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共治共享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甘肃省嘉峪关市档案工作服务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综述

发布时间:2024-12-23 17:38:27被阅览数:215 次信息来源:中国档案报 作者:张丽华

  档案工作在服务乡村治理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它既真实记录和保存了乡村发展历史,又为乡村振兴、维护农民权益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坚实保障。

  嘉峪关,号称“天下第一雄关”,是古代“丝绸之路”交通要塞、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嘉峪关市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其所辖的雄关、钢城2个街道和新城、文殊、峪泉3个镇,城镇化率达94.67%。今年以来,该市以开展档案工作服务农村基层社会治理试点为抓手,以乡镇档案室规范化建设为切入点,突出资源建设,注重开发利用,形成“以三抓促三化”工作机制,有效推动农村档案工作提档升级,为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优质高效的档案服务保障。

  抓细制度建设,推进试点工作全域化

  2023年底,该市新城镇及下辖8个行政村被确定为甘肃省第二批档案工作服务农村基层社会治理试点单位。市委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档案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将试点工作列入2024年全市重点任务,从制度建设入手,加强组织领导,定期听取汇报,深入镇村调研,专门拨付经费保障试点工作,确保了各项工作领导有力、组织有序、推进高效。

  市委办公室(档案局)精心绘制试点蓝图,聚焦打造新时代社会治理典范城市,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针对本地3个镇各有1个综合档案室、17个行政村全部实行“村档镇管”的实际情况,将试点范围从新城镇及下辖8个行政村扩大到全域,计划用两年时间完成1个省级、2个市级试点任务,整体提升村级档案工作水平。同时,专门印发全域推进档案工作服务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工作通知和任务清单,对试点工作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推进步骤等作出全面部署,明确各阶段任务和相关部门责任,为试点工作开展提供有力依据。

  全面建立“市—郊区—镇—村”四级联动工作机制,明确市档案局、市郊区党工委及各涉农单位工作职能,压实市郊区党工委、乡镇、村党组织档案工作主体责任,形成涉农单位密切配合、主体责任部门一级管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联动推进强力态势。同时,建立完善督导制度,督促镇村和涉农单位抓好试点任务落实。市郊区党工委成立试点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督查指导试点镇村按时间节点落实工作任务。各镇党委成立档案工作领导小组,明确镇党委书记、镇长、镇档案管理员和各村书记、村级档案管理员工作职责,进一步规范档案移交手续,保质保量完成归档工作。

  市委办公室(档案局)着眼常态长效,创新档案治理方式,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档案工作的通知》,从“构建农村档案工作体系、丰富农业农村档案资源、坚决守牢档案安全底线、拓展档案服务利用渠道”4个方面,明确全市农村档案工作重点任务和措施要求,制定乡镇管理和村务管理档案基本目录清单、乡镇及村级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表,高标准推动农村档案工作提档升级。同时,进一步明确“村档镇管”制度,镇综合档案室集中统一管理镇机关、所辖行政村、所属事业单位的档案,每年3月底前完成村级档案的归集整理、数字化和移交代管手续,明确村级档案委托代管过程中权属不变,村民可无偿利用,代管满10年后移交市档案馆。该举措既避免了无限制增加乡镇基层负担,也为村级档案提供了永久归宿。此外,各镇村不断健全档案“收、管、存、用”全流程制度,严格把控收集、整理、管理、利用等各环节,全市农村档案依法治理的依据更完备、流程更清晰、操作更规范。

  抓牢工作根基,推进镇村档案规范化

  全市各镇档案室“上连着市、下接着村”,是做好农村档案工作的基础。为此,市委办公室(档案局)将各镇档案室规范化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持之以恒强基础、精管理、筑防线、提能力,进一步强化档案安全,确保万无一失。

  按照档案室标准化建设要求,对新城镇、峪泉镇综合档案室进行改造升级,安装密集架,配备计算机、打印机、防磁柜、灭火器、温湿度计、灭火器等设施,实现库房、查阅、办公“三分离”,能够满足15年以上的存放要求。各行政村同步配备档案柜,用于保管各类专项活动资料和实体档案,农村档案保管条件大幅改善。

  严格落实档案库房“八防”要求,落实防范安全责任制,完善库房日常管理、档案流动过程中安全管理等制度,严格执行出入库登记核查制度,对重点部位、重要设备进行安全排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落实定期清库盘查制度,确保各类档案排放有序、账物相符,严格执行查询、借阅等制度,做好日常维护、保管工作。完善档案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加强数字加工、信息存储、数据备份等安全管理措施,确保档案实体和信息绝对安全。

  市委办公室(档案局)认真履行行政监管职能,紧盯服务外包安全管理,加大镇村档案工作走访调研频次,督促遵守《甘肃省档案服务外包管理办法》,严格履行主体责任,强化档案整理和数字化加工过程中的安全管控。认真开展“双随机”执法检查,对档案服务企业发放执法检查通知书和限时整改通知书,要求严格执行档案整理标准等制度规范,确保档案安全万无一失。

  牢固树立做好试点工作“关键在人”的意识,通过举办业务培训班、开展观摩实训、组织档案工作服务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专题培训等方式,加强村级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知识和业务规范的学习,全市各镇村档案员人均参加业务培训3次以上,从源头上规范全市农村档案工作。突出精要管用,编写《嘉峪关市农村档案工作实用手册》,把镇村档案管理相关的法规标准和基本知识纳入其中,为农村档案工作建立起一套完整规范的管理体系。

  抓好关键环节,实现档案管控标准化

  为有效保护档案资源,市委办公室(档案局)坚持真实、准确、完整、规范的要求,对档案从收集整理到开发利用的各环节、各流程加强指导,有效提升农村档案管理工作的标准化水平。

  以服务农村现代化治理和维护镇村两级档案资源安全完整为目标,全面梳理各类资料,认真整理专业档案,建立文书、会计、科技、音像、实物等门类档案,形成精准帮扶、林权、土地确权、临时救助、特困供养等10余类涉农档案8512卷1020件。通过试点验收的2个镇及11个行政村,整理完成各类档案6650卷1.9万件,农村基层党建、社会事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乡村治理、特色文化等档案资料得到全面收集、规范整理,农业农村档案资源更加丰富。

  市委办公室(档案局)负责人多次带队深入镇村,检查试点工作进度,现场协调处理难点问题。档案业务骨干面向各镇村开展点对点服务、面对面讲解、手把手指导,解决档案收集、分类、组卷、编目、上架及档案室建设管理等问题,采用统一标准,逐卷整改、逐项规范各类档案收集整理,厘清档案目录、完善管理台账、加大数字化力度,镇村文书档案全部完成数字化,为推进村级档案资源共建共享、在线利用筑牢基础。

  坚持因地制宜,建立新城镇全面小康建设、峪泉镇易地搬迁、新城村基层社会治理、野麻湾村西瓜产业发展等特色专项档案,为基层社会之治提供档案支撑。以乡镇档案室为主体、各镇村便民服务中心为依托,全部设立查档窗口,满足群众就近查档需求。充分挖掘档案资源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留存乡村记忆、赓续文化脉络,建立含9个村史展览、1个乡贤馆、130余块展板的立体式、多样化宣传格局,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特”宣传阵地,推动农村档案工作深入人心,为乡村全面振兴和农村社会治理提供有力支撑。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4年12月23日 总第4229期  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