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10 08:19:00被阅览数:283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作者:赵念念
摘要:对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在民俗档案资源开发中的应用前景进行探讨,首先分析了民俗档案资源的特点及传统开发模式的局限性,指出了当前面临的主要困境;其次,从创新资源组织方式、拓展应用渠道两个方面展望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前景;再次,详细阐述了智能识别与自动分类、知识图谱与语义分析、虚拟展示与智能检索等技术的具体应用路径。研究表明,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将显著提升民俗档案资源的管理效率和利用水平,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注入新的动力。
关键词:人工智能;民俗档案资源;民俗文化;应用前景
民俗档案是记录和反映特定地域和族群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对于传承民族文化、弘扬传统美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日益重视,民俗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2017年,《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实施国家古籍保护工程”“加强中华文化典籍整理编纂出版工作”。2021年,《“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进一步强调要“结合国家重大战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建立区域保护协同机制。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普及力度,开展宣传展示交流等活动”。这些政策为民俗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指引和支持。如何创新民俗档案资源的开发模式,提升其管理效率和应用水平,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蓬勃发展,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2017年,国务院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促进人工智能与各产业领域深度融合”。在此背景下,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民俗档案资源开发中的应用前景,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有助于推动传统文化资源的创新性开发和利用,进一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本文旨在系统分析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在民俗档案资源开发中的应用前景,并探讨其具体应用路径,以期为推动民俗档案资源的智能化开发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1 民俗档案资源的特点与开发困境
1.1 民俗档案资源的内容与载体特点
民俗档案资源内容涵盖面广泛,包括节庆习俗、民间信仰、传统技艺、口头传说、民间文学等多个方面的原始素材和历史记录[1]。
就内容而言,民俗档案资源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反映特定地域和族群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是研究民俗文化不可或缺的原始材料。民俗档案资源不仅包含了丰富的民俗事象,也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对于探究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具有重要价值。
从载体形式上看,民俗档案资源呈现出多样性特点。民俗档案资源不仅包括文字材料,还包括大量以实物、图像、音频、视频等形态存在的内容。这些存在形态的多样性,导致民俗档案资源在数字化处理方面难度较大,进而给民俗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带来诸多不便。
1.2 传统民俗档案资源开发模式的局限性
传统的民俗档案资源开发主要采用人工整理与编目的方式,这种方式存在明显局限。首先,民俗档案资源数量庞大、种类繁多,人工处理耗时耗力,难以应对海量的档案信息。其次,人工编目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随意性,缺乏规范统一的标准,不利于档案资源的准确检索和高效利用[2]。再次,传统开发模式较少涉及档案资源的深层次语义挖掘和关联分析,因此难以充分揭示民俗文化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脉络。最后,传统方式下的民俗档案资源开发更多停留在“藏”和“查”的层面,忽视了“用”的价值导向,导致大量档案资源“沉睡”在库房中,未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发挥。
因此,民俗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亟须引入新的技术手段,革新传统的开发理念和方法,以深度挖掘传统民俗档案资源的价值。
1.3 民俗档案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主要困境
