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虚拟展览设计与互动体验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4-12-11 08:28:54被阅览数:288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作者:梁亮

  摘要:数字时代背景下,创新艺术档案展示传播方式,提升互动体验品质,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推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聚焦艺术档案虚拟展览这一特定场景,从理念、内容、技术、评估等多个维度系统分析艺术档案虚拟展览的设计要求与互动体验特点,并针对影响互动体验的关键因素提出了优化设计策略。艺术档案虚拟展览设计应坚持以用户为本、弘扬主旋律、专业性与趣味性并重、先进技术与人文精神交融等原则,从内容质量、情感渲染、使用便捷程度、系统性能、用户差异等角度把握互动体验,针对内容呈现、导航设计、交互反馈、情境营造等环节制定精细化的优化方案。旨在探索艺术档案虚拟展览的设计原则、互动体验的影响因素及优化策略,为提升艺术档案数字化传播效能提供参考。

  关键词:艺术档案;虚拟展览;互动体验;设计原则;优化策略

  档案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真实见证,蕴藏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深厚的人文精神。2024年4月,《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该文章强调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这标志着我国文化发展已成为新时代的重要任务,同时也对档案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档案虚拟展览作为信息时代档案服务的新形态,不仅能够促进档案的开发利用,还能扩大档案的社会影响,彰显档案的社会价值。艺术档案以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和艺术魅力,成为档案虚拟展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数字技术支持下创新艺术档案的展示与传播,优化用户的互动体验,成为新时代档案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现有研究表明,虚拟展览的设计理念与方法对观众的参观体验具有显著影响[1]。本文拟在此基础上,结合艺术档案的特点与虚拟展览的发展趋势,深入探讨艺术档案虚拟展览的设计原则、互动体验的影响因素与优化策略,以期为提升艺术档案数字化传播效能,推动档案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1  艺术档案虚拟展览的设计原则与方法

  1.1   艺术档案虚拟展览的概念界定

  艺术档案虚拟展览是利用数字化手段,在网络空间对艺术档案进行加工处理与展示传播的一种新兴展览形式。它突破了传统实体展览在时间、空间、内容等方面的局限,使得艺术档案的展示从封闭走向开放,从静态走向动态,从单一走向多元,极大地拓展了艺术档案的传播广度和影响力。与一般的虚拟展览相比,艺术档案虚拟展览在知识性、艺术性、互动性等方面的特征更为突出。一方面,它以珍贵的艺术档案文献为基础,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2];另一方面,它要求策展人发挥艺术创造力,运用新颖独特的技术手段和艺术表现手法,生动展现档案的内在魅力。此外,它更加注重观众的互动参与和情感体验,力求在人机交互中实现知识传播与审美熏陶的完美结合。

  1.2   艺术档案虚拟展览的设计原则

  艺术档案虚拟展览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坚持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立足用户需求,设计出贴近用户认知习惯、满足用户检索利用需求的展览系统。同时,要充分尊重用户的差异性,针对不同背景、不同兴趣的用户群体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展览内容与互动服务。

  坚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充分发挥艺术档案的思想教育功能。虚拟展览应遵循艺术档案的价值导向,重点选取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档案资料,并凸显其中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等思想内核,以激发用户的家国情怀与精神共鸣。

  坚持学术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档案信息的真实权威与生动展示并重。一方面,要严谨考据,确保档案信息的准确无误,避免以讹传讹;另一方面,要创新展示方式,通过轻松愉悦的互动体验,激发用户的兴趣热情,实现寓教于乐,让用户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艺术熏陶[3]。

  坚持先进技术与人文精神的交融。在展览设计中,要积极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沉浸式的先进技术,提升展览的表现力以及传播的影响力;要坚守艺术档案的人文内涵,以人为本,让冰冷的数字技术融入温暖的人文情怀。

  坚持开放共享、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要打破各档案收藏单位之间的壁垒,建立跨部门、跨区域、跨国界的艺术档案共建共享机制,实现优质档案资源的全民共享;要加强学术界、业界、社会力量之间的通力协作,构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利益共赢的良好局面。

  1.3   艺术档案虚拟展览的设计步骤

  结合上述设计原则,艺术档案虚拟展览的设计可以遵循以下步骤:

