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源管理学科背景下档案学研究范式的创新与拓展

发布时间:2024-11-28 08:44:41被阅览数:586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作者:王文彬

  摘要:“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更名为“信息资源管理”,标志着档案学科迈入创新发展的新阶段。立足信息资源管理视角,探讨了信息资源管理学科背景下档案学研究范式的创新与拓展。未来,档案学研究应进一步拓展学术疆域,关注数字档案资源管理,推进理论体系与方法创新,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档案学话语体系,提升其国际学术影响力。在继承创新中赓续档案文明,在服务大局中彰显价值,着力推动档案学研究范式创新发展,是新时代档案学人的使命担当。

  关键词:信息资源管理;档案学;研究范式创新;学科更名;学科发展

  “信息资源管理”学科是由一级学科“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更名而来,这一变化标志着档案学科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也使得档案学研究和教学面临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亟须从学科定位、研究范式、方法创新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不断拓展学科发展新空间[1]。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资源已上升为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档案作为重要的历史性信息资源,如何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大众,发挥其在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已成为档案学领域的重要课题[2]。将一级学科调整为信息资源管理,既为档案学研究注入了新活力,又对学科自身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因此,档案学需主动融入信息资源管理学科体系,加强与图书馆学、情报学、数字人文、数据科学等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在更宽广的学术视野中找准自身定位,凸显学科特色。同时,档案学要立足本土,扎根中国实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档案学自主知识体系,增强中国档案学在国际学术舞台的话语权。

  档案学作为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的重要分支,在学科群中发挥着独特且重要的作用。档案记录着国家与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蕴含着丰富多元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国家治理、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不可或缺的基础性战略资源。面对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发展潮流,档案学研究范式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变传统档案管理模式,拓展数字档案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新路径,不断提升档案事业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大局的能力。同时,档案学研究要立足中国实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积极推动中国特色档案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努力实现从“中国档案”到“档案中国”的跨越。

  1  信息资源管理学科背景下档案学研究范式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1 学科交叉融合带来的创新契机

  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的设立,标志着传统学科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走向深度交叉融合的新阶段[3]。一方面,这些学科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相通性日益凸显,为协同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另一方面,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蓬勃发展,为这些学科的相互渗透和共同进步带来新的驱动力。档案学研究应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主动对接图书馆学、情报学等理念方法,借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赋能,拓展数字人文、知识发现、数据挖掘、智慧服务等研究领域,推动研究范式变革,实现学科交叉的创新发展。

  1.2 数智技术发展为档案学研究带来的新路径

  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正深刻改变着档案的形成、管理和利用方式,为档案学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提供了新路径[4]。大数据分析有助于从海量异构档案数据中快速发现新知识、揭示新规律,挖掘档案资源新价值;云计算为档案规模化存储、弹性计算、共享利用提供了基础支撑;区块链有望破解档案电子化过程中的真实性、安全性等难题;人工智能和知识图谱技术的应用,将极大提升档案智能化管理与开发利用水平。档案学研究要紧跟信息技术前沿,加强技术场景应用,运用新技术、新工具、新方法解决新问题,推动理论与实践协同创新发展。

  1.3 档案学研究与教学有待进一步与信息资源管理学科衔接

  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更名为“信息资源管理”,对档案学研究、教学内容、教学体系提出了新要求。一方面,档案学研究要进一步厘清与图书馆学、情报学的联系与区别,准确把握学科的内涵与外延,找准档案学在信息资源管理学科中的理论定位和独特优势,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科理论体系。另一方面,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置,将信息资源管理理念方法融入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对学生信息素养、数字化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能力。此外,加强与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沟通协作,积极推动相关课程、师资团队共建共享,形成教学合力。

  1.4 档案学人才培养范式面临数字化转型

  新时代档案工作对象日益多样化、海量化,档案业务流程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特征日益凸显,迫切需要懂技术、善创新的高素质复合型档案人才。传统档案学人才培养存在信息化程度不高、实践能力欠缺等问题,亟待高校转变育人理念,创新培养模式。因此,在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的时代大背景下,档案学人才培养范式面临着数字化转型的现实需求。要树立信息化教学新理念,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培养实践创新能力,注重学生跨专业、跨领域知识技能的复合发展。此外,充分利用数字化教学新手段,积极探索在线开放课程、虚拟仿真实验等信息化教学新模式,提升人才培养的信息化、智能化、个性化水平。

  2  信息资源管理学科背景下档案学研究范式的创新路径

  2.1 基于“大信息资源观”开展档案学术研究

  信息资源作为一种战略资源日益受到重视,从大信息资源视角审视档案及其管理活动,有助于系统把握档案与其他信息资源的内在联系,发掘档案资源的综合价值。档案学研究需要树立“大信息资源观”,突破传统档案实体管理的局限,将档案置于更广阔的信息资源管理语境中加以考察,系统研究档案全生命周期各环节中蕴含的元数据、知识、洞见等信息资源的生成、流转、利用规律,构建覆盖档案的产生、鉴定、收集、著录、保管、检索、开发、利用等全过程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新模式。此外,要注重挖掘不同类型信息资源的关联性,推进档案与文献、数据等异质资源的协同管理与融合利用,最大限度地释放档案资源价值,提升档案治理效能。

