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2-28 08:34:03被阅览数:289 次信息来源:《中国档案》
作者:吕文婷 张军君 丁郡康 程婧怡 毛松梅
摘要:“实施新时代新成就国家记忆工程”是“十四五”期间档案事业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面向国家记忆工程建设专题档案数据库,全面记录和保存新时代党领导人民取得的新成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从理论层面出发,对记忆工程专题档案数据库进行概述,明确了记忆工程专题档案数据库的含义与特征,阐述其在存史资政、建构记忆、传承文化等方面的价值内涵,将其划分为国家发展记忆、国家红色记忆、国家文化记忆三大类库,并搭建了包含治理体系、数据体系、利用体系、保障体系等四大要素的记忆工程专题档案数据库建设框架。
关键词:国家记忆工程;专题档案数据库;建设框架;档案记忆
2021年发布的《“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提出“实施新时代新成就国家记忆工程”,其中要求“普遍开展专题档案目录建设,推动重点地区、重点单位建设专题档案数据库”。2023年2月召开的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上再次强调,“分级分类抓好记忆工程实施,搭建本地区本部门整体记忆框架,通过目录收集、数据收集、实体收集等建设一批‘特色记忆库’”。国家记忆工程建设对于全面记录和保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已有许多地区积极响应国家记忆工程的实施号召,陆续开展和推进国家记忆工程建设工作,但实践工作缺乏宏观理论指导,尚未形成完整系统的实践成果。因此,笔者着力于研究面向国家记忆工程的专题档案数据库(以下简称“记忆工程专题档案数据库”)建设,探究记忆工程专题档案数据库的内涵特征、价值蕴意及主要类型,并研究数据库建设体系的构成框架,以期为国家及各地区开展专题档案数据库建设奠定基础。
内涵与特征
有关专题档案数据库定义的研究颇多,但不同定义中均强调以下两点:一是以档案信息为数据来源;二是保证档案资源的来源本质性,即专题档案直接产生于同一社会实践活动。笔者认为,记忆工程专题档案数据库是以档案部门为核心,联合文化事业机构、民间组织和社会公众等多元主体,以建构国家记忆为主要目的,系统、完整地收集新时代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成就的历史记录,并按照一定标准和规范编制而成,保存和呈现国家记忆的档案资源库。记忆工程专题档案数据库具有以下特征:
1.社会记忆性
任何社会秩序下的参与者必须有一定共同的记忆,记忆工程专题档案数据库具有存储与构建社会记忆的特性,这一特性源自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全面记录的专题收集。记忆工程专题档案数据库不仅包含国家发展的重要历史节点和人民的奋斗历程等新时代新成就的记录,还通过国家记忆档案资源整合完成记忆的构建、维护与传承,将社会零散的“碎片记忆”转化为“全景记忆”,维护、传承和弘扬新时代新成就,激发全社会的时代认同感和历史责任感,是利用档案手段保存和建构国家记忆的有效途径。
2.来源分散性
来源分散性是由其存储档案资源本身所决定的。在新时代,中国在经济建设、政治发展、文化繁荣、科技创新、生态保护等多个领域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和历史性的突破,涉及了从国家到地方、集体到个人的多个层面,每个层面都在其特定领域内产生了丰富的档案资料。同时,国家记忆的建构需要涵盖宏观社会的方方面面,不仅包括国家级的重要决策和事件,还包括地方和基层的实际情况和具体事例。因此,为了全面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所取得的新变化新成就,记忆工程专题档案数据库必须广泛搜集和整合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层级、不同地区的档案资源,完善档案归集方式,确保重大国家记忆建构的全面与多样。
3.资源可靠性
资源可靠性是专题档案数据库区别于文献数据库等其他类型数据库的鲜明特点,是记忆工程专题档案数据库的生命线,也是建构真实完整、全面系统国家记忆的必然要求。档案是真实完整记录和传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的重要载体,在新时代国家记忆的传承建构中具有权威性和可靠性,能够切实维护国家记忆完整正确,真实呈现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历程。
4.地域特色性
集体记忆的形成和传承往往植根于特定的地域环境和文化土壤,记忆工程专题档案数据库所承载的正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集体记忆,这种记忆与所在地域文化息息相关,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应密切联系本地区新时代的发展进程、人文环境、自然生态等,持续强化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建设,打造“特色记忆数据库”。在运行管理方面,专题数据库的具体建设和运营管理也需要紧密结合地方的政策法规环境、社会条件和管理体制等。这种地域特色贯穿于记忆工程专题数据库建设的方方面面,内化为独特的文化基因。
价值蕴涵
1.存史资政,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