当前,民俗档案资源开发普遍存在“信息孤岛”现象,缺乏系统性的整合与关联,难以实现跨地域、跨门类的资源共享。同时,民俗档案专业人才较为匮乏,开发队伍建设相对滞后,从业人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亟待提升。此外,资金投入不足也是制约民俗档案资源开发的重要因素之一。许多基层民俗档案部门由于经费有限,难以购置先进的开发设备和系统,导致数字化进程严重滞后[3]。
2 新一代人工智能在民俗档案资源开发中的应用前景展望
2.1 创新资源组织方式,提高管理效率
民俗档案资源的组织与管理是开发利用的基础,直接关系到资源内容能否得到有效揭示和充分利用。当前,海量的民俗档案对传统的人工编目方式提出了严峻挑战,亟须引入智能化手段以变革民俗档案组织管理模式。借助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有望实现民俗档案资源组织方式的系统性重塑,并推动管理流程再造与效率的提升[4]。
首先,人工智能可以促进民俗档案编目方式的智能化转型。传统的人工编目凭借主观经验对档案进行著录与标引,这导致差错与遗漏难以避免,且过程耗时费力。运用OCR文字识别、图像分类等智能技术,可以自动、批量地提取档案的关键信息,并按照元数据规范生成结构化的目录信息,从而极大地提高编目的效率和准确性。同时,在编目过程中融入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可以自动抽取档案的主题词、关键词,并基于语义分析实现档案的自动分类,这有助于突破人工标引的主观性局限。
其次,人工智能驱动下的知识组织方式变革将推动民俗档案资源的关联整合和语义组织。传统的档案组织以目录索引为主,难以深度挖掘档案内容的语义联系。通过引入知识图谱、本体构建等技术,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地描述档案实体之间的关系网络,构建起民俗知识的语义关联图谱。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还可利用知识推理、语义搜索等技术,深入探究民俗事象之间的内在规律与演化逻辑。比如,通过对不同时空背景下的民间故事进行共性挖掘,能够发现一些跨地域、跨时代流传的故事母题。
再次,人工智能的应用将极大地拓展民俗档案资源的管理维度和分析范式。一方面,音频转文本、语音识别等技术可将口述资料、视听档案转化为文本数据,纳入统一的资源管理视野;另一方面,知识挖掘、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则可用于揭示民俗事象的时空演化特征和传播动因。对文献档案、口述资料、实物图像等异构数据进行关联分析,则有助于多维度还原民俗事象的历史原貌。这种组织管理方式的拓展,将开创民俗档案资源开发的新局面。
2.2 拓展资源应用渠道,促进传承利用
民俗档案资源的应用是检验开发成效的关键环节。传统的档案利用方式以阅览、展览为主,传播渠道较为单一,难以充分发挥档案的社会效益。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民俗档案资源的应用形态和传播路径正在不断拓展,实现了由“藏”向“用”的转变,由单向度传播向多维度互动的转型,这必将极大地提升民俗档案的传承利用水平。
首先,人工智能驱动下的智能检索、个性化推荐等技术将显著提高民俗档案的发现与获取效率。当前,海量民俗档案资源分散在不同机构中,用户难以从繁杂的目录信息中准确获取所需内容。基于语义分析、用户画像等技术构建的智能检索平台,不仅允许用户使用自然语言表达检索需求,而且能够根据相关性排序呈现检索结果,从而提高档案获取的查准率和查全率。此外,运用协同过滤、关联规则等个性化推荐算法,还能够从浩瀚的档案信息中甄选出契合用户兴趣特征的内容,实现从“千人一面”向“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服务转型。智能化应用将大幅提升档案开放利用的便捷性,吸引更多用户走进档案馆。
其次,虚拟展示技术为用户与民俗档案的沉浸式互动开辟了新空间。传统的档案展览多以实体方式进行,受众范围有限且互动性不足。通过引入VR、AR、全息投影等前沿技术,民俗档案的展示形式将变得更加生动立体。在虚拟环境中,用户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民俗活动的场景氛围,甚至与虚拟形象进行交互。这种创新的展示方式能够多维度、多感官地传达民俗档案的文化内涵,增强档案服务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再次,大数据分析、可视化呈现等技术加速了民俗档案资源的社会化应用进程。海量民俗档案中蕴含着丰富的时空信息和文化样态,是民俗学、人类学研究的重要素材。通过数据挖掘、知识发现等分析手段,可以揭示民俗事象在地理分布、年代演进等方面的内在规律,并用信息图表、动态地图等可视化形式直观呈现。民俗档案资源的可视化分析成果,不仅能为学术研究带来启发,更能面向社会大众生动阐释传统文化的深邃内涵,成为传播民族文化精髓的生动教材。
3 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在民俗档案资源开发中的应用路径
3.1 智能识别与自动分类技术应用
智能识别与自动分类是人工智能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应用形式之一。将其引入民俗档案资源开发领域,不仅能够极大地减轻档案工作者的人工处理负担,还有助于突破传统编目方式的局限性,实现档案资源的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具体而言,光学字符识别(OCR)和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能够自动提取纸质档案中的文字、语义等关键信息,实现档案的全文数字化[5]。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分类算法则可对图像、视频等非文本档案进行主题标引和内容识别,并自动生成规范的元数据信息。
