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16 08:16:42被阅览数:146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作者:刘鹏昊 于航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创新红色档案展览形式,让红色记忆代代相传,是摆在档案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在梳理红色档案与档案展览研究的基础上,从内容生产、形式呈现、情感传达、环境营造等方面,分析影响红色档案展览用户体验的关键因素,进而提出对应的优化策略,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贡献档案力量。
关键词:红色档案;档案展览;用户体验;优化策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档案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档案工作是一项利国利民、惠及千秋万代的崇高事业,经验得以总结,规律得以认识,历史得以延续,各项事业得以发展,都离不开档案。”这为新时代加强档案工作、发挥档案价值指明了方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与《“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的颁布实施,为新时代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在此背景下,作为党和国家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红色档案的开发利用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档案展览这一传播党的历史、弘扬革命传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更是备受重视。
近年来,红色档案资源建设、档案展览利用等领域取得丰硕成果。一些学者围绕红色档案内涵特征、价值体系、开发利用等内容展开探讨,为红色档案事业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1]。一些档案馆积极探索红色档案征集机制创新、主题数据库建设,红色档案资源体系逐步完善。同时,档案展览领域形态更加多样,实体展、数字展、沉浸式展览等模式相继涌现。有研究围绕档案展览的策划、技术应用、教育功能等展开研究,推动了档案展览理论与实践的发展[2]。然而,面对新技术、新需求带来的新变化、新挑战,红色档案展览在提升用户体验、增强教育吸引力等方面还有待探索。鉴于此,本文拟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当前红色档案展览工作实践,重点探讨红色档案展览用户体验的内涵、影响用户体验的关键因素,以及针对这些因素可采取的优化策略,以期为红色档案展览实践提供参考,为理论研究提供素材,推动档案学理论与方法创新。
1 红色档案展览的特点与现状
1.1 红色档案资源的独特价值
红色档案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历史时期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革命、发展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片、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原始记录。新时代,保护和开发红色档案文献需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对其进行数字化转化,形成红色档案文献数据库,从而更好地传播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通过梳理文献不难发现,红色档案还具有史料价值、情感价值和艺术价值。一方面,作为第一手史料,红色档案为中共党史、新中国史等研究提供了较为原始、较为可靠的文献凭证;另一方面,红色档案不仅仅记录历史,更富有深厚的人文情怀和感染力,其中所展现的革命先辈舍生忘死、前赴后继的崇高品质,是激发人民群众爱国热情、凝聚民族精神的不竭动力。此外,红色档案特殊的纸张、墨迹、字迹等元素,都蕴含着独特的历史质感和艺术观赏价值。
1.2 档案展览形式的多样演变
档案展览作为档案开发利用、服务大众的重要形式,其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发展。从最早的实体档案文献展示,到后来融合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元素的展示,再到如今数字化、沉浸式体验的创新展示,档案展览经历了从单一到综合、从静态到动态、从封闭到开放的发展历程。尤其是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档案工作,极大促进了档案展览形式的革新。数字化档案的展示打破了时空局限,通过网站、数据库等载体,让档案信息资源实现线上线下同步展示、异地共享。
