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世代生活碎片数字存档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24-12-13 08:32:15被阅览数:198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作者:李伟超 刘思琦 刘欢 牛慧杰

  摘要: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发展,Z世代拥有许多可选择的日常记录设备,因此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大量生活碎片,有序整理和保存这些有意义的生活碎片,方便Z世代日后查找翻阅和回忆纪念,建立属于个人的数字记忆档案。采用扎根理论挖掘出的Z世代生活碎片数字存档的主范畴来构建理论模型,并以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的方式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通过分析发现,社会背景、主观规范、存档价值、数据价值和自我效能会对Z世代生活碎片数字存档行为产生间接影响,存档意识、平台优势和平台担忧会对Z世代生活碎片数字存档行为产生直接影响。

  关键词:碎片化;个人数字存档;影响因素;数字记忆;实证研究

  Z世代,也有“网生代”“互联网世代”“数媒土著”等别称,通常是指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一代人,该群体的成长伴随着我国信息网络时代的飞速发展,受数字信息技术、即时通信设备、智能手机产品等影响比较大。得益于信息时代各种设备提供的便利,以数字化的形式记录生活成为Z世代的重要习惯。生活碎片不仅体现了Z世代的生活点滴,还反映了Z世代的兴趣爱好、消费习惯、社交关系等方面,对个体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和情感价值。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以数字化方式记录的生活碎片数据存在着被遗忘、丢失或损坏的风险,导致数据无法再次被访问。因此,对于生活碎片等散碎信息的数字存档越来越受到关注,如何有效地保存和管理此类个人数据以便未来回顾使用,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数字存档不需要借助纸质媒介、不需要占据实体储存空间,是随时代发展应运而生的一种长久保存和高效共享的存档方式。由于数字存档具备的种种优势,研究者们已经对全球网络信息[1]、社交媒体信息[2]、电子文件[3]等不同类别的数据展开了数字存档研究。与以上较为系统化的信息不同,由于便携的数字存档设备使人们能够随时随地翻阅、查找、保存及下载生活碎片,将想要留存的珍贵个人记忆以各种形态长期保存下来,日常生活中的碎片化数据也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因此,本文所研究的Z世代生活碎片数字存档(Life  Fragment  Digital  Archiving)是一种将个人生活中的各种碎片化数据进行整合、存储和管理的方法,这些碎片化数据可能包括照片、视频、音频、聊天记录、电子邮件等多种形式。通过对生活碎片的数字归档,Z世代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过去、珍惜现有美好,同时也可以为未来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近年来,有不少国内外学者针对不同人群的数字存档行为展开了一系列研究,例如,科研人员做好个人数字信息保存的关键环节[4]、新兴作家个人数字档案实践的调查报告[5]、大学生保存个人数字信息的需求和意愿调查[6]、城市中老年人在数字反哺视角下的个人数字存档情况[7]等。与现有研究人群相比较,Z世代是目睹了存档平台与云端的涌现,以及记录与存档手段迅速便捷化的标志性一代。然而,正因面对选择量与存档量的急剧增长,具备较高存档能力的Z世代往往更易产生存档焦虑。尽管如此,关于如何使Z世代的数字存档能力更好地适应数字存档时代的发展这一课题,却鲜有学者深入探讨。因此本文将Z世代作为研究主体,针对该群体产生的众多生活碎片,判断哪些因素会影响其数字存档行为,从而为更好地保存个人生活信息和数字记忆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1  相关研究

