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2-06 08:34:07被阅览数:124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作者:王银平
摘要:数字时代的到来给人文学科和高等教育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数字人文作为人文学科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的新兴领域,正在引领人文研究与教育的变革。在阐述了数字人文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欧美数字人文的发展历程,分析了数字人文教育、学术组织、项目建设、图书馆实践等方面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欧美数字人文研究范式的演进脉络,揭示了数字人文研究从工具理性到方法论创新、学科融合到协同创新、技术应用到批判反思的发展逻辑,凸显数字人文在推动人文学科转型中的重要作用。力图为全面认识欧美数字人文发展态势提供理论分析框架,为我国数字人文研究和教育实践提供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数字人文;欧美数字人文;发展历程;研究范式;高等教育;项目实践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数字时代的来临,如何立足人文视角来驾驭数字技术、融通人文与科技,成为人文学科和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大课题。数字人文作为人文学科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的新兴交叉领域,正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1]。自2009年美国发布了《数字人文宣言》(Digital Humanities Manifesto)以来,数字人文已成为国际学术研究的前沿阵地。在此背景下,我国也高度重视数字人文的发展,将其纳入国家战略规划。2022年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2年版)》,首次将“数字人文”列为新增本科专业,彰显了国家对培养数字人文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当前,围绕数字人文的研究方兴未艾。国外学者研究主要聚焦于数字人文教育实践、数字人文空间建设、数字人文项目开展、数字人文馆员发展等方面。相较而言,国内数字人文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侧重于对国外数字人文教育案例的分析[2],缺乏对数字人文发展全貌的研究。随着数字人文在全球高校的蓬勃发展,深入考察其发展历程和研究范式演进,对于推进我国数字人文发展、完善高校数字人文教育体系、培养数字人文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此,本研究拟在界定数字人文概念内涵的基础上,系统梳理欧美数字人文的发展历程,探析欧美数字人文的研究范式演进,力图勾勒出欧美数字人文发展的宏观图景,为我国数字人文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
1 数字人文的概念界定与兴起
1.1 数字人文的概念内涵与外延
数字人文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其概念内涵在演进过程中不断丰富和拓展。数字人文最初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人文计算”,即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语言学和文学领域。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人文”逐渐取代“人文计算”成为主流概念。有学者认为数字人文涉及跨界合作、多元化课程体系、计算机技术运用、教育与出版等相关领域。还有学者强调,数字人文是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开展的具有合作性与跨学科性的研究,是一种新型学术模式和组织形式。可见,数字人文并非数字技术与人文学科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技术赋能催生的人文研究新范式,涉及知识生产、传播、应用等多个环节。从概念外延来看,数字人文涵盖了人文学、计算机科学、图书情报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体现了鲜明的跨学科特征。
1.2 欧美数字人文的缘起与早期发展