此外,VR、AR、全息投影、体感交互等技术的引入,使档案展示从“平面化”走向“立体化”,带给观众身临其境般的沉浸式互动新体验,进一步拉近了档案与公众的距离。与此同时,随着人们获取信息方式的转变和互联网思维的普及,用户对于档案展览的需求愈发凸显。这就要求档案展览在策划、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用户的体验与感受,实现传播广度和教育深度的有机统一。
1.3 红色档案展览实践的经验与不足
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大背景下,各级档案部门积极开展红色档案展览实践,创造了一批优秀案例,积累了宝贵经验。例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百年恰是风华正茂”主题档案文献展、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专题档案文献展等,通过集中展示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光辉历程,取得了广泛的社会反响。同时,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在红色档案展览中的运用也初见成效,一批红色主题的VR展厅、体验馆相继建成,为公众提供了沉浸式互动体验。
然而也应看到,当前红色档案展览在满足新时代用户体验需求上还有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展览形式较为单一,互动参与性不强;展览内容提炼不够,革命历史的思想内涵挖掘有待深化;现代科技运用不够充分,沉浸式体验有待加强;展览评估反馈机制缺失,用户需求把握不够精准[3]。总之,用户体验视角下的红色档案展览研究和实践都还处在初步探索阶段,亟须在理念更新、模式创新、评估反馈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提升红色档案展览的传播力、影响力、教育力。
2 红色档案展览用户体验的影响因素分析
2.1 内容生产:档案素材的策划与设计
档案展览的内容生产是影响用户体验的首要因素。内容生产涉及档案素材的选取、组织和呈现等多个环节,需要从档案大数据中提炼、转化出生动感人的展览情节。然而,档案资料自身的专业性、历史性特点,对内容策划提出了较高要求。如何在忠于档案原貌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档案中蕴含的历史价值、情感价值和思想内涵,将枯燥的文字材料转化为引人入胜的展览情节,考验着策展人员的专业功底和创新能力。这就需要策展人跳出档案原文本身,通过细致的内容梳理和主题提炼,充分展现档案所反映的历史情境、价值内涵和情感脉络[4]。由此可见,红色档案展览要给观众带来身临其境、引人共情的观感体验,内容策划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主题鲜明的原则,通过合理取舍档案素材,巧妙设计展览叙事环节,为后续展项规划、场景设计奠定良好基础。
2.2 形式呈现:多元感官体验的设计
当代社会公众接受信息的方式日趋多元,单纯静态平面化的展览呈现方式已无法满足大众的观展需求,多媒体互动、虚拟仿真等新技术的应用为档案展览带来了更多创新可能。在红色档案展览中,新技术与艺术创意的结合应用可以全方位调动观众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拉近观众与革命历史的距离,让红色记忆“鲜活”起来。但同时也要看到,技术与艺术的运用绝非简单的堆砌和拼凑,而应服从展览主题,服务教育功能。过度追求感官刺激和娱乐化,可能偏离红色档案展览的核心内涵,甚至可能出现庸俗化倾向。因此,在设计红色档案展览的呈现形式时,必须保持好技术性与思想性、趣味性与严肃性的平衡,做到形式服务于内容,更好地展现红色档案的思想内涵。
2.3 情感传达:革命历史的再现
红色档案展览的根本目的是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因此展览能否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直接关系到展览教育功能的发挥。这就要求在展览策划过程中,充分考虑如何再现感人的革命历史画面,塑造鲜明的革命英雄形象,唤起观众的崇敬之情和爱国之心。一方面,革命历史的再现需要将个人命运与家国情怀、时代特征紧密结合,通过典型事件、关键节点的档案展示,引发当代人的情感共鸣。另一方面,英雄情怀的塑造需要在档案中发掘典型的英雄人物,通过展示其生平事迹、革命故事,体现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人格力量,树立起榜样形象。总体来说,通过档案展览实现情感的传达,需要在史料基础上进行艺术化的二度创作,通过悬念设置、节奏把控、细节刻画,使观众身临其境地感悟革命历程的曲折性、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从而升华情感体验、唤起爱国情怀。
2.4 环境营造:沉浸式体验的氛围塑造
档案展览环境的营造对于吸引观众参与、渲染展览氛围、强化教育功能至关重要。良好的参观环境不仅包括舒适的空间布局、清晰的观展动线,而且要充分利用灯光、色彩、音效等元素,烘托展览主题,调动观众情绪。在红色档案展览中,环境营造应着力于革命历史场景的再现和革命氛围的渲染。
