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2-05 10:15:39被阅览数:255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作者:王宁 黄嘉茵 梁周怡
摘要:数智时代,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手段和形式更加多元化,数字人文技术为档案编研工作注入新动力,创新型档案数字编研成果不断涌现。“跟着档案观上海”数字人文平台通过数字编研实践,将数字化档案与时空地图相融合,提供沉浸式用户体验和丰富的知识服务成果,成为档案数字编研的典型案例。结合档案编研工作数字化转型的现实需求和数字人文技术的优势,采用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等方法,以该数字编研实践为例,深入分析了其编研策略、现实价值,并据此提出了数字人文赋能档案编研工作创新路径的启示:深入挖掘档案资源内涵,创新档案编研开发方式;顺应社会发展需求,持续推动数字人文技术应用;多元整合编研力量,拓展档案资源编研广度。
关键词:数字人文;档案数字编研;技术赋能;“跟着档案观上海”;数字人文平台
数智时代,档案编研工作的方法和形式正经历着新的变革。以数字档案资源为基础,借助先进信息技术,对档案进行编研、整合开发与深度挖掘,形成多种形式的成果,在数字环境下更好地实现档案的价值,成为档案数字编研工作的最新表现形式[1]。随着计算机网络、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数字中国战略的纵深推进,“数字人文”这一新兴概念和技术体系逐渐受到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成为档案部门开展编研工作的新思路。例如,2023年上海市档案馆联合多方机构推出的“跟着档案观上海”数字人文平台,凭借其实力和特色成功“出圈”。该平台依托上海市档案馆丰富的馆藏资源,构建了多维度数据库,并综合运用人工智能、人机交互、知识图谱、数据库等先进技术,引起了社会公众和专业人士的广泛关注。
近年来,数字人文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但从数字人文角度研究档案数字编研工作的成果仍相对有限。截至2024年8月,笔者在中国知网检索“数字人文”和“档案数字编研”这两个关键词,仅搜索到7篇相关文献。在数字人文与档案编研的应用方面,学者们从数字人文技术应用于档案编研工作的建议[2],基于数字人文理念的档案编研方法和模式的创新[3-4],以及企业档案、高校档案和历史档案等编研工作的变革[5-8]等方面展开了探索性研究。基于此,本文立足于数字社会环境下档案编研路径转型的现实需求,结合“跟着档案观上海”数字人文平台的创新编研实践,分析了数字人文赋能档案编研工作的创新路径,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启发与参考。
1 数字时代档案编研模式转型与数字人文技术赋能优势
传统档案编研模式具有取材局限性、成果单一性、内容固定性和宣传有限性等特征,且主要服务于传统档案利用工作。在该模式下,编研主体主要是档案馆等档案机构,选材通常局限于档案馆的馆藏资源,形成的成果以实物为主,尤其是大事记、纪实资料汇编、地区发展沿革等专业书籍[9]。档案工作者往往更重视“编”而忽视“研”,导致不少编研成果脱离了时代和社会发展需求,难以向公众提供具有研究利用价值的成果,也难以吸引社会公众的关注[10]。同时,传统档案编研成果的宣传力度与推广渠道都相对有限,加之传统的编研选题工作带有一定的指令性,政治色彩较为浓厚,因此受众也相对有限[11-12];此外,传统档案编研以手工方式为主,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手动对档案信息进行挑选、加工、转录、点校、编排、撰写等,这一过程耗时耗力,与数字时代档案工作追求高效、便捷服务的需求不符。