  将生活碎片进行有序存档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众多专家学者曾将生活碎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人们对于生活碎片的态度以期更好地管理和利用这些宝贵的数字资源。OH[8]针对人们在组织个人信息时使用的不同策略,系统地探讨了碎片化信息在日常环境中的组织过程。CANNELLI  etal[9]提出将生活记录作为记忆和感情的有形表现方式,对其创造者具有独特的价值,但这种碎片化档案却是现在所有档案保管人员和信息专业人士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由此看出,生活碎片产生于日常点滴,想要有序组织生活碎片并进行数字存档并不是一件易事,需要集合社区、学校、图书馆和档案馆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HAN[10]的研究中试图在社区和个人档案领域维持各种补充性项目,共同努力实现档案使命。MOULAISON-SANDY  etal[11]从高校和高校图书馆角度来考虑个人数字存档内容,并提出个人数字存档是保存个人数字记录持续价值的实践方式,而图书馆和信息专业人员有责任带头向用户提供最佳的实践教育。郭学敏[12]提议深入挖掘个人数字存档的内在机制,帮助图书、档案机构制定有效的推广策略,为个人和组织留存更多有价值的社会记忆。KING[13]认为图书馆和档案馆需在今后继续发挥存档作用,同时需要做出更多的推广和宣传,帮助大众了解数字存档的重要性并提供必要的培训。生活碎片是个人感知、记忆和认知建构的重要元素,对Z世代理解和组织日常生活至关重要,如何将生活碎片有序存档仍是当前面临的挑战,需多方通力合作。

  个体通过数字化存档行为,将生活碎片转化为可检索的信息资源,帮助个体对其过往经历进行再现和深入反思。在数字化时代,个人数字存档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不同领域的学者纷纷对个人数字存档的内涵、外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旨在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一新兴现象。CUSHING[14]指出个人档案中越来越多的信息以数字形式存在,数字存档是一个长期的个人信息管理问题。KRTALIC  etal[15]表明长期保存数字数据和文件不仅是技术问题,也是意识、态度、规划和战略问题。周耀林等[16]发现人们在选择个人数字存档对象时会受到任务导向、价值驱动、情感需求及平台择用四个主范畴的共同影响。SINN  etal[17]认为技术效能和个人遗产意识是个人数字存档的主要影响因素。王雨馨等[7]通过研究得出媒介因素、环境因素、资源因素、个体因素和自身需求因素均能够对城市中老年人的个人数字存档行为产生影响。因此,个人数字存档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现象,涉及技术、心理、社会和个体等多个方面。在未来研究中,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深入研究个人数字存档的内在机制,以便更好地引导人们合理开展个人数字存档,传承社会记忆。

  Z世代的成长经历、价值观念、文化特征等都与前几代人有所不同,通过研究影响该人群生活碎片数字存档的影响因素,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新一代年轻人的数字存档习惯,为构建符合Z世代需求的存档平台提供宝贵建议,从而使Z世代的生活、文化得到更好的记录和传承。本文使用定量研究方法,深入挖掘影响Z世代生活碎片数字存档行为的核心因素,构建并验证理论模型,对如何更好地进行生活碎片数字存档提出启示性建议,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2  模型构建

  Z世代是受数字化时代影响较大的一代人,快速发展的外在环境因素可能会对Z世代主体认知层面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而生活碎片的价值性也可能会使Z世代产生存档保留的认知。与此同时,数字化时代下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存档工具和存档平台,其便捷易用的特点也可能会促使Z世代产生更加强烈的存档意识。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将“Z世代数字存档行为”的影响因素初步划分为环境维度、价值维度、主体认知维度、平台维度,并提出以下假设内容。

  2.1  环境维度

  Z世代倾向于紧随时代潮流的发展,尝试并习惯采用新的存档方式来保存自己珍贵的生活碎片。对于本文而言主要指受环境影响,相比以往人群的纸质化存档方式,Z世代会更加努力地适应数字化的新型存档方式,并通过不断的摸索学习,将数字存档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化。金帅岐等[18]建构的健康信息搜索行为的三元交互模型中也显示出环境变量会对个体的健康素养、自我效能等产生影响。此外,王文韬等[19]在短视频用户间歇性中辍行为研究中发现,用户会根据其所处的时间、空间以及外部环境随时改变中辍意向,而中辍意向会显著影响中辍行为的。

  因此,本文模型的环境维度主要包括社会背景和主观规范两个影响因素,社会背景主要指Z世代从小受到的科技、教育、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客观影响,主观规范主要指受到周围人影响而产生的存档或分享生活碎片的主观意愿。Z世代与其他人群所处的时代环境不同,身处的大环境可能会影响其日常记录和存档生活碎片的习惯,从而间接影响其产生数字存档行为。故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1:Z世代所处的特殊社会背景对其自我效能的感知具有显著影响作用。

