,以市党政OA系统为试点打通前端业务系统与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为实现电子文件单套归档管理创造条件。
以用好资源服务社会民生
作为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之一,档案是政府决策的重要参考,也是个体命运轨迹的重要凭证。近十年来,中山市档案馆不断提高档案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和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档案存凭留史、资政育人的作用。
中山市档案馆围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抗击疫情、文旅融合发展等党委政府中心工作,近4年编印《中山档案资政参考》20期,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历史镜鉴;先后引进“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档案文献展”等上级展览4个,策划“众志成城中山战疫—中山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纪实展”等展览7个,参观人数超15万人次。此外,通过合作办展、专题巡展的形式,先后与市内外文博单位合办展览5个,用档案讲好党的故事、中山的故事,提升档案文化影响力。
与此同时,中山市档案馆持续提升档案服务群众便利度。近5年数字化档案1719.63万页,馆藏档案数字化率达到90%以上,全面实现“存量数字化、增量电子化”,为快速便捷查阅利用打下了坚实基础。加快馆藏档案开放鉴定和涉密档案解密工作,推动档案查阅利用线上化,率先接入全国档案查询利用服务平台,与周边城市档案馆合作开展档案跨馆利用服务,向群众提供跨区域、跨层级的档案查询利用服务。
以历史传承助推文化兴城
近年来,中山市档案馆积极发挥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中小学档案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的作用,举办“赓续红色基因”档案教育实践、档案地方志文化进校园、百年党史思政课、“多彩乡村”主题实践等丰富多彩的档案公共文化活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少年中厚植爱党爱国爱乡情怀。
中山市档案馆始终坚持“秉笔著信史”,统筹协调各方资源,近年来先后编纂《红色珠中江》《中山印记》《岐江河一河两岸发展简史》等档案历史文化读物,担当弘扬红色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开展大规模馆藏民国档案挖掘编辑工程,出版《中山文献》(第三辑)50册,汇编民国档案3万页,是省内近年规模最大的综合档案汇编成果。利用新媒体开展档案文化宣传,连续3年拍摄制作“影像中山志”微视频共13集,展示和推介中山历史文化名村;建成“中山市有声档案馆”,为群众提供多元化的档案文化体验方式,拓展了档案社会教育功能。
从古时大江入海口的群岛和沙洲,再到今天文化底蕴深厚、风光怡人的现代化城市,“沧海桑田”是中山历史变迁的最好写照。进入新时期,中山市档案馆将以获得全国档案系统先进集体荣誉为新起点,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档案工作重要批示精神,继续紧跟时代步伐,持续推动档案数字化转型升级,不断创新档案服务社会、服务民生的形式,用历史传承书写当下文明,为中山人民打开一扇面向世界的窗。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山市档案馆
责任编辑:巩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