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12 08:13:44被阅览数:214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作者:时海霞
摘要:在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资源建设重要性的基础上,从完善档案内容体系、推进数字化进程、建立安全保密机制、促进资源共享利用等4个方面,探讨了加强档案建设的路径,并进一步从个性化教育、危机干预、决策支持、科研应用等领域,提出档案资源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资源;建设路径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学业压力、人际挑战、情感困惑等多重心理问题。据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出多发性、复杂性、隐蔽性等特点,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突出问题。高校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场所,肩负着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大职责。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是高校深入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1]。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加大全民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力度,提升心理健康素养。”[2]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宣部、中央综治办、民政部等22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也强调要“全面开展心理健康促进与教育”。2023年,教育部等17部门联合发布了《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提出“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建立‘一生一策’心理健康档案”。
心理健康档案资源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信息基础。科学完备的心理健康档案,能够详细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变化,真实反映其心理发展轨迹,为深入分析和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与需求提供翔实的数据支持。因此,本文在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资源建设重要性的基础上,探索了档案资源的建设路径与应用领域,以期为进一步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 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资源建设的重要性分析
1.1 有助于全面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通过系统、连续地记录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健康信息,包括心理测评结果、咨询记录、危机干预等内容,可以动态呈现每位学生心理发展的轨迹与变化趋势。这些档案数据的积累,为学校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提供了翔实的依据,进而有助于准确把握学生群体的心理特点和需求。同时,个体化的心理健康档案也为识别心理高危学生、及时进行心理问题筛查和早期干预提供了数据支持,从而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此外,完善的心理健康档案资源还可以帮助教育者深入分析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原因和机制,探索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为制定心理健康教育政策、优化心理健康服务供给提供重要参考。
1.2 为开展个性化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翔实的心理健康档案可以反映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以及应对资源和支持状况等,这为因材施教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必要的信息依据。教育者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资料,有针对性地设计并实施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从而提供契合学生实际需求的心理健康指导和服务。同时,连续积累的心理健康档案数据也可用于评估个性化教育实践的效果,为方案的优化完善提供反馈,进而形成精准化、循证化、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切实提升教育实效。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深入认识自我、发掘自我潜能、实现自我成长,还能够有效预防和化解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1.3 为高校心理健康的工作决策提供参考
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资源对于高校制定心理健康工作的相关政策与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汇聚性的档案资源可以多角度、动态地反映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现状与趋势,这为学校科学分析和把握学生的普遍性心理问题奠定了基础。管理者可以据此制定与学生实际需求相匹配的心理健康工作目标和规划,并合理配置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服务等各项资源,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工作成效。此外,档案数据的长期积累也可用于评估心理健康工作的成效,了解工作中的优势与不足,为工作策略的调整与优化提供决策参考,进而推动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持续改进。
1.4 促进心理健康研究的科学化与规范化
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资源的建设有助于心理健康研究的科学化和规范化。规范化采集的心理健康档案资源可以为研究者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支撑,是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资料。借助多维度的档案数据,可以从不同视角分析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内在机制等,这为发现心理健康问题的一般规律、构建本土化的心理健康理论模型提供了实证基础。同时,利用连续积累的档案数据,还可开展心理健康状况的追踪研究和纵向比较,揭示心理健康的发展规律和变化趋势。此外,规范化的档案数据管理也促进了研究过程的规范化,为跨校际的比较研究、合作交流创造了条件,能够推动心理健康研究的系统化发展。基于心理健康档案资源的研究不仅能够丰富和发展心理健康理论,还可以形成科学的应用型知识体系,为解决实际问题、优化心理健康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证支撑,从而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化、专业化、实效化发展。
2 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资源的建设路径
2.1 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内容体系
合理构建科学、完备的档案内容体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资源建设的基础。一方面,要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合理构建涵盖心理健康状况、个性特点、心理问题、心理危机等多维度的档案内容框架,兼顾内容的全面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要制定规范化的档案采集流程和记录标准,明确各类档案材料的采集时间、方式方法和内容要求等,以保证档案内容的连续性、完整性和可比性。同时,为了确保档案内容的时效性和适用性,还应建立档案的定期评估与更新机制,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新变化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新需求,对档案内容进行动态调整和持续优化。
2.2 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数字化进程
