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2-07 08:07:38被阅览数:145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作者:王珊
摘要:随着文旅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创新开发革命历史档案资源和传承弘扬红色基因已成为新时代档案工作的重要课题。立足于数字人文理论视角,探究了以红色档案资源为代表的全景式呈现模式的实践路径,从满足需求、创新机制、深化编研、培育产业四个方面,提出了推动档案资源与数字人文旅游深度融合的优化策略,以期为丰富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理论视野、拓展文旅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提供参考,更好地助力新时代档案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数字人文;档案资源;文旅融合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代,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与旅游业之间融合发展已成为国家战略部署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并提出“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要求加强对档案的研究整理,推进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可见,充分发掘档案资源的文化内涵和旅游价值,推动档案资源与数字人文技术深度融合,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助力文旅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学界对档案资源开发的研究日益深入。有学者从特定地域视角探讨了红色档案资源的统筹规划、经济价值挖掘和数字化利用路径等;有学者聚焦探索特定类型档案资源,如医院档案、船舶工业档案、乡村档案等各类型档案的特色化开发模式[1]。但总体而言,现有研究多局限于某一区域或某一门类,尚缺乏在数字人文视域下,从文旅融合的宏观背景出发,构建档案资源全景式呈现模式的理论探索和实证案例。为此,本文从数字人文理论视角出发,以特色档案资源为研究对象,从以受众为中心、多元主体协同、档案编研精细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等维度,探讨档案资源对保护传承历史档案资源、助力传承红色基因的意义,以期为丰富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理论研究、拓展文旅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提供新思路。
1 数字人文视域下的档案资源开发
1.1 数字人文赋能档案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
作为将数字技术应用于人文研究的前沿学科,数字人文为档案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数字人文是以学科融合为理念、技术应用为保障,对研究对象进行创新性分析、处理和表达的方法论。数字人文关注人文规律,依托数字计算解决问题,有助于盘活文化资源,实现文化传承的立体化、多元化呈现。这一理念与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目标相契合。将数字人文理念引入档案资源开发,意味着立足公众需求,打破馆藏壁垒,采用数字技术,围绕档案内容进行整合、分析、关联、可视化呈现等一系列创新实践[2]。这不仅有利于提升档案工作者对馆藏的认知深度和利用广度,还有助于为社会公众提供沉浸式、交互式的档案文化体验,让珍贵的历史记忆“活”起来。
1.2 数字人文驱动下档案资源开发呈现新特征
在数字人文理念和数字技术的驱动下,档案资源开发正呈现出全新特征。其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即开发运作日益协同化。首先,档案资源的分布具有多样性,不同部门和机构掌握着不同门类的档案。数字人文提倡跨界合作,为打破档案资源的壁垒提供了契机。图书馆、博物馆、党史部门、高校、科研机构、数字科技公司等多元主体的参与,有助于集聚多源异构档案,实现优势互补、成果共享。协同化的开放式运作模式,正成为新时代档案资源开发的主旋律。其次,档案资源开发的形式更加多样化。传统的编研与陈列等方式已无法完全满足数字时代公众的需求。数字人文兴起后,VR、AR、3D等前沿信息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拓展了档案资源的呈现方式。通过沉浸式体验、虚拟仿真、数字动漫等新形式,档案背后鲜活的历史情境得以全景再现,观众参与感和代入感显著增强。再次,档案资源开发的内容更加丰富。数字技术的运用,不仅要求对海量档案数据进行采集、标引、关联等深加工,还需要从中提炼出契合公众需求的特色内容[3]。如何从纷繁复杂的档案中发掘独特的历史价值、革命内涵、时代精神,并将其转化为读者喜闻乐见的档案故事、主题展览、文创产品,已成为新时代档案工作者的必修课。
1.3 数字人文引领档案资源开发彰显时代价值
在数字人文的引领下,档案资源开发彰显出新的时代价值。首先,数字人文有助于在新形势下更好地传承革命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依托数字人文理念,档案资源开发可充分挖掘馆藏红色档案的思想内涵和精神价值,利用VR场景再现、短视频传播等新媒体形式,生动讲述革命历史和英雄事迹,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相传。其次,数字人文有助于开创红色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的新路径。红色档案蕴藏革命先辈对党忠诚、对人民赤诚的精神力量,是开展党性教育的鲜活教材。利用数字人文技术,构建沉浸式的学习体验空间,创新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让学员身临其境地接受革命洗礼、坚定理想信念。再次,数字人文为红色档案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技术平台。运用网上展厅、数字博物馆、文旅电商等载体,将红色文化元素与数字创意产品相融合,开发具有地域特色、革命内涵的文创产品,推动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利用[4]。同时,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打造红色文化传播矩阵,实现红色基因的全国性、全媒体传播,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添新动力。
2 档案资源与全域旅游融合的发展现状
2.1 文旅融合驱动档案资源价值再发现
随着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多元化、高品质、跨界融合文旅产品日益成为大众的消费热点。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不断出台政策,推动文旅融合向纵深发展。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明确要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2023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要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典型示范。可见,文旅融合已成为引领文化产业转型、旅游业提质的新引擎。在此背景下,作为承载历史记忆、见证时代变迁的独特文化资源,档案资源的价值得到重新认识和深入挖掘。一方面,档案资源记录了丰富的地域人文内涵,蕴含鲜活的历史场景和动人的文化故事,为旅游注入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现代旅游的发展相得益彰。数字化手段赋能档案资源,创新思路为观众打造沉浸式体验,丰富了旅游形式,提升了观众的参与感和获得感,也为珍贵的历史记忆找到了创新的展示平台。