欧美国家是数字人文发展的先行者和引领者。1949年,意大利学者布萨开创性地将计算机技术运用于文献编辑与检索,由此开启了数字人文发展的序幕。20世纪80年代,随着个人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数字人文在欧美高校和研究机构中逐渐兴起。一批致力于将计算机方法应用于人文研究的学者开始涌现,标志性成果包括《托马斯著作索引》《世界文学的猜想》等。与此同时,数字人文相关学术组织如国际数字人文组织联盟(ADHO)、欧洲数字人文学会(EADH)等相继成立,为数字人文发展搭建了交流合作的平台。这一时期数字人文的探索主要集中在文本编码、数据库建设、检索分析等技术层面,为后续数字人文教学科研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1.3 从“人文计算”到“数字人文”的概念演变
随着人文学科研究的深入,学界对“人文计算”概念的局限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人文计算”主要强调用计算工具辅助人文研究,带有浓厚的工具理性色彩,难以彰显人文内涵。《数字人文指南》的出版,使得“数字人文”成功取代“人文计算”,成为一个在西方广泛传播的新型跨学科研究领域的代名词。相较于“人文计算”,“数字人文”更加强调人文学科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创新、知识生产方式的变革以及人文学术范式的流变,体现了鲜明的人文关怀。这一概念转向凸显了数字技术与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开启了数字人文发展的新阶段。此后,数字人文在方法创新、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全面推进,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2 欧美数字人文的发展历程
2.1 欧美高校数字人文教育的蓬勃发展
高校是数字人文发展的重要阵地。随着数字人文的兴起,欧美高校纷纷设立数字人文中心,开展数字人文教学科研活动。斯坦福大学作为数字人文教育的先行者,是美国数字人文教育最具代表性的高校之一,其数字人文教育的内容有着自己的特色与优势,开设了涵盖地理空间人文、定量文本分析等在内的系列课程。该专业强调理论学习与项目实践相结合,通过参与创新性数字人文项目,提升学生运用数字工具和方法的能力。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高校亦相继开设数字人文本科生和研究生项目,形成了多层次、立体化的数字人文教育体系。在人才培养理念方面,欧美高校的数字人文教育强调信息素养、数字素养和人文素养的融合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以适应数字时代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与此同时,为保障数字人文教学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欧美高校还大力推进数字人文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软硬件支持平台、数据管理服务平台、可视化交互平台等,为师生提供了功能完备的教学科研环境。高校数字人文中心已成为汇聚跨学科师资、开展前沿研究、孵化创新项目的中坚力量[3]。
2.2 数字人文学术组织与项目的蓬勃开展
欧美数字人文的发展离不开学术组织的推动和重大项目的带动。在学术组织方面,欧美相继成立了一批致力于推动数字人文研究的学会、联盟和协会。例如,国际数字人文组织联盟(Alliance of Digital Humanities Organizations, ADHO),成立于2005年,是全球性的数字人文学术组织,主要成员组织有欧洲数字人文协会、澳大利亚数字人文协会、日本数字人文协会等,通过学术会议、期刊出版、奖项评选等方式,搭建了数字人文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各国区域性学术组织如英国的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JISC)、加拿大的社会科学与人文研究委员会(SSHRC)等也相继设立,极大地促进了本土数字人文研究的开展。在重大项目方面,欧美国家先后启动了一系列数字人文项目,如英国的“数字化人文项目”(Digital Humanities Hub)、法国的“数字人文设备资助项目”(Équipements d'excellence)等。这些项目通过整合多方力量,围绕古籍文献数字化、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数字人文工具开发等主题开展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理论和实践成果。项目实施过程中形成的数据集、工具平台等,已成为数字人文研究的重要基础资源。重大项目进一步带动了数字人文在各领域的应用拓展和创新发展。
2.3 图书馆、档案馆等机构的数字人文实践
