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政策对少数民族档案管理的影响探究

发布时间:2025-01-08 08:27:58被阅览数:236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作者:吴亮

  摘要:基于档案学、语言政策学等理论视角,采用文献分析、案例研究等方法,系统探讨了语言政策对少数民族档案收集整理、保管保护、利用开发等环节的影响机理,以期为民族档案管理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为决策部门制定相关法规、规划提供参考,为新时代民族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

  关键词:语言政策;少数民族;档案管理

  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语言档案在我国档案事业发展中占据着独特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先后制定并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为各民族语言平等、和谐、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与此同时,档案部门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民族政策和语言文字工作部署,大力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档案的收集整理和抢救性保护,初步构建了门类较为齐全、资源相对丰富的少数民族档案馆藏体系。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写照。作为记录民族记忆、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少数民族语言档案在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方面大有可为[1]。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如何协同发力使语言政策和档案工作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独特作用,如何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出发,服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工作,这些值得学界和实务部门深入探讨。

  1  语言政策对少数民族档案收集整理的影响

  1.1   语言政策制定对少数民族档案收集工作的指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先后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国家民委“十三五”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规划》等,明确规定了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国家应当积极扶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这些政策为少数民族档案收集工作确立了平等、包容的价值导向,有力推动了少数民族文献资料的发掘、整理与保护。同时,语言政策的制定也对少数民族档案收集的内容范围、工作重点提出了明确要求。例如,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提出:“大力推进语言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科学保护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加强民族文字教材管理,提升民族语文教学质量。”这为档案部门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档案的收集工作提供了政策遵循。

  1.2   语言政策实施对少数民族档案收集方式的规范

  当前,各级档案部门普遍建立了与语言政策相适应的工作机制,以规范少数民族档案的收集方式与流程。一方面,档案工作者主动学习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知识,或聘请专业翻译人员,以提升档案收集整理的语言服务能力 ;另一方面,创新档案征集方式,通过实地考察、口述访谈、旧址勘查等形式,全方位地挖掘少数民族档案线索,拓宽档案来源渠道。同时,还应注重发挥少数民族群众在档案收集中的主体作用。云南档案馆在抢救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典籍的过程中,广泛动员当地村民参与,传承民间收藏代际相传的宝贵经验,让群众成为档案收集的积极参与者。这种做法增进了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认同感,提升了语言政策在基层的执行力度。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办法》,明确要求“各级各类档案馆应当做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档案管理工作,配备适应档案管理工作需要的少数民族工作人员”。

  1.3   语言政策调整对少数民族档案整理标准的影响

  一般而言,档案工作遵循“现行”原则,即按照文件形成时的语言文字进行著录、编目、排检。然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具有鲜明的历史发展演变特征,不同时期在音韵、词汇、文体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因此,语言政策的调整变化,会带来民族档案整理标准的相应变革。

  以我国藏文档案为例,西藏自治区根据国家法律先后于1987年和1988年颁布实施了《西藏自治区学习、使用和发展藏语文的若干规定(试行)》及《西藏自治区学习、使用和发展藏语文的若干规定(试行)的实施细则》,对藏文的书写、出版进行了规范。为此,档案部门及时调整了藏文档案的著录体例和著录项目,增设了对音标的注释,方便不同版本、时代的藏文档案资料进行比对和校勘。进入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不断推进,青海、四川、甘肃等地的藏文也先后完成了标准化改革。档案工作者密切跟进政策导向,创新整理技术,通过对字体字形、文本结构的精细化处理,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档案的时代特色和民族风貌。

  2  语言政策对少数民族档案保管保护的影响

  2.1   语言政策与少数民族档案保护法规的协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制定实施的语言政策和档案法规在价值取向上高度一致,均强调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平等地位和特殊保护。例如,自2024年3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条例》中对少数民族地区档案的界定赋予一定的自主性和灵活性。这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法律政策的基本精神相契合,为少数民族档案入藏、保管提供了法治依据。

