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助力打造机构编制“全流程”运行监管体系

发布时间:2024-12-12 17:36:14被阅览数:258 次信息来源:​中国档案报 作者:王海燕 张文涛

  2023年以来,山东省无棣县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着力构建“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的履职监管新模式,充分发挥编制实名制档案作用,不断提升机构编制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助力打造机构编制“全流程”运行监管体系,提高履职效能。

  实名管理 精准分析

  机构编制资源是重要政治资源、执政资源,优化协同高效是机构编制工作的目标和方向。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指以机构编制实名制网络管理系统、《机构编制管理册》为载体,以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信息数据为基础,以机构编制动态管理、核准使用和实有人员信息采集为抓手,以组织、财政、人社等部门协调配合为保障,实现机构编制“四清两对应”(即机构清、编制清、领导职数清、实有人数清,实际机构设置与按规定审批的机构相对应、实际配备人员和财政供养人员与批准的编制和职数相对应)的机构编制管理制度。

  传统模式下,机关事业单位履职监管多以“打电话问、查资料找、靠跑腿送”的模式运行,极大消耗人力物力财力,也降低为民办事质效。2023年4月以来,县委编办组织15人分5个小组对各机关事业单位进行了为期1周的调研。在此基础上,积极协调、打通壁垒,搭建平台、融合数据,建立“云评提效监管平台”,对接导入巡视巡察、“12345”、政务协同等信息,收集机关职能运行履职评价、事业单位综合评价、机构效能评价3项基础监管数据,全面直观展示部门单位“人—编—岗—责”分布。

  多措并举 成效凸显

  以“智”为基,搭建融合平台,打通档案数据收集渠道。将档案数据共享作为推动机构编制数字化的重要“输血系统”,推动机构编制数据管理工作从静态、孤立式向动态、融合化转变,打造机构编制综合智治的“数据心脏”。一是延伸系统使用触角。坚持“打通壁垒、集成数据、共享共用”原则,协调组织、财政、人社等部门开展平台对接,打通数据端口,解决自建系统对接难题,实现跨部门档案数据推送。二是加强数据比对核实。对于不同系统归集数据存在的差异,组织核实修正,逐步完善人员匹配度分析、职责履行分析、工作量分析模块,进一步提升档案数据归集质量,形成统一规范的共享档案数据库。三是加强数据分析画像。强化系统管理思维,依托实名制档案管理平台融合履职评价、工作量化、编制资源、“12345”办结率作为档案数据源头,搭载“开放设置”“统计管理”“问卷调查”核心模块归集多维数据,通过档案数据勾勒部门机构编制全貌,对机构编制配置、使用效益、履职尽责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充分发挥档案数据为机构编制管理和动态调整的参考作用。

  以“质”为要,用活评价机制,打造数据源头。从健全制度机制、系统升级改造、强化数据效能上下功夫,依托“云评提效监管平台”初步建立起一套符合实际、运行有效的数字评价体系。开发部门单位履职评价问卷调查系统,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为根本出发点,设置公共服务办理事项指标、权责清单履职指标。以“履职效能高不高”为根本落脚点,设置部门互评指标、定向评价指标,评价结果纳入全县综合绩效考核。2023年以来,县委编办依托实名制档案管理系统和“云评提效监管平台”采集的档案数据,陆续开展了机关职能运行履职评价、事业单位综合评价及机构效能评价。截至目前,履职评价问卷调查系统已收集来自各镇街、机关事业单位等12类人员的上万条评价数据及意见建议,为掌握部门履职突出问题、提升为民办事质效提供数据支撑。

  以“治”为引,强化分析应用,激活数据动能。一是强化系统分析。充分发挥档案数据的作用,构建“事前申请论证、事中评估验证、事后动态增减”的部门履职全周期管理模式。通过纵向归集主责主业、在职人员结构等档案数据,高效梳理集成,综合研判分析,为科学配置机构编制资源提供源头档案数据支撑。二是强化事前监管。坚持协同联动、靠前监管,联合有关部门组建“干部云监督平台”,实现档案数据集中化管理,全面展示、动态调整和智能分析干部基础数据,实现履职水平“一键分析”,职级变动“一键跟踪”,干部舆情“一键预警”,机构编制全流程动态“一键记录”,提高机构编制工作的决策水平和监管工作效率。三是强化事项跟踪管理。推动档案数字系统集成与机构编制业务深度融合,结合调研评估,持续跟踪问效。今年以来,县委编办以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确定重点监管名单,开展机关职能运行监管评估及事业单位“双随机一抽查”。针对过程中发现的人员编制使用、内设机构设置、部门职责交叉等问题,协助部门定制提质增效方案,精准推动优化6个政府部门的机构编制事项,涉及内设机构8个、人员编制35个、职责调整12项,有效提升全县部门单位履职品质、运转效能。

  优化监管 加强防控

  优化档案数据平台建设。坚持人民立场,找准履职关键,开发核心职能定向评价功能。梳理部门核心职能,科学设置评价指标,由各镇街党政正职、县直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作为定向评价主体,对部门单位核心职能、重点工作开展成效进行评价,确定等次,纳入考核。通过档案数据精准推送采集,督促部门单位主动围绕中心工作履职尽责。

  构建预警监管平台体系。根据档案数据和部门职责特点,积极探索建立涵盖核定编制数、职数和职责调整、履职服务评价等情况的智能预警监测网络,通过动态更新、精密智控的检测网络实时监测部门履职信息。设置标准,展示某时段内监管焦点,制定整改方案,并将整改情况纳入全县综合绩效考核,形成全方位、多角度“闭环式”监管链条。

  拓宽监管场景反馈应用。把机构编制工作放到全县工作大局中审视谋划,对乡村振兴、科教卫生、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机构设置、职责任务、人员配备等情况进行全方位分析,让档案数据更好服务中心工作。强化机构编制管理政策法规分类归集、比对分析,构建决策参考政策法规资料库,发挥档案数据“咨询师”作用,为依法依规管理机构编制提供保障支持。

  加强档案数据安全防控。在推进机构编制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定期组织档案数据安全风险排查处置,深入排查数据导入导出、权限管控等方面的安全隐患,研判管控数据汇聚带来的安全保密风险,确保网络和档案数据安全可控。加强部门履职信息保密审查,对涉及国家秘密及个人隐私的信息一律严格筛选,确保做到全流程风险防控。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4年12月12日 总第4224期  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