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载体声像档案数字化关键技术运用和质量控制体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5-02-21 08:35:02被阅览数:128 次信息来源:《中国档案》

  作者:何畏   左词平

  传统载体声像档案是国家档案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受到载体材料特性、保存时间、保管条件、环境温湿度等因素的影响,相关机构现存的传统载体声像档案不同程度出现载体材料老化、信号衰退、消磁失效等问题,其记录内容随时面临随载体永久消失的危险。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完成传统载体声像档案内容的数字化转换和迁移,延长载体寿命,是传统载体声像档案管理工作当前面临的急迫任务。

  2020年7月国家档案局批准云南省档案局(馆)、云南图灵数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承担“传统载体声像档案数字化关键技术运用和质量控制体系研究”科研项目。2023年9月,项目通过国家档案局验收。2024年1月,项目成果获得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

  通过研究,项目组对传统载体声像档案的载体种类和读取设备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和梳理,提出了较为完整、可操作的传统载体声像档案载体保护与修复的技术措施和方法,构建了传统载体声像档案数字化的详细完整流程及工艺,提出了传统载体声像档案数字化质量控制体系和控制要点,在声像档案数字资源库建设中探索应用人脸识别与声音识别检索技术,初步构建了遵循国家相关标准规范,兼具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传统载体声像档案数字化全流程技术框架,为传统载体声像档案的鉴别整理、科学保护、抢救修复、数字化采集、数字资源库建设等提供了可参考和借鉴的方法和指引。

  数字化标准规范及管理制度

  遵循参考相关技术标准规范,建立并执行科学合理、系统全面的管理制度,是确保传统载体声像档案数字化安全、质量和效率的重要基础。传统载体声像档案数字化可参考的相关标准规范如表所示。传统声像档案数字化管理制度包含了流程管理、岗位管理、人员管理、场地管理、设备管理、档案载体管理、数据管理、工作文件管理等方面。

  数字化质量控制体系

  建立贯穿传统载体声像档案数字化全流程的质量控制体系是确保实施数字化质量合格的基础。首先,要科学确定数字化质量要求,应依据国家相关标准规范、载体情况和数据用途等,明确数字化各业务环节的质量控制指标,重点是数据存储格式、音视频参数、合格率等指标。其次,要建立和严格执行质量奖惩制度,将质量控制要求落实到前期准备、确定标准、数字化流程设计、出入库登记、数字化前处理、数字化采集、数字化副本处理、数据建库、著录、存储、挂接、验收、移交等环节的每一岗位,确保数字化全过程质量可控。最后,就是要做好原件处理、数字化采集、数字化副本命名、著录、数据挂接、原件入库前、移交前等关键节点的质量检查,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

  载体种类与重放读取设备

  准确识别载体类型,合理选择和正确使用对应的播放读取设备是科学安全开展数字化的前提。传统载体声像档案技术发展至今近200余年,时间跨度长,涉及技术、厂商、材料、产品和设备多达数百余种。项目组在研究过程中,收集、梳理了包括蜡筒、唱片、磁带、光盘等不同时期的记录载体近90种,以及对应的读取播放设备系统近百台套。根据其记录的信息形式,这些载体和设备可分为静态影像、音频、视频三大类。不同种类的载体既有记录原理、制成材料、内部结构、外观尺寸等方面明显差异,也有技术规格、适用区域等细微差别。与之对应的播放读取设备则更为复杂,不同品牌、型号、技术指标、功能配置、操作逻辑的设备在使用上都存在差异。同时,由于载体播放设备多数生产年代久远,其功能、性能也可能存在问题。因此,使用前首先必须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特别要注意工作电压适配、格式匹配等问题。其次,要进行有效的保养维护,并在运行前测试,确保工作状态正常、稳定后才能使用,杜绝由于设备原因导致的载体损坏。

传统载体声像档案数字化相关标准规范表

1.jpg

  原件保护、检测、修复设备

  传统载体声像档案原件因其唯一性和制成材料的脆弱性,应采取有效的保护和修复手段,确保其在播放采集过程中不被损坏。为此,需配备必要的保护装具、检测分析仪器、修复工具设备,在数字化前对其温度、湿度、老化受损、运转状况进行等全面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采用合理的技术和方法进行保护和修复,以确保其能够安全正常使用。相关的保护装具主要有恒温恒湿柜、防磁柜、防磁运输箱等;检测仪器主要有温湿度检测仪、磁场检测仪、转速测速仪、电子显微镜、录像带制式检测转换设备、音视频波形监视器等;修复工具设备主要有防静电手套、毛笔、软毛刷、气吹、磁带倒带器、磁带接带器、磁带除皱灯、磁带引带、各类磁带维修更换部件、光盘修复机、唱片清洗机等。