  同时,语言政策和档案法规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错位和冲突。语言政策侧重于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与传承,强调加大政策扶持和资源投入力度。而档案法规更加突出档案价值的甄别和档案利用的有序开放。如何权衡保护和利用的关系,统筹兼顾民族档案事业发展的“质”与“量”,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现实课题。近年来,各级档案部门积极回应国家语言政策,大力加强少数民族语言类档案的抢救和保护工作。云南、广西等地还专门制定了本地区少数民族特色档案保护的政策规划和实施细则,在坚持依法治档的同时,充分彰显了民族特点和地域特色[2]。这为协调语言政策与档案法规的关系提供了有益经验。

  2.2   语言政策执行对少数民族档案保管环境的要求

  少数民族档案大多源自民间收藏或田野采集,载体形式多样,时间跨度大,对温湿度、光照等环境条件具有特殊要求。一些汉文化圈以外的少数民族档案,还可能采用特殊的书写材料,如达斡尔族的桦树皮档案,其保存环境要求更高。因此,档案部门必须严格遵循语言政策精神,结合各民族档案的语言文字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展环境监测和设施改造工作,最大限度地减缓档案老化速度,延长档案寿命。

  以西藏自治区为例,高原反应和昼夜温差是影响藏文档案保存的重要因素。为此,自治区档案馆在库房改造过程中,引进了高原地区环境模拟系统,实现了恒温、恒湿、恒氧保存藏文古籍档案。同时,对历史悠久、流传稀少的贝叶经、土陶文书等珍贵档案实行专库封存,并配备了先进的除尘净化和安全防护设备。通过优化硬件设施,满足了藏文档案保管的特殊需求,为藏语资料的永久保存提供了坚实保障。目前,各省区市还普遍制定了本地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档案保管的技术标准和环境指标体系,进一步规范了语言政策在档案保护中的执行路径,提升了保管工作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2.3   语言政策变迁对少数民族档案长期保护的挑战

  一方面,少数民族语言的自身发展和演变特征,决定了其档案记录所反映的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不同时期形成的档案在语言风格、文体格式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给档案的辨识、著录、保管工作带来不小难度。某些时期由于语言文字的简化、同化严重,导致历史信息大量流失,因此档案工作者需要加大工作力度,通过版本比对、专家考证等方式尽可能还原档案原貌、弥补信息断层。

  另一方面,部分少数民族语言长期处于濒危状态,其形成的档案资料面临着难以传承、无法解读的严峻挑战。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名誉会长孙宏开教授表示,有20%的语言已经濒危,40%的语言已经显露濒危迹象或正在走向濒危。这些语言形成的档案文献一旦失传,其所承载的历史记忆、文化遗产将难以为继。为应对挑战,新时期国家语言政策提出要大力推进少数民族语言的抢救性保护。各级档案部门积极行动,采取口述、录音、影像等方式全方位记录捕捉珍贵的语言实例,建立了一批高质量的口述史档案和影像志档案。同时,还聘请了语言学家、民族学家等专业人士,加强对珍稀档案的鉴定、整理和研究工作,最大程度地挖掘档案价值、传承文化遗产。

  3  语言政策对少数民族档案利用开发的影响

  3.1   语言政策对少数民族档案开放获取的规范

  长期以来,受语言障碍、认知差异等因素制约,少数民族档案的开放程度普遍不高,公众获取难度较大。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不断健全语言政策法规体系,强调推动少数民族语言的社会化应用,为加强少数民族档案的开放获取提供了难得契机。各级档案部门牢牢把握政策机遇,创新工作理念,拓宽服务渠道,大力推进少数民族档案的开放共享和社会利用。