在国家发展视角下,一方面,记忆工程专题档案数据库可以系统地收集、整理和保存各种重要档案资料,完整地记录党和国家在新时代的重大决策、重要事件、辉煌成就等历史进程;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档案资源的整理和分析提供智力支持与决策参考,为党和国家事业建设贡献档案力量。例如,湖北省档案馆开展“湖北省情档案”“湖北红色档案”“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档案”“新冠疫情防控档案”“防汛抗洪档案”等10大专题档案数据库建设,为湖北省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提供档案智慧,是谋划筹建先行区档案大数据中心的重要组成,对于记录好先行区建设的奋斗历程、留存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荆楚记忆具有重要意义。
2.建构记忆,增强社会叙事和民族认同
在社会记忆视角下,记忆工程专题档案数据库的建设给予基层民众参与构建社会记忆的权利,注重包含来自不同背景、文化和社会群体的叙事,体现了对多元叙事主体的关注,有助于展现社会的全貌,促进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此外,共享国家记忆是社会凝聚力的重要来源,国家及其人民共同经历相关的历史事件、人物故事和文化遗产能够触动人们的情感和共鸣,记忆工程专题档案数据库通过收集和展示共享的历史体验,能够加强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增强人民群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传承文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在文化传承视角下,记忆工程专题档案数据库能够以数字化形式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建档式保护,使其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并为公众提供稳定、丰富的国家记忆与历史文化的存储和访问平台,从而提升文化遗产的保护效率和利用价值。还能够利用技术手段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深入挖掘和多维度呈现,为中华文化的广泛传播和创新发展提供重要的文化记忆平台,推动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主要类型
记忆工程专题档案数据库类型划分的依据多种多样。笔者认为,从国家记忆工程的角度出发,专题档案数据库类别划分宜以记忆主题为依据,一方面能够彰显和凸显数据库所承载的国家记忆内核;另一方面,能够保证分类的灵活性和包容性,确保专题档案数据库能够全面地涵盖不同社会活动中的档案资料。因此,将记忆工程专题档案数据库划分为以下三大类:
1.国家发展记忆专题档案数据库
建设新时代新成就国家记忆工程,旨在记录好、留存好国家发展的重要历史事件、政策措施、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等信息。新时代新成就国家记忆工程的实施,反映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档案工作者作为这一工程的重要实施者,应当按照《“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的要求,紧密围绕国家的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任务,认真收集和整理反映新时代新成就的重大“记忆”、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特别是在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重大战略区域,全面开展区域内的档案合作,确保留存生动翔实的历史记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支持,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国家红色记忆专题档案数据库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了充分利用红色资源的重要性,应深度挖掘红色档案资源,保管好、利用好国家红色记忆。档案作为历史的原始记录,是红色资源中最客观、最真实的组成部分,承载着党的光辉历程和丰功伟绩,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教育意义。构建国家红色记忆数据库,应当深度挖掘档案文献中蕴含的红色基因,完善“四史”专题档案资源,建设“红色基因库”,展现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历程与奋斗成果,传递各个历史时期积累下来的宝贵历史经验与无畏精神,为唤醒人民群众红色记忆提供鲜活教材,为推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实践经验与精神动力。
3.国家文化记忆专题档案数据库
文化记忆是国家记忆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文化记忆专题数据库是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重要文化桥梁,更是新时代中国文化自信和文化繁荣的集中展现,全面记录了新时代中国在文化创新、遗产保护和文化多样性发展等方面取得的新成就,体现国家文化记忆与时代精神的紧密结合。历史文化遗产不仅涉及对古代文献、艺术品、建筑等有形文化遗产的保存,也包括对语言、民俗、节庆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共同构成新时代中国文化记忆的丰富内涵。国家文化记忆专题档案数据库通过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存储和建档式保护,通过现代化叙事方式和科技手段加强文化互动性,有利于实现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活化,增强中华文化的时代感和亲和力。
建设框架
根据《“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中“全面推进档案治理体系和档案资源体系、档案利用体系、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的要求,可将记忆工程专题档案数据库建设框架构成归纳为治理体系、数据体系、利用体系、保障体系等四大要素,各要素相互配合、协调稳进,实现记忆工程专题档案数据库的高质量建设。