  数字化采编系统

  传统载体声像档案数字化采编系统主要用于声像档案模拟信息的数字采集转换,以及采集数据的编辑处理、输出工作等。主要设备包括用于采集、处理静态影像、音视频信号的专用音视频采集卡、扫描仪、工作站、采集编辑软件、图像处理软件、专业显示器、监听耳机(音箱)、监视器等。相关设备宜选择达到专业级(广播级)技术指标的产品,以确保采集、编辑以及后期输出的质量。

  数字化前的抢救保护与修复

  在数字化过程,应根据声像档案原件的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保护和修复措施,使声像档案原件处于正常性能状态,确保其在数字化过程中的绝对安全和较好的播放采集效果。

  传统载体声像档案数字化前的抢救保护与修复应遵循科学延长声像档案原件寿命,可再处理,修复材料兼容,确保声像档案原件的原始性、真实性、完整性,试验先行等原则。

  首先,应分析原件的种类,从环境控制、装具选择、安全读取等方面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减缓和防止原件损坏,延长其寿命。其次,要全面准确识别原件病害状况,特别是制成材料老化、蜕变、损坏、发霉、粘连等情况,综合考虑,选择合理可行的修复技术和方法,在逐步试验的基础上稳妥进行操作。如遇到难以处理的原件,可等待找到可行办法后再行处理,切忌莽撞动手。

  数字化采集与数字化副本的修复处理

  传统载体声像档案数字化采集前,必须进行原件和播放设备的可用性测试,确定其状态正常,才能开始采集。采集过程中,要随时监控播放设备的运行状况,出现异常及时停机处置,避免问题扩大。应根据相关标准、数字化副本用途以及原件、设备情况,合理设置数字化采集参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宜使用高于标准的采集参数。

  数字化副本修复处理应遵循原始性、真实性、完整性的原则,一般宜将原始副本和优化处理后的副本同时保存交付,并记录优化处理的具体情况。数字化副本的修复处理主要方法有音频降噪、响度调整、画面降噪、画面修复等。

  资源库管理系统的建设

  声像档案数字资源库管理系统建设应遵循规范、安全、通用、可控的原则,系统的架构、数据结构、功能设置、操作流程等应符合国家相关的技术标准、规范要求。应具备“收集、管理、保存、利用”等基础功能,以及用户权限管理、系统日志管理、数据备份与恢复等功能,能够满足声像档案载体和数字化副本管理的要求,且能兼顾声像电子文件管理。在确保安全保密的前提下,可以积极应用AI技术建立居于声像档案数据的声纹、人脸、场景、内容等大模型库,通过声纹、面容和关键词准确快速查找音视频数据,提高音视频数据检索、挖掘和智能利用的效率和质量。

  数字化成果验收与移交

  传统载体声像档案数字化成果验收应由专业人员成立验收小组,依据相关合同要求和国家相关标准规范,使用检测设备(音视频示波器、图像软件、音视频软件等),采用自动和人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验收的主要内容包括档案原件保护和修复情况、数字化副本的参数指标和视听效果、数字化副本命名、著录与挂接质量、数据备份储存情况、项目文档收集整理情况等。

  传统载体声像档案数字化成果移交一般应涵盖以下内容:一是数字化成果存储载体,包括企业级硬盘储存一式三套、一次性刻录光盘储存一式三套。具体为原始采集数字化副本、处理后的档案数字化副本、网络流媒体格式数字化副本、目录文件等,项目档案及资料数字化副本、声像档案数字化场所监控数据等;二是项目档案,包括项目立项、审批、采购过程文件、合同、实施方案、人员及设备管理记录、数字化全流程实施记录、验收文件、移交登记等,涉及声像档案管理系统建设的还应包括系统建设、部署和使用维护文档;三是数字化设备硬盘、数据暂存硬盘、加工场所视频监控硬盘等数据介质;四是项目产生的其他材料。

  [本文系2023年度国家档案局科技项目获奖成果]

  作者单位:云南省档案馆、云南图灵数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王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