  一方面,档案部门严格落实国家语言文字工作部署,主动加强与新闻出版、文化宣传等部门的沟通协调,明确少数民族语言出版物的档案征集范围、制定审核标准和移交机制,不断充实馆藏资源,夯实开放利用基础。另一方面,档案部门积极拓展面向少数民族群众的档案服务功能,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推介档案知识,提高档案开放的社会认知度和获取的便捷性。内蒙古档案馆聘请蒙古语专业人员,为蒙古族群众提供查档辅导和档案翻译等特色服务,这些举措受到了广泛好评。新疆档案信息网专门开设了维吾尔语、哈萨克语等少数民族语言版本,方便当地群众利用网络查阅档案资讯。这些举措有效破除了语言隔阂,拉近了档案与民族群众的距离。

  需要注意的是,少数民族档案的开放获取必须坚持依法依规,把好政治关、密级关、著作权关,切实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公民合法权益。对于一些涉及民族宗教、领土主权等敏感信息的特殊档案,要严格遵守相关保密规定,不得擅自对外开放。同时,还要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禁忌,注重开放利用与保密保护的有机统一。

  3.2   语言政策引导下少数民族档案数字化利用模式

  对于语言文字具有鲜明特色的少数民族档案而言,数字化利用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破解少数民族语言档案字符编码、内容识别等技术难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为提升档案管理和利用水平注入新的动力。另一方面,数字环境下少数民族档案原件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矛盾更加突出,对传统档案工作模式和方法手段提出了新的挑战[3]。

  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国家“十三五”时期颁布的语言政策规划明确提出,配合推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在政策引领下,各级档案部门纷纷制定少数民族档案数字化发展规划,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一些馆室还探索构建了覆盖采集、整理、编目、检索、展示等环节的数字化工作流程,初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语言档案数字资源库[4]。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为例,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档案馆开发了壮文档案文字识别、全文检索等系统,建成了功能完备、特色突出的壮文档案数据库,极大提高了档案开发利用效率。

  3.3   语言政策视角下少数民族档案的社会价值开发

  少数民族档案蕴含着独特的历史价值、民族价值、文化价值[5],在新的语言政策背景下,如何充分挖掘和发挥少数民族档案的社会效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摆在广大档案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当前,各级档案部门正在语言政策的指引下,以开放、融合、创新的理念,多渠道、多形式推进少数民族档案的社会价值开发。

  一是广泛开展档案文化精品的研究开发。通过举办专题展览、编纂档案史料、拍摄档案纪录片等方式,生动展现与少数民族迁徙发展、民俗风情、英雄人物等相关的珍贵档案,弘扬民族精神,坚定文化自信。丽江市博物院联合相关部门常设展览“世界记忆遗产•东巴古籍文献”,填补了国内东巴文化档案展陈的空白,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二是大力开展非遗档案资源的抢救性记录。通过田野采集、口述访谈等方式,全方位记录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民间文学、戏曲舞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积累鲜活素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建立了多个少数民族非遗档案库,为传统手工技艺、民俗活动提供了可资查考的历史见证。三是积极开展少数民族语言的教学推广。将少数民族语言档案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开设民族语言选修课,编写少数民族语言档案教材,引导青少年学习民族语言,增强民族文化认同。

  参考文献

  [1]张泽建.语言学理论在档案领域的应用研究[J].山西档案,2024(8):168-171.

  [2]周耀林,刘晗,陈晋雯,等.民族记忆视域下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现状与推进策略:基于云贵地区的调查[J].档案学研究,2020(5):101-109.

  [3]李晓玲.数字时代下少数民族档案文化记忆的数字化传承与智慧化传播研究[J].山西档案,2024(6):111-113.

  [4]周耀林,吴化.数字人文视野下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J].档案学研究,2022(5):123-129.

  [5]余厚洪.基点、方法、目标:少数民族档案的文化阐释[J].档案学研究,2021(4):41-47.

  【基金项目】2024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数字化转型赋能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24SJGLX0093);202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中国方案及其世界意义研究”(项目编号:23YJA710025)。

  【作者简介】吴亮(1981—),女,汉族,河南郑州人,河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语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