在数字时代,数字编研成为档案编研的新趋势,编研工作逐渐向主体多样化、成果多样化和服务对象广泛化的方向发展[13]。在数字编研模式中,编研主体由传统的单一模式转变为联合模式,不同领域的编研主体,如教育机构、企业、新闻媒体、博物馆、文旅局等单位,以及不同类型的社会力量都可以参与到档案编研工作中来[13],档案编研呈现社会化趋势。此外,档案机构开始采用数字系统来辅助档案编研工作,例如,成都市档案馆借助数字档案馆系统,辅助开展了档案编研工作,先后推出了“成都故事”“天府文脉 家风传颂”等档案编研成果展览,还出版了其他众多学术论文和编研成果[14]。与传统编研成果形式单一不同,档案数字编研成果更加多样化,不再局限于实物和纸质载体出版物,而是更多地以数字人文网站、专题知识库、社交媒体、3D展厅等数字形态呈现,类型更加多元,利用和宣传渠道也更加多样化[13]。此外,传统编研成果多用于支持资政参考,服务受众较为有限,而数字编研则聚焦于社会公众的利用需求,选题和选材都更贴合社会热点和公众需求。
数字人文(DigitalHumanities,DH),源于人文计算(HumanitiesComputing),是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新兴技术支撑下开展人文研究而形成的新型跨学科研究领域[15]。数字人文的方法学基础主要在于映射和模拟,它充分利用数字化、数据管理、数据分析、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等信息技术,与发现(Discovering)、收集(Collecting)、比较(Comparing)、发布(Delivering)和协作(Collaborating)等数字人文活动和数字人文全生命周期研究相结合,共同助力构建数字人文研究的基础设施[15]。随着数字人文的发展,其相关技术体系应用于档案编研的优势明显,提升了档案编研的效率。数字化、数据库、文本挖掘、本体建模、知识图谱等多样化数字人文技术在编研工作中的应用,能够从编研素材整理、编研内容深化、编研过程自动化和编研成果可视化等多个层面提供充分的技术优势,如表1所示。
表1 数字人文关键技术及档案编研工作应用
2“跟着档案观上海”数字人文平台的档案数字编研策略
通过调研“跟着档案观上海”数字人文平台和分析相关文献,梳理出该平台在档案数字编研工作中对数字人文技术的应用情况。结合用户体验,分析了该平台的编研策略,发现其创新思路主要体现在数字化技术和资源的有效利用、档案数字叙事模式实践以及基于可视化技术提供沉浸式用户体验等方面。
2.1 立足档案数字化资源,构建多维档案数据库
“跟着档案观上海”数字人文平台是在上海市档案馆丰富的档案数字化成果和《跟着档案看上海》等传统编研成果的基础上,深入开展的数字编研工作。早在21世纪初,上海市档案馆就已启动了档案工作数字化转型工程。经过20多年不懈努力,近半数的馆藏档案已实现了数字化[16]。2021年,上海市档案局(馆)编写出版了《跟着档案看上海》一书,汇集了上海城市发展史上的14个地标,包括400多幅插图、文书、地图、照片和实物资料,其中不乏首次披露的珍贵档案资料。而“跟着档案观上海”这一IP便源于此书。该平台以10余幅不同历史时期的馆藏地图为基底,结合相关照片、文献等资料,精心打造了多维档案数据库,生动展现了上海从近代开埠至新时代180年来的城市发展图景,展示了50余个重要历史建筑的变迁过程,包括外滩沿线建筑、虹口北外滩建筑、城市地标以及14个红色旧址。这些内容生动全面地呈现了上海的历史风采。
2.2 多技术应用并举,打造档案数字叙事模式
叙事是讲述并展现事物样貌的行为与过程。随着数字人文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叙事已成为数字人文项目中常用的数字资源内容和产品成果呈现方式。数字叙事融合了多种媒介资源和交互手段,拓展和革新了传统叙事方式,在数字编研实践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跟着档案观上海”数字人文平台应用了时间轴、数字地图、增强现实(AR)、流媒体和知识图谱等技术,打破了单线性叙事方式,将知识呈现方式分为自由模式、故事模式和档案关联图谱三种,如表2所示。这三种模式各具特色,充分利用各类数字人文技术深入挖掘档案资源,有效整合了档案信息资源和相关素材,使公众能充分了解、利用和开发档案资源及数字编研成果。多种叙事模式为用户提供了自由、便捷的探索方式,从听觉与视觉、2D与3D的转换中增强了用户的数字叙事体验。
表2 三种叙事模式功能及特点
2.3 充分利用可视化技术,提供沉浸式用户体验