档案资源的数字化管理是提高档案利用效率、发挥档案效用的必由之路。高校应加大心理健康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完善数字化档案管理所需的软硬件基础设施,为档案的电子化采集、存储、检索、共享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要开发功能完备、操作便捷的心理健康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档案采集、管理、统计分析等流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和精度。此外,还要加强技术培训和管理制度建设,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素养和技能,规范数字档案管理的要求和流程,从而促进心理健康档案数字化管理与应用水平的整体提升。
2.3 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安全保密机制
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涉及个人隐私,其安全与保密至关重要。高校必须建立健全档案的分级保密制度,根据档案信息的敏感程度设置安全等级,并明确不同等级档案的访问权限、使用范围、传输方式等具体要求。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技术措施,加强档案存储、访问、共享等环节的安全防护,防止档案信息的遗失、破坏和非授权访问。同时,要强化档案管理人员和使用人员的保密意识和责任,明确保密工作纪律和违规处理办法,将保密要求落实到档案管理和使用的各个环节。此外,还要定期开展档案安全风险评估,提高信息安全意识,并组织专业的信息安全教育培训,完善档案灾难备份和恢复预案,从制度、技术、人员等多方面保障档案信息安全。
2.4 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资源的共享与利用
档案资源的共建共享是发挥其效用、创造其价值的关键途径。在校内,应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管理、咨询服务等部门间的档案资源共享机制,整合原本分散的档案资源,以实现档案信息的互联互通和高效综合利用,从而推动多部门协同开展心理健康工作。在校际间,应加强心理健康档案资源的交流与合作,依托跨校际的档案资源共享平台,促进优质档案资源的共建共享,实现区域内高校间的资源互补和优势互鉴。同时,需要创新档案资源的利用模式,积极发挥大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档案利用中的重要作用,深入挖掘档案资源的潜在价值,进一步拓展档案在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服务、科学研究等领域中的应用,以此不断提升档案资源的社会服务功能和价值。
3 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资源的应用领域
3.1 应用于个性化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心理健康档案资源为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翔实的数据基础。教育者应基于学生心理档案资料,深入分析每位学生的心理特征、潜在问题和适宜的教育策略,并据此制定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在制定方案时,需全面考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情绪状态、行为模式等,有针对性地设计教育内容和形式。这既要满足学生群体的普遍需求,又要兼顾每位学生的个体差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需施教[3]。在教育实施过程中,教育者应充分利用档案数据资源,动态监测学生的心理状况变化,灵活调整教育内容和教学策略,以提供精准化的心理辅导。同时,应将个性化教育方案的实施过程及成效如实记录并归档,利用积累的档案数据评估教育效果,构建“档案分析—教育实施—效果评估—方案改进”的闭环反馈机制[4]。这一机制有助于不断优化个性化心理健康教育的精准度和有效性,最终促进学生实现更好的心理成长和全面发展。
3.2 应用于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的策略
心理健康档案是开展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重要依据。通过应用心理档案资源,可建立心理危机的预警评估模型,定期筛查学生的心理危机风险,并对高危人群实施分级预防管理[5]。在筛查过程中,要全面收集学生的家庭背景、学习状况、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信息,综合分析可能导致心理危机的多重因素,从而科学评估学生的危机易感性和风险等级。一旦发现心理危机征兆,应立即依据个体档案资料,评估危机产生的严重程度,深入分析致危因素,并据此制定有针对性的危机干预方案。在干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档案信息,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干预策略,力求达到干预效果的最优化。整个干预过程都应详细记录在案,包括危机评估、干预措施、效果评价等内容,以便建立个案化、连续性的危机干预档案。后续还需要跟踪学生的心理变化,利用累积的档案数据,评估危机干预成效,持续优化干预方案。
3.3 应用于心理健康工作的决策支持的策略
心理健康档案资源是制定和改进心理健康工作决策的重要数据支撑。管理者应深入挖掘档案大数据的潜在价值,加强对档案资源的综合分析和专题研究,以准确把握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特征、趋势变化及主要影响因素。通过运用数据挖掘、统计分析等技术方法,深入剖析不同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和需求差异,识别学生心理发展的普遍规律和特殊问题,为因地制宜地制定心理健康工作方案提供精准、科学的决策参考。此外,应将档案数据分析与绩效评估相结合,构建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定期评估心理健康工作成效,诊断工作中存在的短板与不足。通过数据化方式直观呈现工作绩效与问题,确保决策过程“以数据说话,以评估论事”,为心理健康工作决策的科学化、精细化提供坚实的支撑。同时,还需加强档案资源的综合利用,充分发挥多部门协同优势,建立健全全员参与、全过程管理的工作机制,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体合力,共同推动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持续提升。
3.4 应用于心理健康相关科学研究的策略
规范化采集的心理健康档案资源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研究者应充分利用这一数据资源,围绕学生心理健康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系统研究。基于全量化的档案资料,可深入分析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机制,探索心理问题形成的内在规律和根源,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坚实的理论指导。研究应聚焦学生成长中的典型心理问题和困扰,如适应不良、人际冲突、情绪困扰等,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题研究。通过深入分析,揭示这些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并探寻切实有效的应对策略和矫治路径。同时,可依托连续积累的档案数据,开展长期追踪研究,以揭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动态变化规律,探究有效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路径和方法,从而构建出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真正服务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在研究过程中,应注重发挥跨学科优势,综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统计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拓宽研究视角,优化研究范式,以增强研究的深度和精度,这将有助于全面地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并为之提出更加综合、有效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游志纯,马建青.新时代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回顾与展望:基于(2013—2023)CSSCI文献的可视化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1):232-240.
[2]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EB/OL].(2016-10-25)[2024-07-09].https://www.gov.cn/zhengce/2016-10/25/content_5124174.htm.
[3]夏小燕.完善高校心理普查提高大学生心理档案建设效度[J].兰台世界,2020(3):87-89.
[4]罗宝勇,邬甜甜,姜璐.用户体验视域下数字档案馆服务质量优化策略研究[J].山西档案,2021(2):109-116.
[5]郝颖.基于心理预警的大学生心理档案建设与管理[J].山西档案,2019(4):146-148.
【作者简介】时海霞(1989—),女,汉族,江苏南通人,江苏开放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及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