  H2:Z世代受到的主观规范对其产生数字存档意识具有显著影响作用。

  2.2  价值维度

  Z世代的生活碎片大多都是随手记录的,但记录的范围却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可口的美食、唯美的落日、高光时刻、成就达成的纪念等。在这些不起眼的生活碎片背后,往往蕴藏着许多价值,Z世代既可以将其进行数字存档以供日后查看,也可以将其进行数字分享,树立自己的互联网人设。无论哪种目的的留存心理都会使Z世代产生一些主体认知,例如:我是否具备数字存档能力、我是否要进行数字存档行为等,以期望自己能够将所记录的生活碎片长期留档。

  张泰瑞等[20]的研究发现相对感知价值会正向影响相对行为意愿及相对推荐意愿,进而影响用户转移行为。武晓立[21]研究发现价值因素会正向影响微信用户健康信息分享意愿,进而影响其分享行为。因此,本文模型的价值维度主要包括存档价值和数据价值两个影响因素,探究价值意义是否会促进相关意愿的形成,而意愿又是否会促使相关行为的产生。故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3:Z世代生活碎片的存档价值对感知自身数字存档能力具有显著影响作用。

  H4:Z世代生活碎片的数据价值对其产生长久存档的意识具有显著影响作用。

  2.3  主体认知维度

  主体认知指认识主体对外部世界的主观反映和主观体验,会对认识主体的认知活动、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等方面都产生重要的影响。Z世代的主体认知具体体现在其对自身存档能力及存档意识的认知情况。陈慧等[22]在研究中发现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强弱会直接影响其行为选择,并且在执行该行为过程中能够更有效地控制和应对可能出现的阻碍。而周耀林等[23]在研究中进一步发现先前经验、自我效能和心流体验等主观维度会影响个人数字存档态度,进而影响个人数字存档意愿。

  因此,本文模型的主体认知维度主要包括自我效能和存档意识两个影响因素,自我效能主要指的是Z世代将生活碎片进行数字存档时相较于他人的优势点以及对数字存档生活碎片后的感受如何,存档意识主要指的是Z世代的个人习惯、性格观念、生活碎片感知丢失情况以及数字存档平台使用经验对存档意识产生的影响。通过实证分析探究Z世代感知到自己有能力进行数字存档,或产生数字存档意识时能否直接影响其产生实际的数字存档行为。故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5:Z世代产生的自我效能对生活碎片数字存档行为具有显著影响作用。

  H6:Z世代产生的存档意识对生活碎片数字存档行为具有显著影响作用。

  2.4  平台维度

  数字存档平台是一种用于管理和保存数字文件的系统或平台,通常采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Z世代使用数字存档平台可以实现对生活碎片数字文件的收集、整理、存储、检索、利用等全过程管理。因此,数字存档平台中的平台存储功能、平台存储空间、平台存储质量、平台存储安全性等特点对Z世代进行生活碎片数字存档行为至关重要。ZHOU[24]在研究网络知识社区用户持续性、于雪[25]在研究拟态视域下虚拟平台用户持续使用意愿时,均证实了平台特征对行为的直接影响。

  实际上,现有数字存档平台总是不能尽善尽美,所以Z世代经常会选择多平台备份自己的生活碎片,或为不同形态、不同类型的生活碎片选择不同的数字存档平台,尽可能保证生活碎片存档的高质量、完整性和安全性。因此,本文模型的平台维度主要包括平台优势和平台担忧两个影响因素,探究平台具备的独特优势与平台产生的潜在担忧是否会直接影响Z世代选择某种数字存档方式或某一数字存档平台。故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7:存档平台优势对Z世代进行生活碎片数字存档行为具有显著影响作用。