基于多种可视化技术的应用,“跟着档案观上海”数字人文平台为用户带来了沉浸式的体验。通过挖掘档案背后的信息,对视频、照片、文书等多样化档案资源进行整合与开发,以数字媒介作为载体[17],成功搭建了黄浦江、苏州河“一江一河”的虚拟空间。尤其是“档案关联图谱”模式为公众提供了丰富的可视化知识服务产品,即通过档案关键词自动生成每座建筑的可视化知识图谱,这些图谱如同血管经络一般,将建筑、历史事件以及身处其中的人物串联起来。使用者可以自由探索并感知城、事、人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埋藏在档案中的隐秘历史通过数字技术得以清晰呈现,也让上海这座城市的“有机生命体”变得更加鲜活[18]。社会公众可以通过网站平台和手机移动端两个渠道体验“跟着档案观上海”数字人文平台。只需点击鼠标或滑动指尖,他们便可借助档案跨越时空界限,足不出户便可了解上海近代以来的历史记忆,深入感知上海这座中国最早的现代化城市、红色之城、人民之城的精神内核和文化底蕴[18]。
3“跟着档案观上海”档案数字编研成果的现实价值
结合多元化数字人文技术的应用,“跟着档案观上海”数字人文平台实现了基于数字化档案资源的编研开发,创新了档案数字叙事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用户体验。其数字编研成果在构建上海城市数字记忆、搭建高文化密度知识服务平台、创造文化生产力以及提供开放性社会参与空间等方面展现出重要的现实价值。
3.1 取材档案,构建跨越时空的“城市记忆之树”
档案是共同体过去媒介化后的记忆文本,是建构共同体记忆的媒介和工具,而档案记忆文本中的信息和情感是建构共同体记忆的重要因素[19]。“跟着档案观上海”数字人文平台充分利用丰富的数字档案资源,通过数字编研策略生动呈现了上海从近代开埠至新时代180年来的城市发展图景。例如,随着电视剧《繁花》的热播,和平饭店成为众多短视频博主的打卡地。通过“跟着档案观上海”这一数字人文平台,用户只需动动手指,即可在档案中查阅和平饭店的“前世今生”,体验一番别样的打卡之旅,收获一份独特的上海城市记忆。在著名的“威尼斯时光机”项目中,凭借档案这一时光机器“穿梭”于历史与现实之间,再现了威尼斯的千年风貌。通过档案的虚拟全景展示,人们能够在过去的记忆中体悟古老文化、探寻城市记忆[20]。与此项目异曲同工的是,“跟着档案观上海”数字人文平台也借助数字人文技术,深度开发和呈现档案资源,构建起“跨越时空的城市之树”。
3.2 技术泼墨,绘制自由探索、发现奥秘的知识图景
数字人文项目的重要特征是将数字技术融入人文研究,将档案文本转化为可模拟、可关联、可重组的档案数据[21]。“跟着档案观上海”数字人文平台运用数字技术,对城市档案资源进行赋能和激活,实现了历史场景的可视化,从而构建了一个高文化信息密度的知识服务平台。对于数字人文而言,“数字”二字极为关键,数字技术的运用使得档案“活”了起来,也让档案能够更好地被利用和服务于数字人文研究。“跟着档案观上海”数字人文平台借助多项数字技术,如数据库技术、知识图谱、可视化技术、流媒体技术、人机交互等,搭建起一个档案文化传播和利用的服务平台。基于多维数据库的档案资源编研和可视化呈现,公众在平台上只需点击地图,便能获取到建筑的照片或史料,追溯其“前世今生”。公众还可将地图转化为3D模式,并结合“故事模式”功能,真正实现历史场景的重现。此外,平台还将档案知识图谱与时空地理信息系统结合,并运用流媒体技术,使得公众无需下载任何软件,便可直接通过PC端或者手机移动端查询,极大地提升了使用的便捷性。
3.3 宣传良好城市形象,创造文化生产力
“跟着档案观上海”数字人文平台的诞生,集文化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于一体,创造性地催生了档案文化生产力。具体而言,其一,在为上海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的同时,促进其文化旅游业发展,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其二,通过数字化的方式,保护和传承上海的历史档案和文化遗产,也能够得到更好的开发利用。其三,平台为用户提供了自由交流和分享的空间,开放了公众参与渠道,使用户能够深入了解上海的历史文化,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共享。其四,平台通过整合数字化档案资源,充分展示了历史档案和文化遗产的魅力,有助于提升公众的历史文化素养。其五,在学术研究层面,“跟着档案观上海”数字人文平台作为档案研究成果的汇集地,为学者和研究人员提供了丰富的档案史料,避免档案“束之高阁”,提升了档案的利用效率。
3.4 多方联动,搭建拓展性、互动性和开放性共建平台