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开发红色资源,就地取材,通过植入实景、复原场景,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革命年代的峥嵘岁月。例如,将革命旧址、纪念设施巧妙融入展览空间,或利用沙盘模型、实物陈列再现重大革命事件发生地,拉近历史与现实的时空距离。
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通过意境营造、情景再现增强观众的历史临场感。例如,运用全息投影、环幕影院等沉浸式媒介技术,多角度呈现历史事件,配以史诗般的音乐旋律渲染革命氛围;在细节设计上,还可采用战时物品、革命歌曲等元素,展现时代特征。这些环境营造手段,能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接受革命文化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坚定理想信念。
3 红色档案展览用户体验优化策略
3.1 知识单元导向的档案深度开发
丰富的档案资源是优质展览的必要条件,但仅仅停留在档案文献层面还远远不够,必须进一步提炼档案所蕴含的知识要素,实现从“档案”到“知识”、从“资料”到“智慧”的升华转化。这就需要秉持知识单元导向的理念,在宏观构架与微观语义两个层面,对档案资源进行深度开发与知识化重组。在宏观构架层面,要对馆藏红色档案进行系统梳理,从不同维度提炼、归纳档案所反映的历史事件、重要人物、典型事迹等关键要素,进而设计、构建反映革命历程的知识框架谱系,形成一套标准化、规范化、条目化的红色档案知识单元体系。在微观语义层面,要充分利用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等技术,深入分析档案的语义逻辑关系,揭示档案背后的历史语境和情感脉络,并通过人机交互实现革命故事的碎片化、情节化呈现。
3.2 语义关联的智能检索方式
档案资源的海量性和用户需求的多样性,对展览的内容组织和检索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5]。传统的目录索引方式难以满足跨库、跨域、跨媒体的关联检索需求,亟须引入新的技术手段。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以红色档案资源为对象,梳理、提炼其所反映的核心概念,如革命事件、重要人物、重大成就等,厘清各概念间的层级、并列、从属等关系,进而构建红色档案本体知识库。其次,利用自动标引、语义分析等技术,对档案资源进行深度解析和语义标注,将档案与相应本体概念建立映射关系,实现档案的知识组织与语义关联。在此基础上,还可开发基于本体的语义检索引擎,通过对用户查询词的语义理解和关系推理,实现跨库、跨媒体的关联检索和智能推荐。此外,在展览交互设计中,还可利用本体的语义关联特性,设计形象生动的可视化导航,用户可根据革命历程的时间轴、英雄人物的人际关系网等视觉线索,沿着语义链动态探索相关档案,获得沉浸式体验。
3.3 全方位的服务优化升级
不断优化服务、提升体验是红色档案展览工作的永恒主题。在数智时代,随着公众文化需求的快速升级和参与意识的不断增强,单向灌输式的档案展示服务已难以为继,迫切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坚持开放、平等、互动、共享的工作方针,推动服务机制向精细化、系统化、高效化升级。具体而言,首先,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科学制定红色档案展览的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注重与革命纪念设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的资源整合、齐抓共管。其次,要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围绕展览主题,组建跨部门、跨领域的专业策展团队,汇聚多方智慧,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再次,要强化分众服务意识,针对不同年龄、职业、兴趣特点的目标人群,开发个性化展览项目,满足多元观展需求。尤其要关注青少年群体,从其思维习惯、话语风格等入手,创新展览语态,增强展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参考文献
[1]陈艳红,陈晶晶.数字人文视域下档案馆红色档案资源开发的时代价值与路径选择[J].档案学研究,2022(3):68-75.
[2]薛文萍,周昊,王昊,等.数字人文视角下的红色档案资源建设:以沂蒙红嫂档案为例[J].山西档案,2020(2):85-91.
[3]卢凤华.档案数字策展:理念与方法[J].山西档案,2024(1):76-78.
[4]赵雪芹,王青青,蔡铨.“档案+”视角下红色档案的开发与利用新路径探析[J].山西档案,2021(5):128-135.
[5]朱龙姝.红色档案展览用户需求调查分析[J].山西档案,2024(3):62-66.
【作者简介】刘鹏昊(1994—),男,汉族,辽宁大连人,硕士,研究方向:科技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通讯作者:于航(1997—),女,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硕士,研究方向:科技哲学、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