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22 09:16:59被阅览数:295 次信息来源:《中国档案》
文/华林 冯安仪 杨慧文
2023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云南大学建校100周年。贺信指出,100年来,云南大学扎根祖国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总书记的贺信体现了党中央对边疆地区高校的关怀,同时也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服务边疆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两个大局”,提出“治国必治边”的战略思想以及“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等边疆治理的重要原则,在推进边疆治理现代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时代边疆治理背景下,如何贯彻落实总书记治边思想,推进档案事业更好服务边疆治理现代化建设,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明确档案事业服务边疆治理
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边疆治理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先后深入内蒙古、新疆、西藏、云南、广西、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自治区进行调研考察,主持召开了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在继承党和国家历代领导人边疆治理方略的基础上,形成了体系健全、内容丰富的边疆治理思想。习近平治边思想是国家治理体系思想在边疆治理工作的延伸与应用,其核心是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安全和生态等领域开展边疆治理,化解社会矛盾,维护边疆安全,推进边疆发展。在政治层面,提出“治国必治边”为代表的边疆治理政治思想;在经济层面,强调“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在安全层面,要求“对各种民族分裂活动、宗教极端活动,要严密防范、坚决打击”;在精神层面尤其强调,要打造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社会层面,提出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是新疆工作的总目标”;在生态层面则提出了“建设美丽边疆”的要求。
学习总书记治边思想,对发展边疆档案事业、服务边疆治理的意义在于:第一,明确服务方向,构建服务边疆治理目标体系。总书记治边思想,首先为档案事业发展指明了服务党和国家边疆治理中心工作与大局的政治方向。为更好地服务边疆治理,就要依据边疆地区丰富的档案文献资源,从边疆经济、政治、安全、文化、社会、生态与海疆治理等方面,建立服务目标体系,从目标驱动的视角,构建档案事业服务机制,推动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加快档案工作数字转型,全面提升档案工作服务边疆治理的能力。第二,树立服务理念,推进档案事业服务边疆治理。要认识到档案作为边疆地区社会历史发展,以及党和国家开展各项工作的真实记录在边疆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树立服务理念,从方针政策、制度建设、领导组织、工作规划、资金支持和人才培养,以及新技术应用、信息化建设与档案工作转型升级等方面,创新档案工作,服务边疆治理。第三,创新服务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构建服务目标体系,依据边疆地区各项治理工作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实际需求,从信息整合、内容挖掘、产品开发与服务创新等方面,优化档案工作,以精准档案服务推进边疆民族地区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推进档案事业服务边疆治理转型
从我国边疆地区档案事业构建看,宏观上涵括了方针政策、法规标准、领导组织、机构设置、行政监管、人才培养、经费保障等各个方面,微观上则包括档案收集、整理、鉴定、保管与统计等基础管理环节及其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在新时代党和国家边疆治理背景下,档案事业社会环境、服务目标、工作内容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就要求档案工作在服务边疆治理的政治高度下,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边疆治理的效能。
1.制定方针政策,推动档案事业机制转型
贯彻总书记治边思想,首要工作就是要从服务目标、领导组织、资源建设、服务方法等方面制定相关政策,推进档案服务机制转型。第一,解决发展规划问题。制定发展规划就是要针对边疆治理对档案利用的长期需求,从服务原则、工作任务、领导组织、资源建设、服务方法以及人财物保障等方面开展顶层设计,从宏观上规制档案服务工作的开展。第二,解决服务制度问题。一是在国家和边疆地区相关档案法规建设中列入服务边疆治理的内容,以立法的形式保障档案服务工作的开展。二是围绕档案实体管理与数字化建设等基础工作,开展制度建设,规范档案管理工作。三是从查阅、咨询、编研和在线服务,以及网站、移动平台档案推送等方面构建档案服务制度,优化档案服务工作。第三,解决领导组织问题。各级档案机构主动与上级领导部门沟通联系,争取地方党委政府通过制发文件、人员配备、经费安排等方式对档案服务工作给予支持,保障档案服务边疆治理工作的长期开展。
2.落实发展规划,加快档案工作数字化转型
