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前行 共赴新“津”彩

发布时间:2025-02-20 17:19:33被阅览数:139 次信息来源:​中国档案报  作者:天津市委副秘书长、市档案局局长 李 晶

  去年以来,在国家档案局精心指导下,在天津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市各级档案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和对档案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副省级以上综合档案馆业务建设评价和国家档案局档案工作监督检查问题整改为契机,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不断强基固本、提质增效,全市档案工作取得了扎实成效。

  一是党管档案工作的体制优势更加凸显。市委连续5年将档案工作纳入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各级党委(党组)将档案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和年度考核内容,工作主体责任进一步压紧压实。持续推动局馆协同联动机制发挥更大作用,加强工作系统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常态化协同,形成优势互补、业务互融、工作互促的良好局面。在市级层面,成立了档案监督检查评价、科研管理、宣传等10个工作专班,明确工作职责、组成部门及人员专业能力要求,形成牵头处室统筹组织、参与处室协同配合、专班成员合力攻坚的工作格局,切实将联动优势转化为工作效能。在区级层面,不断深化“办局一体、局馆联动”工作模式,积极倡导有条件的区实行局长、馆长“一肩挑”,目前静海区已经实现“一肩挑”,局馆联动效果明显。

  二是档案工作存史资政育人作用有效发挥。聚焦“国之大者”、紧贴中心工作做好服务保障,主动服务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三新”“三量”等重点工作,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港产城融合发展、实体经济转型发展等加强服务,做到“经济社会发展到哪里,档案工作就延伸到哪里”。印发《加强重特大事件档案工作的实施方案》,建立责任明晰、任务明确、要求具体的重大活动档案工作协同推进机制,将市档案局、档案馆纳入重特大事件和重大活动议事协调机制成员单位,建立“指南先行、培训跟进、巡回指导”的重大活动和重大项目服务保障新模式,确保重大活动档案全过程规范管理。主动服务党纪学习教育和重大纪念活动,联合有关部门制作《廉政观察》“档案·见证纪律”系列电视片。举办“沽上清风——天津红色廉洁文化档案文献展”,全市530余个单位(党支部)1.1万余名党员干部观展。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举办“红色岁月——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天津票证档案与实物展”,组织全市机关单位参观学习。推出以天津老字号、老品牌为主题的纪录片《津埠百年》,纪录片《曙光》,编辑出版《中俄(苏)交往天津档案史料选编》,服务文化传承发展。大型生态人文纪录片《海河》入藏中央档案馆。

  三是依法管档治档效能全面提升。积极做好与档案法相配套、与事业发展相适应的规章制度供给,推动《天津市档案条例》列入2025年度立法计划,出台《天津市巡视档案管理办法》和加强老字号企业档案工作、档案服务外包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规范。积极做好档案法及其《实施条例》宣传贯彻工作,将其纳入全市学法用法考试、干部在线学习平台,开设了“档案培训学习”专栏,统筹运用公共宣传资源,通过“报、网、端、微、屏”综合发力,向公众推介工作。积极做好工作监督检查,用3年时间完成区级综合档案馆业务建设评价,实现市级机关和市属企业业务检查全覆盖,机关档案“三合一”制度审查任务也全部完成,工作标准化、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四是人才队伍建设迈出新步伐。联合市委市级机关工委、市人社局、市总工会等7个部门举办职业技能竞赛,被列入“海河工匠杯”系列赛事、市级一类竞赛,每两年举办一次。去年首次举办,社会反响强烈。全市共660余名选手参加初赛,其中101名入围决赛,经过激烈角逐,产生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10名。为个人一等奖选手申报“天津市技术能手”称号,获得一、二、三等奖的女性选手推荐参选“最美兰台女性”,极大激发了广大档案工作者学业务、强技能、争创一流的工作热情。加大与高校、科研机构等的合作力度,建立了“导师带徒弟”人才培养机制,发挥专家人才示范引领作用,选择有发展潜力的青年干部作为“传帮带”对象,在课题研究、专项工作中“结对子”“一带一”,培育更多“行家里手”。目前,“导师带徒弟”人才培养机制已向市区两级推开,第一批“师带徒”已取得良好成效。

  今年,全市各级档案部门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国家档案局工作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在加强党的领导、服务中心大局、推进重点工作和夯实业务基础等方面持续用力、善作善成,全力抓好“十四五”规划总结评估和“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持续书写高质量发展“津”彩答卷。

  一是在加强党的领导上持续用力。持续健全优化工作体制机制,深化“办局一体、局馆联动”模式,强化行政管理,有效发挥档案馆专业优势。通过更多更灵活的方式,实现局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业务融合,一体推进重点工作,破解难点堵点问题。

  二是在重点工作任务上持续用力。倒排工期、稳步推进《天津市档案条例》制定出台,并做好宣传贯彻解读工作。扎实做好“十四五”规划收官和“十五五”规划谋划工作。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国家档案局档案工作监督检查和市档案馆业务建设评价反馈意见整改落实。组织召开京津冀档案事业协同发展联席会,在资源互通共享、跨馆查询利用、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深化协作。围绕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推出相关主题展览和编研成果。加强重特大事件和重大活动档案工作,强化全过程监督指导,持续推进档案数据库建设。

  三是在服务中心大局上持续用力。推进“天津城市记忆工程”实施,全面记录天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历程。强化资政服务,为党委政府决策和各项事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历史启迪。服务文化传承发展,编辑《近代海河流域航运历史档案选编》《天津近代历史人物传》(三卷本)《故纸中的报人》等,努力打造特色鲜明、内涵深刻的津派文化品牌,为加快建设文化强市贡献力量。依托馆藏民生档案资源和现有的民生档案共享利用服务平台,积极融入京津冀档案事业协同发展大局,实现京津冀民生档案资源互联互通。

  四是在夯实基础业务上持续用力。加大对重大活动、重特大事件、重大项目档案征集接收工作的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力度,确保相关档案及时完整收集。加强各门类各载体档案收集管理,开展天津特色档案史料征集,加大红色档案征集力度,加强红色档案资源保护开发。持续推进高水平数字档案馆(室)建设,探索深化电子文件单套归档和电子档案单套管理。加强与相关高校、专业单位的横向联合,积极推进国家和全市科技项目研究和成果应用。深入实施人才强档工程,为全市档案事业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持续加强安全工作,确保档案实体和信息绝对安全。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5年2月20日 总第4252期 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