  H8:存档平台担忧对Z世代进行生活碎片数字存档行为具有显著影响作用。

  综上所述,构建Z世代生活碎片数字存档行为影响因素模型如图1所示。

1.jpg

图1  Z世代生活碎片数字存档行为影响因素模型

  3  实证检验

  3.1  量表设计

  通过文献调研方法,量表的题项设计均参考了已有文献的成熟量表,最终形成适用于本文的测量量表。社会背景主要参考了汪俊杰等[26]的相关阐述,针对本文研究内容做出了适当的调整;主观规范主要综合了LIN K Y等[27]以及谭春辉等[28]的研究成果;数据价值主要参照了于孟利等[29]和朱玲玲等[30]的测量量表,根据本文主题需要对文字表述做出适当的调整;存档价值改编自朱益平等[31]测量量表的逻辑表达;平台优势借鉴了LIN K Y等[27]的题项阐述,根据生活碎片数字存档平台的特点进行题项测量;平台担忧改编自冯亚飞等[32]的测量量表;存档意识和数字存档均主要参照了周耀林等[23]的阐述;自我效能结合了ALOTAIBI F等[33]和ISLAM A Y M A[34]等的题项阐述。

  本文问卷调查的量表设计内容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被调研者的基本信息,除常见基本信息题项外,针对本文调研目标还设计了生活碎片数字存档的经历、频率及平台等相关题项。第二部分是理论模型中观测变量的测量题项。量表中所有测量题项设置均采用7级李克特量表。量表初步完成后,为保证量表的易理解性和清晰性,邀请了23位有过生活碎片数字存档经验的用户进行了预调研。根据预调研过程中被调研者反馈的问题,对模糊表达、理解不清的题项进行了删除或修正,得到问卷调查的最终量表。

  3.2  数据收集

  正式调研阶段,采用问卷星平台生成并随机发放的问卷。调研周期为32天,共收集到问卷317份,剔除连续多个相同答案(5个以上)、作答时间过短(1分钟以下)或过长(10分钟以上)的无效问卷,最终共得到296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3.38%。有效样本均有过生活碎片数字存档的经历,且男女比例、学历、地区分布均衡,年龄均处于Z世代范围区间,拥有5年以上网龄的样本数达到了70.61%,由此可以认为样本具有一定代表性。

  3.3  信效度分析

  信度分析用于测量样本的回答结果是否可靠。本文采用SPSS25.0对观测变量进行因子分析,得到KMO=0.844,Bartlett球形度检验的显著性值为0.000,表明整体数据适合采用因子分析方法。总体的Cronbach’sAlpha值为0.897,各分项的Cronbach’sAlpha值介于0.794~0.863之间,CR值介于0.793~0.863之间,具体数值如表1所示。经过信度检验,本次调研数据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其结果具有可靠性。

  效度分析是用于测量题项的设计是否合理,一般分为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两类。内容效度方面,所有题项设计均参考了国内外文献中的成熟量表,因而可认为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如表1所示,大多数因子载荷值都超过了0.7,AV E值均大于0.5,表明此次量表具有较好的收敛效度。此外,如表2所示,斜对角线上AV E的平方根值均大于各因子与其他因子之间的相关系数,表明此次量表具有较好的区分效度。

表1  测量指标的因子载荷、Cronbach’s Alpha、CR及AVE

2.jpg

表2  区分效度检验

3.jpg

  3.4  实证分析

  实证分析部分选择AMOS24.0进行模型路径分析,标准化路径系数如图2所示。本文内因变量为“自我效能”“存档意识”和“数字存档行为”,R²为复回归分析中的决定系数,表示内因变量被其外因变量所能解释的变异量百分比。由图2可知,“社会背景”“存档价值”共同解释“自我效能”21.0%的变异量,“自我效能”“数据价值”和“主观规范”共同解释“存档意识”23.5%的变异量,而“自我效能”“存档意识”“平台优势”和“平台担忧”共同解释“数字存档行为”22.7%的变异量。

  本文采用极大似然法估计各路径系数值,SE为估计值的标准误差,CR为显著性检验的临界比,当显著性概率值P≤0.05时表示达到显著水平,并把P<0.001的值,标记为“***”符号。各路径系数的具体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除“自我效能”对“数字存档行为”路径的显著性概率值大于0.05,表示此路径并不显著之外,其余路径系数值均达到显著水平。