在欧美国家中,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文化机构是数字人文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得益于丰富的馆藏资源优势,这些机构积极开展数字人文实践,形成了一系列特色项目和服务模式。以美国国会图书馆为例,该机构启动了“美国记忆”(AmericanMemory)等大型数字人文项目,通过对大量史料文献、音视频资料的数字化与在线发布,极大地拓展了人文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大英图书馆等亦积极参与数字人文项目建设,为研究者提供数据管理、技术支持、协作空间等服务,有力地促进了数字人文生态体系的完善。与此同时,欧美高校图书馆还积极参与数字人文教育,通过开设嵌入式课程、举办数字人文工作坊等形式,帮助学生掌握数字人文知识和技能,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数字素养。在数字人文的发展进程中,图书馆已由单纯的文献资源提供者,转变为数字人文研究与教学的积极参与者和促进者。图书馆、档案馆在数字人文实践中形成的经验模式,也为该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启示。
3 欧美数字人文的研究范式演进
3.1 从工具理性到方法论创新:数字人文研究范式的深化
欧美数字人文的发展经历了从工具理性到方法论创新的深化过程。早期数字人文研究主要聚焦于如何利用数字工具辅助人文研究,带有浓厚的工具理性色彩。这一时期的典型成果如运用计算机辅助文学文本的编纂整理、利用数据库技术加强文献的检索与分析等,研究方法较为单一,数字技术与人文研究尚未实现深层次融合。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逐渐认识到单纯使用数字工具并不能从根本上革新人文研究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于是,一场从“人文计算”到“数字人文”的范式转向悄然兴起。数字人文开始更加关注对人文学科内在逻辑与思想方法的数字化表达,力图在挖掘文本信息、发现知识规律的基础上,构建新的阐释视角和研究范式。同时,定量分析、数据挖掘、信息可视化、知识图谱等技术方法被创造性地引入人文研究,极大地拓展了人文学者的研究视野和解释维度。以定量分析为例,传统人文研究以定性分析为主,数字人文则积极引入统计分析、文本挖掘等定量分析方法,通过对大规模文本数据的计算分析,发现蕴藏其中的知识规律和演化趋势,促进了人文研究从个案式解读向宏观形态分析的跨越。
3.2 跨学科融合与协同创新:数字人文的学科生态构建
数字人文的兴起和发展,为人文学科与其他学科领域的融合提供了广阔空间。从学科属性来看,数字人文天然带有跨学科基因,交叉融合了计算机科学、图书情报学、人文学等多个领域的理论与方法。随着研究的深化,数字人文逐渐突破学科边界,加速与社会学、地理学、传播学等更多学科协同创新,形成了多元融合、交叉创新的学科生态。地理信息系统(GIS)、社交网络分析等方法被引入数字人文研究,催生了空间人文、网络人文等新的研究方向,丰富了人文现象的时空阐释维度。而人文学的理论视角也为计算机科学、图书情报学等学科方法在人文语境中的应用提供了启发,形成了彼此促进、互利共赢的创新局面。跨学科协同创新不仅拓展了数字人文的问题域和方法论体系,也为破解复杂人文问题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路径。值得注意的是,数字人文所倡导的跨学科研究范式,并非简单的学科拼盘和概念堆砌,而是在问题导向下,有机融合人文理念与科技方法,形成具有解释力和理论高度的知识创新[4]。
3.3 数字人文批判性探究:从实然到应然的价值追问
数字人文在技术创新和方法融合的同时,也在加速与批判理论研究的深度交叉,从而进入批判性探究的新阶段。面对数字技术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数字人文研究开始从方法论转向价值论的批判性反思,力图厘清技术伦理风险,防范算法偏见、数据歧视等问题的发生,重塑人文研究的主体性和批判精神。例如,耶鲁大学的数字伦理中心(DEC),旨在探究数字创新,包括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和环境的影响,为数字人文研究提供伦理指引。此类研究表明,欧美数字人文已从技术方法创新,走向对数字时代人文精神困境的批判性探究。数字人文批判性研究范式的确立,一方面有助于弥合“数字鸿沟”,消解数字不平等带来的伦理风险;另一方面也使数字人文研究回归人文学科的意义根基,从现实困境出发,反思人的价值和命运,引领人文学科的转型发展。正如有学者指出,数字人文绝非工具的堆砌,而是基于人文视角的批判性建构。
参考文献
[1]尹鑫.论新时代构建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的重要价值[J].山西档案,2023(3):36-44.
[2]赵泽龙,加小双.欧美高校数字人文教育模式分析及其借鉴[J].兰台世界,2020(11):34-40.
[3]师敏霞.学科交叉创新视角下的数字人文教育研究[J].山西档案,2024(3):101-103.
[4]左娜,张卫东.数字人文跨学科共生因素及档案范式识别研究[J].档案学研究,2021(4):25-31.
【基金项目】河南警察学院2023年院级科研项目“河南红色文化话语分析及其传播策略研究”(项目编号:HNJY-2023-37);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多模态隐喻架构视角下中国人民警察宣传片中警察形象建构研究”(项目编号:2024-ZZJH-369)。
【作者简介】王银平(1981—),女,汉族,河南南阳人,河南警察学院外语教学部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语言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