上海市档案馆突破传统框架,与澎湃新闻、《解放日报》合作,借助新闻媒体的力量,推动更多主体参与平台的建设与完善。从用户友好性角度来看,平台设置有多种访问体验模式,公众可在平台页面自由点击,查档读史不受限制,自由度高,互动性强;同时平台还支持PC端、手机移动端等多种渠道的访问和操作,便捷性强。此外,“跟着档案观上海”数字人文平台还积极拓展线下互动课程,不断丰富其社会服务和文化教育功能。例如,在2023年“国际档案日”宣传活动期间,上海市档案馆与上海市工商外国语学校合作推出了档案思政课堂,一批青少年“体验官”走进“跟着档案观上海”数字人文平台,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数字人文平台探究体验课”[22]。
4 数字人文技术赋能档案编研工作创新的路径启示
4.1 深入挖掘档案资源内涵,创新档案编研开发方式
档案是记录历史发展和社会文化变迁的重要信息资源,具有重要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在数字人文技术赋能的新编研范式下,档案编研工作需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要借助档案资源的数字化转型,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深挖档案资源内涵。通过对历史档案、红色档案、科技档案、政务档案等多类型档案资源的整合,形成多个专题数字档案资源库,为档案数字编研工作提供坚实的资源基础。二是要创新资源开发方式,充分整合内外部资源,根据档案资源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特色的开发,创新编研手段,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例如,“跟着档案观上海”等数字人文编研平台的建设,能启发档案人员将知识图谱等数字技术与档案内容更深入、全面、细致地关联起来,从而将传统孤立的平面档案纸本转化为数字编研成果,充分激活档案资源。
4.2 顺应社会发展需求,持续推动数字人文技术应用
无论从编研工作自身发展,还是从用户需求的角度来看,档案编研工作的数字化转型都是大势所趋。一是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建立高效的档案编研系统。使用OCR、数据库、文本处理、智能检索等技术,可以构建丰富的数字档案资源库,改变传统的人工编研方式,提升编研工作效率。例如,“威尼斯时光机”项目自2012年建设以来,不断进行内容和技术的更新;在2020年后,广泛应用卷积神经网络和递归神经网络等新技术架构来处理手写文本的自动抄写和转录工作,转录效率大幅度提高[23],取得了持续性建设成果。二是可以通过数字编研系统整合共享跨馆资源,扩大编研资源对象的覆盖面,构建“大编研”平台。三是充分利用数字人文技术,深入挖掘档案资源价值,产出丰富多元的数字编研成果。推动文本挖掘、本体建模、知识图谱、深度学习等数字技术在编研工作中的应用,能够建立档案资源内容的多维度关联。深度关联人物、时间、事件、地点等核心要素,可以创新档案叙事模式,结合可视化技术实现知识产品的创新,在体现沉浸式叙事的同时增强用户的情感体验。
4.3 多元整合编研力量,拓展档案资源编研广度
数字人文强调人文研究与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在数字人文背景下,档案编研开发应该关注多学科的需求,充分调研社会公众、研究学者等群体对档案编研成果的需求和利用偏好,使档案数字编研成果真正适应时代发展,满足用户需求。同时,需要提升编研团队力量,建立包括档案学、人文学科和信息技术学科人才在内的多学科综合型编研人才队伍,以促进对档案资源的深度编研开发。除了参考典型数字编研项目的成功经验之外,档案工作者还应结合工作实际,从目标布局、组织架构、服务要素及服务类型等方面统筹规划,加强与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等文化机构的合作,进行资源整合和融合性开发,提供互联互通、可多层次参与、满足公众获取利用需求的数据资源服务。在整合社会编研力量的过程中,应改变以档案馆为单一主体的传统编研方式,广泛吸纳社会公众参与,满足用户个性化需要并进行支持性引导,建立应对档案众包中旁观者效应的激励机制,不断促进档案众包的健康发展。通过整合多方资源,提供丰富的视角和观点,不断拓宽档案编研成果的应用范围和场景,使档案编研成果更具实用性和广泛性,提高档案编研效率。
参考文献
[1]王英玮,陈智为,刘越男.档案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289.