  本文认为,自我效能对数字存档行为影响不显著的原因可能是,若主体仅仅具备能力但不具备主体意识也很难产生主体行为,故当Z世代意识到生活碎片数字存档的重要性并想要试图进行数字存档时,可能才会将所具备的数字存档能力充分运用在数字存档行为上,以求生活碎片存档的完整性、长久性与安全性。

4.JPG

图2  标准化路径系数

表3  路径系数的检验结果

5.JPG

  模型适配度检验结果除NFI(0.878)略低于0.9外,其余模型拟合系数CMIN/DF为1.181,RMSEA为0.025,GFI为0.903,CFI为0.979,IFI为0.979,TLI为0.976均满足最优标准值要求,由此说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度。

  4  研究启示

  本研究从四个维度视角出发构建理论模型,再使用问卷调查得到实证分析所需的研究数据,接着对问卷及模型进行数据分析。最终得出社会背景、主观规范、存档价值、数据价值、自我效能对Z世代生活碎片数字存档行为产生间接影响,存档意识、平台优势和平台担忧对于Z世代生活碎片数字存档行为产生直接影响的研究结果。更全面地揭示了Z世代进行生活碎片数字存档行为时的内在机理,同时为更好地理解数字时代个人信息管理这一新兴领域——数字存档的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本文从信息规整、数据守护、记忆构建三个层面分析如何更好地存档Z世代的数字记忆。

  4.1  信息规整,挖掘数字记忆的价值潜力

  Z世代随手记录的生活碎片,不仅是单纯的一张照片、一段视频,更重要的是在这些载体背后蕴含的丰富信息,可能是一次成长的见证、一次成就的纪念,甚至是面对日常简单琐事所产生的全新感受。如何把这些看似杂乱无章又数量繁多的生活碎片进行有序归档,是Z世代个体和商业平台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首先,个人要树立起建立个人数字档案的意识,主动定期地将生活碎片进行有序、分类归档,有效地管理属于自己不可复制的数字记忆。其次,各数字存档平台也可以引入类似“叙事搜索技术”的想法[35],开发如标签、分类、关联等高效的信息组织方法,为用户提供更有序、精准、个性化的搜索结果,将孤立的碎片联系起来,使得碎片化数据背后的关联价值得以长久体现。

  短期内,一张张独立的照片、一段段独立的视频或许无法显现出它们的意义,但日积月累、年复一年,这些生活片段作为个人生活轨迹和历史记忆的载体,在未来某个时刻可能迸发出无穷的生命力。因此,提升信息组织的有序性和检索效率、避免遇到数字记忆价值发挥的瓶颈、充分挖掘生活碎片数字记忆的价值潜力,这些都至关重要。

  4.2  数据守护,确保数字记忆的安全无虞

  个人生活数据的积累犹如记忆的宝库,这些数据承载了Z世代生活的珍贵记录。这些数据不仅反映了个人与家人、朋友之间的互动,还见证了个人的成长、学习及工作历程。因此,保护这些数据的安全,就是维护个人历史的完整性。然而,在现实生活中,Z世代在面对海量生活碎片的数字数据管理时缺乏必要的保护意识,可能随意将个人生活碎片分别存在电脑、手机等多种终端上,或者在网络上将个人碎片信息分享给不熟悉的人、放置在不受信任的平台,这不仅增加了数据丢失的风险,还可能导致隐私泄露。

  因此,除了加强Z世代的数据保护和隐私意识教育,使其养成数据备份、上传云端的习惯,形成全社会的数据安全防护网外,还应该开发一些对用户友好的数据管理工具,以帮助用户更便捷地管理生活碎片数据、降低数据丢失的风险、提高数据存档的安全性。例如,开发更易用的密码管理工具,帮助用户更安全地存储和保护密码;开发自动备份工具,帮助用户定时自动备份数据;开发加密工具,帮助用户对数据进行加密保护。这些工具不仅可以提高用户的数据安全性,还可以帮助用户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数字生活。