  2.2 服务党和国家战略任务,促进档案学研究应用性发展

  立足新发展阶段,档案学研究要紧密对接党和国家大局和中心任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推动理论创新和应用创新双轮驱动。一方面,要围绕信息化、数字化发展战略,加强电子档案管理、数字档案馆建设、档案数据治理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在数字中国建设进程中彰显档案价值,传播档案声音。另一方面,要直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重大现实问题,积极发挥档案在社会治理、应急管理、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等领域的支撑保障作用,打造党史档案、红色档案等服务党建的“金字招牌”。同时,要加快推进数字技术在档案工作中的创新应用,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探索智慧档案馆、档案知识图谱、档案大数据分析等新业态应用,为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作出档案贡献。

  2.3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新档案学研究方法与范式

  以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为档案学研究方法创新提供了重要契机。档案学研究要积极运用新技术、新工具、新方法,重塑研究路径和方式,提升理论创新能力。一是拓展档案学研究视野。以跨学科视角关注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认知科学等领域的理论方法,积极吸收新的研究范式,为档案学理论创新注入新动力。二是革新档案学研究手段。充分运用大数据分析、知识发现、深度学习等智能技术,对海量异构档案数据进行采集、关联、分析、挖掘,揭示其中隐藏的模式、规律和价值,实现档案资源智能化管理与深度利用。三是创新档案学研究方法。探索将社会网络分析、文本挖掘等定量研究方法引入档案编研工作中,推动档案史料、红色档案、口述历史等研究从定性分析向定量分析延伸,不断拓展档案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2.4 积极开展档案学跨学科研究,培养创新型档案学人才

  交叉融合已成为当代科技创新和学科演进的重要趋势,档案学也要顺应这一趋势,加强与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历史学、新闻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的跨学科协作,孕育学科交叉的新增长点。一方面,要打破学科藩篱,主动寻求跨学科合作,在交叉研究中突破档案学发展瓶颈,催生新的学科生长点。积极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项目,鼓励跨学科联合申报,推动档案学与数字人文、大数据分析、区块链等新兴交叉领域形成多学科联合攻关的新局面。另一方面,要完善复合型档案学人才培养体系,鼓励学生跨专业选修,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积极引进相关学科领军人才,打造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为档案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3  信息资源管理学科背景下档案学研究的拓展方向

  3.1 拓展档案学研究内容,关注数字档案资源管理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档案的形成、管理、利用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数字档案资源日益丰富。档案学研究要主动适应这一变化,将研究重点从传统纸质档案延伸至数字档案,加强对数字档案资源的管理、利用、保护等问题的探索。一是要创新电子文件及数字档案管理模式。围绕电子文件归档、电子档案长期保存等重难点问题,探索标准规范、技术方法、工作机制等,构建数字档案资源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理论方法体系。二是要拓展数字档案资源服务领域。发挥数字技术优势,创新数字档案的展示、检索、利用方式,开发智能档案的大数据分析、知识发现等应用,为各领域提供精准智能的档案信息服务。三是要强化数字档案安全保障。研究数字档案真实性、完整性、可用性面临的风险挑战,运用密码学、区块链等技术构建数字档案全程安全防护体系,确保数字档案资源管理与利用的长期性、可信度

  3.2 加强档案学理论体系与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知识体系的融合

  信息资源管理一级学科的建立为重构档案学理论体系提供了新的学科平台。档案学界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主动对接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理论知识体系,推动学科基础理论创新发展。一是要厘清档案学核心概念内涵。立足信息资源管理视角,结合数字网络时代特点,重新审视档案、文件、档案工作、档案管理等基本概念,凝练档案学学科内核,明确研究对象边界。二是要革新档案学理论研究范式。积极吸收信息科学、管理科学、系统科学等相关理论成果,运用信息分析、数据挖掘、复杂网络、仿真建模等方法,探索档案计量学、计算档案学等新兴交叉领域,拓展档案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三是要促进多学科理论融会贯通。加强与图书情报、计算机科学、历史学、管理学等学科的协同创新,推动档案学理论体系在方法、模型、技术等方面的更新重构,实现学科理论范式的系统重塑与整体提升。

  3.3 建构中国特色档案学话语体系,提升国际学术影响力

  新时代背景下,档案学研究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档案学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档案故事,传播中国档案声音,不断提升中国档案学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一是要总结提炼中国档案学优秀理论成果。系统梳理档案学理论研究的发展脉络,挖掘集中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原创性学术思想和理论观点,深入阐释其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二是要加强中外档案学理论比较研究。客观分析国外档案学领域的代表性观点,辩证吸收其合理内核,并立足中国国情,发掘彰显中华传统档案文化的当代价值,构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国档案学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三是要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开展高水平国际会议、人才培养、合作研究等活动,加强与国外档案学界的对话互鉴,提升中国档案学的世界影响力。大力推动中国档案学优秀成果的外译传播,搭建中外档案学术共同体,让中国档案学为世界档案事业贡献中国智慧。

  参考文献

  [1]陈雪燕,于英香.从档案管理走向档案数据管理:大数据时代下的档案管理范式转型[J].山西档案,2019(5):24-32.

  [2]张卫东,陈希鹏,杨斯涵.信息资源管理一级学科下档案学术研究题域的扩展与深化[J].图书情报工作,2023(1):90-98.

  [3]连志英.中国档案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理论阐释与实现路径[J].图书情报工作,2023(20):70-78.

  [4]王阮,安俊达,关心惠.新文科背景下档案学科发展的机遇、挑战与路径[J].档案学研究,2023(6):25-32.

  【作者简介】王文彬(1989—),男,汉族,陕西渭南人,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