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档案》精选论文速览(2025年2期)

发布时间:2025-02-28 17:19:19被阅览数:128 次信息来源:​中国档案杂志社

  1   皮尔斯符号学解析及其对档案学的意义

  文/石伟 王一江

  当代档案学越来越多地使用皮尔斯符号学的三元理论,但迄今仍缺乏系统理解,由此在理论和实践中形成落差。在这种情况下,比较索绪尔二元符号学和皮尔斯符号学的不同,为实践提供理论支持成为档案学亟待补全的内容。本文首先系统阐述了皮尔斯的符号学思想,随后总结以“无限衍义”、信息的“深度”和“广度”、实效主义与试推法为代表的三大特征,最后提出皮尔斯符号学对档案学的三方面意义:为档案学提供了新的解释,助推了档案学的创新发展,增进了“图情档”的一体化。

  2   实体与程序双重视野下档案服务外包的法治化监管研究—— 基于项目生命周期理论的视角

  文/欧阳爱辉 刘婉婷

  档案服务外包的新兴业态为档案管理工作提供巨大便利的同时,其诱发的法律风险也形成了对安全监管工作的挑战。基于项目生命周期理论审视现行档案服务外包监管体系,认为相关法律制度缺乏对持续追踪监管的动态指引、科层制造就的监管孤岛缺乏全周期调适能力、单向线性发展的监管模式难以凝聚监管合力、上下游失衡的监管效能建设周期融贯性欠缺。应当从实体维度健全契合项目生命周期的监管法律依据、程序维度构建项目生命周期多主体畅通的监管流程机制来予以优化。

  3   新修订《档案著录规则》背景下我国档案著录众包建设研究

  文/葛悦

  档案著录众包是社会力量赋能档案事业的创新形式。过去档案著录众包主要存在着规则落后和主体不够明确的问题。新修订《档案著录规则》的出台适应了数字环境变化和我国档案著录工作现状,为我国档案著录众包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档案部门应加强对新修订《档案著录规则》的理解和认识,尝试从多元主体参与、著录对象选择、平台设计优化等方面拓展思维,探索路径,以推动建设现代化的档案著录众包模式。

  4   基于联盟链的公证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模式

  文/周祥军 明慧芳 邢姝

  公证档案信息资源是公证机构依照法定程序对民事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的真实性、合法性予以证明的过程中形成的文件,是对公证机构进行公证活动和公民从事民商事法律关系的真实记录。公证档案信息资源形式规范、内容丰富,共享需求不断增长。

  当前,公证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在法律、技术和制度层面仍存在安全问题、权属问题、个人信息保护问题、真实性问题和多中心化的公证档案信息资源管理格局问题等关键性障碍,具体表现为各公证档案数据库之间无法互联互通,“数据孤岛”现象严重;公证机构之间的公证书查证、调阅不畅;公证档案数据分析应用效果不明显等。

  区块链技术集成了分布式数据存储、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多项数字技术,具有不可篡改、多中心化、分布式记账等特点,在解决电子档案保存、维护电子档案真实性方面具有良好的契合度,为扫除公证电子档案信息资源共享障碍提供了解决思路。

  5   电子档案数据法律证据价值保全策略与方法研究

  文/余亚荣 袁云丽 张照余

  电子档案的法律证据价值维护是单套制背景下档案数据治理的核心挑战。苏州城市学院与苏州大学联合团队承担的国家档案局科技项目“电子档案数据法律证据价值保全策略与方法研究”,聚焦电子档案的效力保障难题,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项目成果获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奖,并形成行业标准《电子档案证据效力维护规范》(DA/T 97—2023),为我国电子档案管理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

  本研究采用跨学科视角,融合证据法学、信息技术与档案学理论,构建了涵盖“数据固化—存证保全—动态监测—格式跟踪”的全流程电子档案证据价值维护方案:基于SM系列算法,在电子文件归档时生成完整性校验值,确保档案数据原始性可验证;引入区块链、可信时间戳等技术,通过存证保全实现固化信息的不可篡改,满足司法领域对电子数据证据的合规性要求;建立分级检测机制,对高价值档案实时监测,普通档案定期校验,确保数据长期可用性;通过格式生命周期管理,识别并转换老化格式,保障电子档案的可读性与功能一致性。本研究提出了电子档案长期安全保存的技术与管理融合框架,填补单套制模式下法律证据效力维护的理论空白;研发存证保全平台,实现“双向三方”同步存证,有效应对数据丢失与载体老化风险;主导制定行业标准,明确了电子档案证据效力维护的具体要求,为基层机构提供可操作的实施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