  个人生活数据的积累是生活历史的珍贵记录,守护这些数据的安全是所有相关者义不容辞的责任,需要Z世代和平台开发商共同构建起一个安全、可靠的数据存储环境,确保数字记忆的安全无虞。

  4.3  记忆构建,深化数字记忆的情感体验

  数字存档,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存储方式,正逐渐改变着Z世代的生活方式,不仅仅是作为信息的载体,更是作为情感的寄托。在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的记忆和感受都被数字化地记录下来,形成了一份份独特的生活碎片,这些碎片化的信息,既有数据的温度,也有情感的厚度。深度分析和整理这些生活碎片,是对过去生活的回顾,也是对自我成长的反思。通过数字存档,可以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成长轨迹,了解自己的需求和期望,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过去,同时还能为规划未来提供有力的参考。

  然而Z世代往往忽视了数字存档的情感价值,只是将数字存档视为信息的存储工具,却忽视了它对于情感的承载和传递。记录生活碎片在当下可能不会带来太大的感受,但这些内容会像尘封的老酒一样越陈越香,使Z世代在未来某一刻的翻阅中重温过去的体验,感受到自身的成长和变化。

  此外,翻阅过去的生活碎片还能够为Z世代提供新的思路和灵感。这些曾经的体验和感悟,在新的情境中可能会焕发出新的价值,成为Z世代未来解决问题的关键。Z世代应充分认识到生活碎片的重要性,并积极采用数字存档这一新型信息保存方式。这不仅是一种简单的信息存储行为,更是对个体感知、记忆和认知建构的重要贡献。通过定期回顾和反思所记录的生活碎片,Z世代可以深入挖掘数字存档所蕴含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生活、社会和文化的深层意义。

  5  结语

  本文通过对Z世代生活碎片数字存档行为的实证研究,为了解Z世代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存档习惯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宝贵的数据资料。相关平台应积极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为Z世代提供更符合其个性化需求的产品,帮助青年人通过数字技术手段,对生活片段进行系统性整理、储存和管理。此外,要强调隐私保护机制,确保用户数据的安全性与隐私性,以培养用户对平台的信任,推动用户更广泛地参与及使用各类数字存档方式。

  参考文献

  [1]何露彤,林妍歆,王春蕾.全球网络信息存档:行动全景、基本要素和关键问题[J].山西档案,2023(6):125-134.

  [2]周文泓,贺谭涛,黄小宇,等.档案馆的社交媒体信息存档实践进展与策略展望[J].山西档案,2021(1):55-60,13.

  [3]谭飞菲.试析电子文件存档所面临的挑战:基于档案的构成要素[J].山西档案,2011(4):25-26.

  [4]冯湘君, 朱韵姿.科研人员个人数字存档行为影响因素探析[J]. 档案学通讯,2022(4):41-50.

  [5] BECKER D,NOGUES C.Saving-over,over-saving,and the future mess of writers'digital archives:a survey report on the personal digital archiving practices of emerging writers[J].The American Archivist,2012(2): 482-513.

  [6]冯湘君.大学生个人数字存档行为与意愿研究[J]. 档案学通讯,2018(5):13-17.

  [7]王雨馨,阮建海,邓小昭.数字反哺视角下城市中老年人个人数字存档行为影响因素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23(3):85-95.

  [8] OH K E.Personal information organization in everyday life: modeling the process[J].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2019(3):667-691.

  [9] CANNELLI B,MUSSO M.Social media as part of personal digital archives:exploring users'practices and service providers'policies regarding the preservation of digital memories[J].Archival Science,2022(2):259-283.

  [10] HAN R.Building companionship between community and personal archiving:strengthening personal digital archiving  support in community-based mobile digitization projects[J].Preservation, Digital Technology&Culture,2019(1):6-16.

  [11] MOULAISON-SANDY H L,CORRADO E M,LVESTER B B.Personal digital archiving:an analysis of URLs in the edu domain[J]. Library Hi Tech ,2017(1): 40-52.

  [12] 郭学敏.个人数字存档行为中介效应实证研究:基于中国网民的随机问卷调查[J].档案学通讯, 2018(5):17-25.