2.2 文旅融合中档案资源整合利用的实践探索
随着文旅深度融合理念的普及和相关政策的持续发力,各地纷纷探索档案资源与旅游产业相结合的创新路径。其中的一个突出特点即档案部门逐步突破传统的管理思维,积极参与文旅项目的策划与实施。以革命老区井冈山市为例,当地依托丰富的红色档案资源,精心策划了以井冈山为代表的多条精品红色旅游线路,并开发了一系列沉浸式场景体验项目。其中,元宇宙·井冈山体验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复原了当年红军战士战斗生活的场景,将红色档案元素融入室内设计,营造了“红色+”的文化氛围。这些创新做法有效盘活了红色档案资源,为旅游业注入了革命文化内涵。同时,跨界协同模式正成为文旅融合中档案资源开发的新趋势。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旅游景区等多元主体日益成为档案资源整合利用的重要参与方。以山东潍坊的非遗项目为例,当地档案部门与图书馆、博物馆建立了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利用数字化手段对风筝、剪纸等非遗档案进行多维采集与呈现。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有效促进了档案资源的共享开放和创新利用。
2.3 文旅融合语境下档案资源整合利用的问题反思
尽管各地在推动档案资源与旅游相结合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但受观念理念、管理体制、人才技术等因素的限制,各地在推动两者之间的整合方面仍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一,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机制尚不完善。档案部门与文旅、科技等部门的沟通对接不够顺畅,资源共享、项目合作的制度化与常态化水平有待提高。其二,数字人文技术在档案资源整合中的运用不够充分。VR、AR、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与档案的深度融合仍处于起步阶段,在数字采集、智能检索、知识关联等方面缺乏系统性创新。其三,档案资源的文旅产品和服务供给较为单一。档案元素与旅游的融合方式较为简单,沉浸式体验、互动参与的设计开发力度不够,难以充分激发旅游者的文化体验感和情感共鸣。
3 档案资源与数字人文旅游融合发展的策略
3.1 以需求为导向,促进供需精准对接
在新时代全域旅游的背景下,推动档案资源的创新开发必须深入把握旅游者的差异化需求,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传统的档案开发利用秉持“以馆藏为中心”的资源导向思维,忽视了旅游者作为文化消费主体的主导地位。事实上,随着旅游形态的不断升级,大众对“文化+”的旅游新业态表现出更大的偏好,不再满足于单纯的观光游览,而是期待沉浸其中、参与其中,渴望在身心的双重体验中获得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因此,档案部门要主动适应新形势,将“以文献为中心”转向“以人为本”,在系统梳理馆藏特色资源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不同年龄、不同背景旅游者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积极设计个性化的主题档案和文化产品。
3.2 强化多元合作,打造协同创新格局
要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推动文旅融合向纵深发展,单靠档案部门的力量远远不够,必须发挥多元主体作用,打造“多规合一、多部门协同”的工作格局。从宏观来看,档案资源的文旅融合开发是一项涉及面广、关联度高的系统工程,必须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在体制机制、项目攻关、成果转化等环节形成工作合力。因此,要加强与文旅主管部门的沟通对接,争取在文旅发展规划、重点项目安排、扶持政策制定等方面对档案资源开发给予更多倾斜;要强化与宣传、文化、文物等部门的工作联动,在主题策划、场景营造、线路设计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要用好高校、科研院所等智力资源,在数字人文、知识挖掘等前沿领域加强协同攻关[1];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和市场力量参与,探索“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社会参与”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3.3 坚持精细编研,实现立体化呈现
档案资料的开发利用是以编研为基础来推动档案资源与文旅融合发展,因此需坚持精细编研,创新方式方法,才能实现内容、形式、体验的立体化呈现。档案部门要进一步加强与文旅、科技、媒体等部门的深度合作,引进懂档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建立健全档案编研与数字加工的有机衔接机制;要积极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全息投影等沉浸式技术,创设声、光、电一体化的体验档案展陈空间,主动对接新媒体传播渠道,创作适合移动端传播的档案微视频、动漫元素等数字内容产品;要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协同创新,着力在档案大数据分析、知识图谱构建、语义关联挖掘等方面取得突破,不断促进档案编研的精细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3.4 聚焦产业培育,完善服务保障体系
当前,文旅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但档案资源在其中的利用程度仍显不足,产业链条仍不够完整。要推动档案资源与文旅深度融合,必须立足产业化思维,强化要素保障,完善服务体系,推动文旅消费提质扩容。事实上,档案资源要充分释放出文旅价值,必须通过旅游这一现代服务业实现价值转化。因此,各级档案部门要进一步更新发展理念,牢固树立“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产业思维;要主动加强与文旅主管部门的工作对接,争取将特色档案资源纳入文旅发展规划重点项目,在用地保障、财政补贴、金融支持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要积极搭建校地、馆企合作平台,在文旅创意设计、数字内容生产、旅游商品开发等环节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打造特色鲜明、业态丰富的档案文旅产业链。
参考文献
[1]唐莘婼,康胜利.功能、路径和策略:论档案馆旅游的实现[J].兰台世界,2023(5):56-59,63.
[2]曹欣恺,周林兴.数字创意产业视角下红色档案文化价值跃升路径[J].山西档案,2023(4):62-71.
[3]赵宁,李君,刘青春,等.数字人文视域下城市特色记忆资源建设:以哈尔滨老领事馆为例[J].兰台世界,2023(2):65-68,72.
[4]加小双,姚静.数字人文赋能档案资源体系建设:机制与路径[J].山西档案,2022(3):19-27.
【作者简介】王珊(1992—),女,汉族,河南孟州人,中原科技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乡村旅游、文化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