[2]叶靖宜.数字人文技术在档案编研中的应用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0,16(3):13-15.
[3]房小可,谢永宪,王巧玲.基于数字人文的档案编研方法新探[J].档案学研究,2020(5):138-142.
[4]李妲.数字人文视域下档案编研模式构建研究[J].档案管理,2023(3):83-85.
[5]彭鑫.数字人文视域下企业档案编研工作的新思考[J].档案,2020(7):44-48.
[6]肖广锋.面向城市记忆工程的房产档案GIS地图构建及其应用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21,38(32):35-38,45.
[7]孙宝辉,张晓晓,张卫东.数字人文视域下高校校史档案编研路径研究[J].档案与建设,2022(7):54-57.
[8]李颖,沈保栋.数字人文视域下的历史档案开发路径:以“跟着档案观上海”为例[J].档案与建设,2024(3): 56-62.
[9]董思琦,李颖.数据时代档案编研工作发展策略研究[J].山西档案,2020(1):112-117.
[10]高菲.试论数字化时代的档案编研工作[J].兰台世界,2019(S1):126.
[11]李莎莎.信息化条件下档案编研工作新思考[J].北京档案,2021(4):25-27.
[12]黄夏基,梁艳.信息时代档案编研的“恒”与“变”[J].档案学通讯,2016(4):39-44.
[13]林凯.大数据时代省级国家档案馆档案编研发展趋势与策略研究[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21.
[14]鲁永兵.从“纸上成都”到“数字成都”:成都市档案馆创建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纪实[N/OL].中国档案报,2020-10-16[2024-09-18].http://www.zgdazxw.com.cn/news/2020-10/13/content_312402.html.
[15]刘炜,叶鹰.数字人文的技术体系与理论结构探讨[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7,43(5):32-41.
[16]周程祎.“跟着档案观上海”,走进城市历史“元宇宙”[N].解放日报,2023-06-14(5).
[17]丁晓雪.面向中国故事讲述的档案数字叙事框架与策略研究[D].郑州: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2023.
[18]上观新闻.五步带你玩转“跟着档案观上海”数字人文平台,攻略请查收![EB/OL].(2023-06-18)[2024-05-01]. https://sghexport.shobserver.com/html/baijiahao/2023/06/18/1054645.html.
[19]连志英.档案与共同体记忆建构(摘编)[J].中国档案,2023(11):64.
[20]赵生辉,胡莹,黄依涵.打造“时光机器”:城市逆向记忆工程理论与实践初探[J].档案学研究,2021(6):114-121.
[21]龙家庆.数字人文项目中档案数据开发工具及应用研究:以“欧洲时光机”为例[J].北京档案2021(3):10-15.
[22]上海市档案馆.“跟着档案观上海”数字人文平台正式上线 相关历史探究课程迎来首批青少年体验官[EB/OL].(2023-07-27)[2024-05-01].http://www.chinaarchives.cn/mobile/category/detail/id/42400.html.
[23]祁天娇.从历史档案到历史大数据:基于威尼斯时光机十年路径的探索[J].中国图书馆学报,2022, 48(5):116-129.
【基金项目】2022年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重点项目“厚重人文 数字赋能:数字化时代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Z2022103);山东大学2024年度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项目化驱动的‘档案+数字人文’课程实验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024Y205)。
【作者简介】王宁(1994—),女,汉族,山东德州人,山东大学历史学院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电子文件管理,档案数据治理,数字记忆与数字人文;黄嘉茵(2003—),女,汉族,广东陆丰人,山东大学历史学院档案学专业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数字记忆与数字人文;梁周怡(2004—),女,瑶族,广西桂林人,山东大学历史学院档案学专业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数字记忆与数字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