在档案资源分类方面,聚类、关联规则等算法能够从海量的档案信息中自动发现隐含的数据模式和关系,实现对档案的自动归类和组织。例如,通过对民间故事、传说的智能分类,可以方便地揭示出民间叙事的母题特征和地域分布规律。又如,对不同时期的民俗节庆档案进行聚类分析,则有助于把握节庆形态的演变脉络。这些分类结果的形成,为用户从宏观上全面认识和把握民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数据支撑。
3.2 知识图谱与语义分析技术应用
民俗档案资源蕴含了丰富的文化语义和历史知识,但这些深层次的内容往往难以通过传统的目录索引等方式有效地组织和揭示。借助以知识图谱和语义分析为代表的认知智能技术,可以更加准确、全面地挖掘民俗档案的知识价值,并促进档案信息的关联整合与智能应用。
知识图谱本质上是一种结构化的语义网络,它利用节点和边的形式描述事物及其相互关系。通过自然语言处理、命名实体识别等技术,可以从民俗档案资源中提取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多维度的知识要素,构建领域本体和语义关联网络。在此基础上,运用语义推理、知识融合等方法,即可实现民俗知识的深度挖掘和关联发现。
在语义分析方面,主题模型、情感分析等技术可以深入挖掘民俗文献的内容主旨、情感倾向等深层语义信息。运用LDA主题模型可以自动抽取其中的常见主题词,揭示民俗文献的中心思想;而情感分析方法则可判别民俗文献表达的情感色彩是积极、中性还是消极,有助于从情感视角解读其文化内涵。
3.3 虚拟展示与智能检索技术应用
民俗档案资源的展示与检索是开发应用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档案价值能否得到有效传播和利用。当前,随着数字化手段的日益普及,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为创新民俗档案的展示形式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智能检索技术的发展也为提升档案获取的精准性和便捷性带来了新的机遇。
在虚拟展示方面,3D建模、全景拼接等技术能够生动再现民俗事象的历史场景,为用户营造身临其境的文化体验。数字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可利用VR技术对民俗文化主题档案进行沉浸式再现,为游客提供近距离感受民俗文化魅力的路径与渠道[6]。
在智能检索方面,语义搜索、个性化推荐等技术有望突破传统关键词匹配的局限,为用户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档案发现服务。语义搜索依托自然语言理解和知识推理能力,可以精准识别、理解、表达用户需求,并根据语义相关性对反馈结果进行排序,提高了检索的召回率和准确率。在此基础上,结合用户画像、行为分析等技术,可以实现基于用户兴趣和行为习惯的个性化档案推荐,从海量信息中精准筛选出用户感兴趣的内容,进而提升档案利用的效率和针对性。
4 结语
民俗档案资源不仅包含了丰富的民俗事象,而且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对于探究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新一代人工智能在民俗档案资源开发中的应用前景无疑是非常乐观的,利用人工智能创新资源组织方式自动识别和整理民俗档案,可以提高档案管理的自动化水平。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大量民俗档案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民俗文化的演变过程,提高民俗档案资源获取的精准性和便捷性。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如数据隐私保护、技术更新迭代等问题,需要档案管理人员和人工智能专家共同努力,以应对这些挑战。民俗档案是记录特定时期和地域艺术、社会、经济、文化、思想观念的历史文化资源,如何将民俗文化长久保护和现代社会发展相结合,还需要进行长期的、跨专业的实践验证,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黄文平.文化旅游视域下的民间文化档案保护与开发[J].山西档案,2018(2):118-120.
[2]张丹.大语言模型与档案资源开发:前景、挑战与应对[J].山西档案,2023(5):108-111.
[3]任越,袁蕾涵.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背景下档案馆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转型的趋向、困境及实践策略[J].档案学研究,2023(6):10-16.
[4]郑慧,刘思含.人工智能与档案开发利用:应用、愿景与进路[J].山西档案,2022(5):5-10,28.
[5]李欢,施瑞婷,张洁.人工智能在档案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应用分析[J].山西档案,2021(2):71-78.
[6]陶水龙.大数据视野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新思考[J].档案学研究,2017(3):93-99.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徐州汉画像石中的民俗文化研究”(项目编号:21YJC760113);徐州工程学院校教育科学研究课题“人工智能背景下的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变革研究”(课题编号:YGJ2141)。
【作者简介】赵念念(1982—),女,汉族,安徽宿州人,徐州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传统文化与视觉传达设计、民俗、数字化非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