1.记忆工程专题档案数据库建设的治理体系
治理体系旨在依据一系列管理体制机制、法规制度、标准规范对专题档案数据库建设的各部分内容协调,实现数据库功能的整体优化。治理体系关乎记忆工程实施的全方位布局和全局性问题,这些制度贯穿专题档案资源的全生命周期,形成系统科学、运行高效的治理框架。具体而言,治理体系应包含宏观、微观两个层面的制度系统。宏观层面的制度系统指中央、国家主管部门在专题档案数据库建设方面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坚持系统观,制定辐射全国的记忆工程实施政策体系和标准规范,包括专题档案资源整合战略、跨区域部门协调机制、国家级平台建设方案、监督检查机制等。微观层面的制度系统指各地、各单位在宏观政策体系的指导下,针对性地制定适宜于本地、本区域、本单位的专题档案数据库建设制度体系,具体到专题档案数据库建设的全流程、全维度,自下而上地完成“记忆库”建设和国家记忆工程实施的总体目标,包括专题档案来源调查制度、专题档案资源分类和整理制度、专题档案资源描述和处理方案、专题档案资源信息化建设制度、专题档案数据库服务形式和利用程序、专题档案数据库开发维护制度、业务监督和质量控制机制等。
2.记忆工程专题档案数据库建设的数据体系
专题档案数据体系建设是记忆工程专题档案数据库建设之关键环节,失去了专题档案数据,专题档案数据库只能是技术堆砌起来的一具空壳,无法真正反映国家和社会记忆。记忆工程专题档案数据体系应当以建设内容全面、结构完整、质量卓越的精品国家记忆为目标导向,真实、全面、系统地收集保存承载国家记忆的专题档案资源。首先,需要框定本地区或本部门的记忆资源框架,紧跟党和政府的工作步伐,明确记忆资源归集重点,既体现国家战略规划层面的要求,又充分体现地方发展特色。具体而言,不仅要包含疫情防控、脱贫攻坚、城市建设、生态保护、科技创新等体现国家发展战略规划的主题,也要包含民生民情、红色记忆、地方历史文化等能够展现各地区独特发展面貌和历史记忆的档案资源。针对某一专题档案数据库的具体内容结构,应遵循档案记忆理论,从集体记忆和个人记忆两个维度着手收集和维护档案数据,大力推广馆际合作、社会众包等工作形式,将分布在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与社会公众中的档案数据统一整合到国家记忆工程平台内。此外,还应制定并选用专题档案数据标准制度,实现数据交互共享和规范化管理,加强对专题档案数据的有机整合与多维挖掘。
3.记忆工程专题档案数据库建设的利用体系
记忆工程专题档案数据库的建设目的是更好地开放、共享、传播和传承国家记忆资源,应将其确立为重要的公共文化资源和公共产品,面向全社会开放共享。利用体系旨在以记忆开放、共享、传播和传承为目的,打造多层次、多形式、多系列的专题档案服务和利用方式。首先,确立专题档案数据库利用服务组织机制,明确主管部门职责分工,通过党政主导、档案部门牵头、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的远程利用服务和协调联动机制。其次,结合重点主题和热点事件建设互联互通、协同运行的全国一体化专题档案资源共享平台,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确保平台中档案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易检索性,创新沉浸式体验等新兴利用方式。最后,加强专题档案数据库利用服务效果反馈,设置全面、系统的专题档案数据库建设评价标准,并加强对档案用户数据和管理行为数据的科学分析和管理,如通过分析档案用户在线检索、利用的行为以及痕迹数据,形成档案用户个人或群体画像。
4.记忆工程专题档案数据库建设的保障体系
记忆工程专题档案数据库承载着国家宝贵的记忆资源,其建设必须有完备的保障体系作为根本依托,以保障建设体系的科学运行。一是专题档案信息内容的安全性保障。制定国家记忆资源内容安全管理策略,对不同密级的档案数据实施分级分类保护,加强重大记忆资源归集的监督指导,对征集的档案资料鉴别真伪、鉴定价值,确保国家记忆资源的客观性与公正性。二是专题档案数据库系统的安全性保障。着力构建高水平的数字/智慧档案信息系统,加强对档案信息化软硬件设备的适用性、安全性检验,减少数据库系统的安全风险,避免档案数据的泄露或篡改。三是制定建设监督和评价体系。全面督促落实“国家记忆工程”建设的各方面、各环节,将专题档案数据库建设纳入档案工作评优评先、档案业务评价、数字档案馆建设测评中,开展专题数据库数据数量和质量评价、服务质量评价、队伍水平评价、技术应用评价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档案局.中办国办印发《“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EB/OL].[2024-05-25].https://www.saac.gov.cn/daj/toutiao/202106/ecca2de5bce44a0eb55c890762868683.shtml.
[2]冯文杰.档案专题数据库定义探析[J].中国档案,2013(5).
[3][美]保罗·唐纳顿.社会如何记忆[M].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4]湖北: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贡献档案力量[J].中国档案,2022(11).
[5]朱伶杰,罗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档案的开发利用现状与策略研究[J].北京档案,2021(2).
本文系2023年度国家档案局科技项目“面向国家记忆工程的专题档案数据库建设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23-X-07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北省档案馆
责任编辑:周拯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