  明确展览主题。围绕特定的艺术门类、流派、人物或事件,策划并确定恰当的展览主题,使展览内容具有专题性、系统性和连贯性。

  构建叙事脉络。展览的叙事结构应清晰明了,要兼顾时间线索与空间逻辑,通过深入分析档案资料的内在联系,提炼出鲜明的中心思想,引导观众深入理解展览内容。

  档案资源数字化加工。对入选展览的档案进行全面、细致的数字化处理,包括元数据著录、图文影音资料的转换、三维建模、虚拟仿真等。同时,注重并凸显数字档案的艺术特质,确保生成的数字展品能够真实、生动地反映档案的原貌。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合理规划展览系统的各项功能模块,如主题展厅、大事年表、名人堂、互动问答、知识问答、意见反馈等。明确各模块的内容构成和技术实现路径,确保系统功能的全面性和易用性。

  视觉呈现与交互设计。统一视觉风格,进行色彩搭配、排版布局、动效设计等美化处理,以提升展览的视觉吸引力。针对不同功能模块设计相应的交互形式,如触控、语音、体感等,以增强用户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系统开发与测试。选择合适的技术平台、开发工具和软硬件环境,完成展览系统的程序开发、功能实现与系统集成。对系统进行反复的内部测试和用户体验测试,及时修复BUG,优化系统性能。

  发布上线与推广应用。制定详细的发布方案,做好宣传推广工作,扩大展览的社会影响力。同时,建立完善的系统运维和信息更新机制,持续创新展览内容和形式,以吸引更多用户的关注,进而延伸展览的生命力。

  2  艺术档案虚拟展览的互动体验分析

  2.1   互动体验的内涵与维度

  互动体验是带有互动性的体验项目,是用户在参与艺术档案虚拟展览的过程中,通过与展览系统进行信息交换和情感互动所获得的主观体验和心理感受。它涵盖了用户在认知、情感、行为等多个层面的参与感受,直接反映了用户与虚拟展览系统之间互动关系的质量与深度。互动体验的内涵是多元立体的,具体可从信息感知、操作控制、情感共鸣、社交互动、学习收获等不同维度来理解和把握。良好的互动体验能够调动用户参与展览互动的积极性,深化用户对展览内容的理解和情感共鸣,从而有效实现展览的传播功能和教育价值。

  2.2   互动体验的影响因素

  艺术档案虚拟展览能否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互动体验,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展览内容本身的品质,如主题的吸引力、档案的史料价值、呈现方式的新颖性等,会直接影响用户的兴趣驱动和认知感受[4]。其次,技术系统设计的因素也至关重要,包括功能的完备性、界面的美观性、反馈的及时性等,这些都会影响用户在操作过程中的流畅度和控制感。再次,用户自身的知识背景、兴趣爱好、审美品位等个体因素,以及使用展览系统的具体情境,如时间、地点、心情等,也会对互动体验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综合考虑上述影响因素,有的放矢地开展展览内容与技术系统的优化设计,是提升互动体验品质的关键所在。

  2.3   互动体验的评估指标

  科学评估艺术档案虚拟展览的互动体验,需要构建一套全面、可操作的评估指标体系。该体系应涵盖以下维度:信息感知的便捷性(考察资源丰富度、检索精准度、呈现友好性等),界面操作的流畅性(关注视觉设计美观性、布局合理性、动效连贯性等),互动参与的愉悦性(评估内容趣味性、互动形式创新性、反馈及时性等),知识习得的有效性(检验内容科学性、解说通俗性、启发引导性等),以及整体满意度(综合分析用户主观评价与体验感受)。

  通过问卷调查、用户访谈、数据分析、专家评估等方法,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估,可全面客观地考察艺术档案虚拟展览的互动体验。这一评估过程能够揭示虚拟展览的现状与问题,为后续的系统优化提供明确的方向。基于评估结果,可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策略,旨在不断提升展览互动品质的同时为用户带来更加卓越的体验感受。

  3  艺术档案虚拟展览互动体验的优化策略

  3.1   内容呈现的优化

  内容呈现品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用户对展览的第一印象和持续兴趣。在内容选题上,应紧扣艺术档案研究的前沿动态,力求原创性与学术性并重,发掘新颖独特、学术价值高的艺术档案文献资料,以吸引专业和非专业用户的双重关注。在内容组织方面,应秉持“大策展”理念,精心提炼主题思想,设计富有吸引力、易于理解的叙事脉络,构建引人入胜、环环相扣的叙事逻辑。在内容解说方面,应做到雅俗共赏,使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将原本晦涩难懂的档案内容转化为通俗易懂、易于接受的展示表达,以满足不同知识背景用户的阅读需求。在内容呈现上,应综合运用多媒体手段,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三维模型等多种形态,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地再现档案的原貌,为观众营造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