在新时代党和国家边疆治理背景下,加快档案工作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升级,有利于提升档案工作服务边疆治理的创新能力。第一,规划档案工作的数字转型。边疆各省、自治区应按照《“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要求,从转型目标、转型基础、转型框架和转型路径等方面规划档案工作数字化转型工作。第二,组织协同推进数字化转型。要加强局馆协同、馆室协同、馆际协同,坚持档案信息化建设“一盘棋”,切实解决档案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资源与服务整合问题。第三,要加强科技与平台的支撑。加强档案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加快平台整合和迭代升级,着力解决系统、数据碎片化的问题。第四,同步推进资源业务转型。重点强化档案业务协同,加快档案工作核心业务的数字化运行,全面推进档案行政监管、档案管理、公共服务等档案工作基本职能的数字化转型。
3.创新教育工作,推进档案人才培养模式转型
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指出,希望云南大学全面提升办学水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更大贡献。云南大学档案学专业立足于边疆档案工作民族性、地域性对档案人才的特殊需求,建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才培育模式。利用西部地区民族档案资源丰富的优势,率先对民族档案进行研究,针对边疆民族地区档案工作的实践需求,为本科生开设《少数民族档案管理》《少数民族档案保护》等课程,在研究生中设立民族档案研究方向,讲授《少数民族历史档案学》《民族档案研究专题》等课程,采用实地调研、基地实习、专家讲学、教研融合等方式,开展多层次的教学活动与人才培养。依托申报立项的教育部“西部档案学专业虚拟教研室”建设项目,联合呼和浩特民族学院、西北大学、西藏民族大学、四川大学、广西民族大学、贵州师范学院6所高校档案学专业,以创新教研形态、加强教学研究、共建优质资源等为主题,协同培养高层次档案学人才。创建“六维一体、五个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完善培养方案、革新教育方法、培育职业理念、建立实践体系、重视教研结合与建设精品课程等方式,形成思政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培养扎根边疆地区的工匠型、复合型与创新型档案人才。
创新档案事业服务边疆治理大局
1.提供多元化服务,助力边疆治理现代化建设
充分发挥档案工作对边疆治理的基础性资源支撑作用,首先就要创新服务工作,以各种有效方式为边疆治理现代化提供档案服务支持。第一,加快档案开放,拓宽档案服务范围。构建由档案馆、档案形成单位和专业人员协同开展的审核机制,推进档案开放利用。通过档案馆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定期公布档案开放目录,以及开放档案全文在线查阅等方式,加大档案开放力度,服务边疆治理。第二,创新服务方式,拓展档案服务时空。加快“掌上档案馆”建设,依托档案信息网、微信公众号、微博,政府信息共享网站等,为社会公众提供在线查档、线上展览、编研成果、在线教育等档案服务。第三,开展资政服务,精准服务边疆治理。围绕新时代边疆治理中心工作,对应相关职能部门,采用提供档案咨询、专项服务,编制资政参考、数据汇编以及开发专题数据库等方式,精准提供档案资源,从服务决策、工作查考、开展业务等方面,服务边疆治理工作。
2.发掘各民族团结史料,服务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在边疆工作座谈会中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价值。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我国历史上形成了丰富的各民族交往交流档案史料,如云南省档案馆珍藏有1935年中英交涉滇缅界务时卡瓦山13部族头人按指印画押作证的《阿瓦部族印谱》,宁洱县保存有记录26个少数民族代表“团结一心跟共产党走”誓词的“民族团结誓词碑”等珍贵档案,这些档案史料记录了我国边疆治理的历史以及各民族群众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交往交流,共同开发建设边疆的事迹。边疆各省、自治区档案部门长期重视民族团结史料的开发,在档案编研、举办展览、拍摄专题片与媒体宣传教育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如云南省档案馆主持的《云南特有少数民族图文档案》等编研成果,普洱市档案局常设的“民族团结进步档案展”等,在宣传各民族群众睦邻友好,共同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开发档案证据链产品,维护国家领土完整与安全
从地缘政治看,我国维护领土主权的形势严峻,我国与印度、不丹尚未划定边界;维护南海诸岛、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黄海海域与东海大陆架等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斗争日益复杂,这是关乎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与和平稳定的重大时代命题。我国在边疆治理活动中形成了极其丰富的档案文献,整理发掘这些档案史料,一是可从历史文件、领土版图、遗址实物等方面,开发我国对西藏、新疆、台湾、钓鱼岛、南沙群岛等边疆治理经营的历史档案,为维护国家领土提供历史证据支持。二是围绕着国家领土权益问题,通过历史文件、图形图册、专题片等治边历史档案多元化编研的方式,形成形式多样的档案编研产品,广泛宣传形成共识和舆论优势,为维护国家领土领海主权提供档案文化助力。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
责任编辑:周拯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