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居建筑构件档案特藏库建设的探索实践

发布时间:2024-12-31 17:16:34被阅览数:218 次信息来源:​中国档案报 作者:孟广文 毛 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就加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系统解答了“为什么保护传承”“保护传承什么”“怎样保护传承”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城建档案作为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见证,能够明晰地呈现城市历史文化的演进脉络,通过展示和利用各类城建档案,市民能够更好地感悟城市历史文化,推动其传承与发展。

  建设背景

  实物档案是档案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品种多、载体丰富、生动直观等特点,对于记录和传承历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历史建筑档案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维护城市真实历史面貌、传承历史记忆的重要价值。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更新和旧城改造后的老街区、老建筑日渐减少,历史建筑形态正逐渐消亡。

  近些年,广州、杭州、佛山等城市的城建档案机构认识到,及时征集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城市建设实物档案尤为重要。然而,城建实物档案作为实物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收集、整理、保管等环节有别于传统门类档案管理,尚未形成一套成熟的管理体系,没有相应的规范标准,加上建筑实物档案个体体积差异大、材质不同等,对保管条件、利用方式等提出了较高要求。如何建好实物档案库是亟待探索的重要问题。

  建设方案

  “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档案特藏库的建设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工作,需要综合考虑管理、保护、展示、技术应用等多个方面。广州市城建档案机构以广州传统民居建筑构件为主题的档案特藏库的建设实践,是实物档案特藏库建设的积极尝试。其在价值识别、分类规范管理,藏展规划、创新保管条件、拓展运用科技手段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

1.jpg

传统民居建筑构件档案特藏库

  2024年7月,“千门万户”广州传统民居建筑构件档案特藏库建成。该特藏库永久性保存600余件广州传统民居特色建筑构件实物档案,涵盖门、屏风、窗扇、挂落等小木作构件,以及砖雕、石雕、瓦、陶等各类建筑构件,均是广州市城建档案机构近些年通过征集和抢救性保护的本地传统民居建筑构件。特藏库采用藏展结合的形式,定期轮换展示展品,提供了一个了解城市历史、研究建筑文化的重要窗口。城建档案机构在传统民居建筑构件档案特藏库建设中,对城建实物档案的收集范围、鉴定程序、整理要求、保管等进行了探索实践,积累的经验有一定的借鉴和推广价值。

  一是挖掘档案内涵,凸显地域传统文化特征。面对城建实物档案如何收集的问题,其积极做好以下工作。首先,确定城建实物档案的收集原则。即,既能反映一定历史时期内具有岭南特色建造工艺,具有一定体量并具备有机联系,又能反映当时民众对居住环境的追求以及对美好生活向往。其次,组织专家评估论证,对档案进行鉴定,明确其在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重要意义。经专家认定,其收集保管的传统民居建筑构件的形成时间为清代和民国时期,且具有鲜明的岭南文化特征,具备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最后,开展实物档案修复。聘请专业古建筑修复团队,遵循原真性和完整性原则,修复工作以“修旧如旧,展现原貌”为原则,尽可能采用原材料、原样式、原工艺、原结构,最大程度保持建筑构件的原始状态和历史信息。建筑构件的成功修复夯实了实物档案特藏库的建设基础。

  二是注重档案管理,创新实物档案的组织和分类。传统民居建筑构件是城建实物档案中一个更加细分的档案类别,具有更加明显的特殊性,分类管理方面也无经验可供借鉴。于是,决定结合建筑构件特征进行分类管理。首先,制定分类标准和档号编制规则,按照“分类号—件号—同款数量号”的规则统一编制实物档案档号,同步编制对应图样的目录册。其次,按照上述分类方案及编号规则,对存储区和展览区的实物档案均进行编号,为展览区的实物档案定制专属展签,标注名称、编号及专业性介绍,精准定位每个展品。

  三是创新实物档案装具,改善保管条件。实物档案与其他类型档案相比,载体上有着显著差异,尤其是建筑构件实物档案的形制、大小、体积和重量各不相同,对原有的保管和陈列方式提出较大挑战。面对存在的现实保管条件和展示条件的困难,采取“量体裁衣”的策略。首先,全面测量,准确收集实物档案尺寸大小、体积重量等数据,再针对掌握的数据,对档案密集架实施技术改造,在柜底增加轨道,提高承重能力,确保开合顺滑。在柜内设置挂具和夹具,解决大小、形制不一导致的难以存放的问题。其次,制作立式展架、推拉式展架,形成阵列,营造出“千门廊”的效果。参考中医百子柜设计理念,营造“百宝阁”的展示氛围。

2.jpg

“千门廊”展示区

  四是藏展结合,优化特藏库的空间规划。实物档案比纸质档案更有艺术观赏性。如何在有限的库房空间里既确保存储安全,又实现较好的展示效果,是实物档案特藏库建设的关键。城建档案机构运用“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思维,结合实物档案特点和库房实际,以藏展结合为建设方向。首先,将约660平方米特藏库空间划分为若干区域,由南至北梯次布局。从封闭的功能性存储区过渡到开放的展示区的布局方式,实现了存储与展示的有机融合。其次,各区域立体化设计,“顶天立地”,最大化利用库房空间,实现建筑构件实物档案上架保管,展示的实物档案则合理利用门窗建筑构件与建筑空间原有的紧密关系,运用悬挂、竖立、叠合等立体混搭手段,充分利用有限空间。

  五是创新展示技术,增强档案文化传播力。目前,主题为“千门万户”的广州传统民居建筑构件档案专题展正在向公众开放。精心策划的展览区域布局和设计,独具地域特色的藏品,建筑构件与空间完美融合,营造出独特而引人入胜的视觉效果和文化氛围,取得了较好的反响。为充分发挥档案工作存史资政育人作用,又积极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打造VR线上展厅,通过VR行走漫游、3D漫游、图文链接和语音讲解等复刻展厅场景。制作《千门万户·百姓烟火》视频,让实物档案的捐赠者、古建筑专家、特藏库设计者、建筑研究学者等现身讲述实物档案征集政策、设计理念、匠造技术、乡土情怀和文脉赓续。

  未来展望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持续进步,城建实物档案特藏库将会有更多可能性,也会面临更大的变革和挑战。

  一是从特藏档案本身看,城建实物档案特藏库的征集范围、入藏范围和选择原则的内涵和外延将不断扩大。随着时代发展,将涉及社会生活、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的方方面面。并突破传统载体,与技术进步紧密相连,衍生出更多的载体形式。

  二是从特藏档案管理看,随着城建实物档案类型的多样化,此类档案的著录规则、管理规则也将面临许多新的调整。

  三是从技术层面看,未来的城建档案特藏库将会更加依赖数字手段,通过BIM技术、数字摄影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实现档案原件合理保护、有效管理和高效利用,为更广域的档案资源共享提供更多可能。

  四是从服务功能层面看,城建档案特藏库不再仅是档案的保存场所,而将发挥更多社会价值。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拓宽公共服务渠道,使其成为文化传播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让城市记忆得以保存,让文化得以传承。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4年12月30日 总第4232期  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