  3.2   导航设计的优化

  清晰、便捷的导航设计是确保用户顺畅浏览展览内容的基础。导航架构应尊重用户思维习惯,从主题、门类、时间、事件等多个角度出发,设计出一个组织有序、查找便捷、逻辑清晰的分类导航体系。在命名导航标签时,应力求准确、简洁,使用通俗易懂的词汇,同时控制标签长度,必要时配以形象生动的图标,直观传达标签所表示的内容。为实现更高效的信息获取,导航路径应尽量扁平化,减少冗余环节,缩短用户获取目标内容的检索路径。对于展览中的重点内容板块,可在首页或各级页面增设醒目的快捷入口,如专题导航、热点推荐、智能搜索等,方便用户一键直达。此外,考虑到不同终端设备的显示特点,应提供自适应和响应式相结合的导航布局,确保在各类设备上都能显示和操作。同时,应积极利用新兴技术手段,如知识图谱、智能推荐等,为用户提供更加精准、个性化的导航服务。

  3.3   人机交互的优化

  人机交互设计的友好性是提升用户使用展览系统的愉悦感和增强用户黏性的关键。交互界面设计应坚持以用户为中心的原则,从视觉美学和交互便捷两方面着手优化。一方面,界面布局应突出重点,合理利用空间,确保版面疏密有致、虚实结合,避免内容过于拥挤或杂乱无章。色彩搭配应和谐雅致,以增强艺术感染力。同时,通过图形化、拟物化的界面隐喻,拉近系统与用户之间的心理距离,激发用户的参与兴趣。另一方面,交互方式设计要遵循认知负荷最小化原则,充分利用拖拽、滑动、点击、语音等自然交互手段,并针对不同展示内容的特点,设置与其特点相匹配的人性化操控方式。此外,在人机对话方面,应运用自然语言理解、情感计算等人工智能技术,准确识别用户的语义表达与情感状态,并给予简洁准确、情感友好的智能应答与情感关怀,模拟人与人面对面交流的自然体验。

  3.4   沉浸感的优化

  沉浸感是网络时代用户对虚拟展览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互动体验追求的理想境界。为了营造沉浸感,首先要加强情境化的艺术处理。利用灯光、色彩、声音等多媒体手段,营造与展览主题相呼应的历史情境和艺术氛围,同时配合逼真的场景实景再现,使用户能够全身心投入展览叙事情境之中[5]。其次,应注重多感官体验设计。通过综合调动用户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利用栩栩如生的影像、悦耳动听的音乐、形象生动的解说,甚至是可调控的温度、逼真的触感等,融合创新性的感官模拟技术,多维度地展现艺术档案的魅力。再次,增强虚拟展览的社交互动性也是提升沉浸感的重要途径。通过支持用户在线交流互动,引入角色扮演、协同探索等社交形式,增强用户之间的群体认同感和社群归属感,实现文化共享和智慧碰撞的深层次体验。最后,个性化虚拟形象的塑造也是营造沉浸感的有效手段之一。为用户定制专属的网络分身,并根据用户特点智能推荐与展览主题相匹配的虚拟装扮,让用户以第一人称视角代入展览角色或情境中,从而获得身临其境的档案文化体验。

  参考文献

  [1]朱兰兰,王晓霞,王倩楠.档案虚拟展览的策划设计与实践应用研究:以馆藏中福公司档案为例[J].山西档案,2022(2):144-150.

  [2]黄霄羽,田宁宁.民间艺术档案的概念解读[J].山西档案,2019(3):18-22.

  [3]廖一洁.基于博物馆视角对档案馆展览的几点思考[J].档案学研究,2018(3):77-80.

  [4]王博.红色档案展览用户满意度评价研究[J].山西档案,2024(3):67-70.

  [5]户金.基于视觉传达理念的档案展陈设计重构[J].山西档案,2024(3):186-188.

  【基金项目】郑州市社科联项目“数字媒体艺术视野下提升郑州城市文化形象研究”(项目编号:JX20200766)。

  【作者简介】梁亮(1986—),女,汉族,河南郑州人,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视觉传达、数字媒体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