  [13] KING R.Personal digital archiving for journalists:a“private”solution to a public problem[J].Library Hi Tech, 2018(4):573-582.

  [14] CUSHING A L.Highlighting the archives perspective in the personal digital archiving discussion[J].Library Hi Tech,2010(2):301-312.

  [15] KRTALIC M,MARCETIC H,MICUNOVIC M.Personal digital information archiving among students of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J].Information Research,2016(2):716.

  [16]周耀林, 黄玉婧, 王赟芝.个人数字存档对象选择行为影响因素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9(3):106-112.

  [17] SINN D,KIM S,SYN S Y.Personal digital archiving:influencing factors and challenges to practices[J].Library Hi Tech,2017(2):222-239.

  [18]金帅岐,李贺,沈旺,等.用户健康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社会认知理论三元交互模型[J].情报科学, 2020(6): 53-61,75.

  [19]王文韬,宋天骁,唐思捷,等.短视频用户间歇性中辍行为反复机理及优化研究[J].现代情报,2023(12): 51-62.

  [20]张泰瑞,陈渝.基于LDA模型因素提取的健康信息用户转移行为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9(21): 66-77.

  [21]武晓立.微信用户健康信息分享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J].国际新闻界,2022(10):96-118.

  [22]陈慧,李宣泽,胡潜,等.体验式学习情境下档案学虚拟教学参与意愿研究:以档案陈列虚拟仿真实验为例[J].山西档案,2022(3):89-99.

  [23]周耀林,黄玉婧,王贇芝.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个人数字存档意愿影响因素探究[J].档案学通讯, 2020(3):12-19.

  [24] ZHOU T.Understanding online knowledge community user continuance: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perspective[J].Data 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s,2018(3):445-458.

  [25]于雪.拟态视域下虚拟平台用户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以Decentraland为例[J].山西档案,2022(6):135-144,91.

  [26]汪俊杰,叶凤云.信息生态视角下移动社交媒体错失焦虑症影响因素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23(12): 131-139.

  [27] LIN K Y,WANG Y T,HUANG T K.Exploring the antecedents of mobile payment service usage: perspectives based on cost-benefit theory,perceived value,and social influences[J].Online Information Review,2020(1):299-318.

  [28]谭春辉,晓宇,刁斐,等.基于fsQCA方法的社会化问答社区用户持续使用意愿影响机理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23(1):74-86.

  [29]于孟利,沈文瀚,郑博雯.社交媒体用户信息删除行为的动因研究:以微信朋友圈为例[J].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23(4):84-95,121.

  [30]朱玲玲,茆意宏.图书馆新媒体服务用户承诺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J].图书馆论坛,2024(5):115-128.

  [31]朱益平,姜洪,李天聪.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公众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研究[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23(4): 5-15.

  [32]冯亚飞,孙永强.社交网络平台用户共有信息披露中的集体隐私应对行为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23(11):25-38.

  [33] ALOTAIBI F,JOHNSON F.Why we like Google Scholar:postgraduate students'perceptions of factors influencing their intention to use[J].Aslib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20(4):587-603.

  [34] ISLAM A Y M A, SHEIKH A.A study of the determinants of postgraduate students'satisfaction of using online research databases[J].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2020(2):273-287.

  [35] BROWN K E K.Book review:personal archiving: preserving our digital heritage[J].Library Resources&Technical Services,2015(2):94.

  【基金项目】郑州航院数据治理与智慧服务科研团队(项目编号:24ZHTD02001);郑州航院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基金项目“Z世代生活碎片数字存档行为影响因素研究”(项目编号:2024CX38)。

  【作者简介】李伟超(1976—),男,汉族,河南郑州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信息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数字信息资源管理、知识服务、数字图书馆等;刘思琦(2000—),女,汉族,河南焦作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信息管理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数字信息资源管理、信息行为等;刘欢(1993—),男,汉族,河南开封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信息管理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信息行为;牛慧杰(2001—),女,汉族,河南开封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信息管理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数字信息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