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7 17:32:15被阅览数:58 次信息来源:中国档案报 作者:胡军华 丁毛子 张栩乔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
近年来,江西省新余市发挥乡村档案资源优势,指导特色文化村将村史馆建设和村级档案工作紧密结合,通过弹好资金筹集、场馆建设、资源挖掘、规范管理和融合使用“五部曲”,努力把村史馆建成记录历史、传承文化的档案馆,留住乡愁、凝聚人心的“加油站”,奏响了新时代乡土文化新乐章。
弹好资金“前奏曲”,争取多方支持
资金是村史馆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村史馆建设资金多则数十万元,少则十几万元,对于村级组织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为解决资金问题,有意愿建设村史馆的特色文化村各显神通,通过争取项目、财政支持、社会援助等方式筹措资金,确保村史馆建设顺利进行。
新余市将村史馆建设项目纳入各类文化旅游、传统村落保护等项目,争取获得更多的外部资金支持。如,分宜县介桥村通过与地方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合作,将村史馆建设纳入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保护项目。渝水区下保村将村史馆建设纳入整村文旅开发项目,与乡村旅游项目同部署、同推进,既解决了资金问题,也将村史馆打造成了乡村旅游的重要景点。
在一些特色文化村,镇村两级均有建设村史馆,留住文化、留住乡愁的意愿。一些基层政府部门通过财政拨款、设立专项资金等方式为村史馆建设提供支持。这些资金主要用于馆舍建设、内部设施购置及初期运营维护。如,分宜县山田村由镇政府和村委筹集资金20万元,将村史馆打造成了当地龙舟文化展示馆。分宜县山泗村由县纪委和镇政府共同出资100万元,将村史馆建成县廉政文化教育基地。
此外,有的村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积极参与村史馆建设,通过社会捐赠等方式筹集资金。如,高新区槐江村史馆的建设及展品,均由乡贤廖友华个人出资,投入资金约300万元。有的村尝试与企业合作,共享未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渝水区观下村史馆的60万元建馆资金由村内乡贤和驻村企业家筹集得来。
弹好建设“进行曲”,因地制宜建馆
在场馆建设上,新余市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尊重民意”原则,不作硬性要求,不搞统一标准,充分利用村内闲置建筑,能改建就改建,能联建则联建,尊重民意、汇集民智,既节约了资金,又突出了特色,还保留了乡土味道、文化气息。
利用村委会闲置办公房、学校或古宅旧居,将其改造成村史馆,既节省成本,又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利用。改建过程中,注重保持原有建筑的特色和风格,同时进行必要的修缮和加固,确保安全性和持久性。如,分宜县田心村史馆由原田心小学改造而成,仙女湖区白田村史馆由原村委老办公楼改建而成。
借助村内景点、重点保护文物等建设和修缮契机,将村史馆建在统一规划的文化场馆间,集中展示当地特色历史文化。如,分宜县介桥村史馆建在古建筑“进士第”中,成为介桥文化旅游景区的网红打卡点。高新区沙陂村史馆与红三军团指挥部旧址、红军广场及彭德怀旧居一同建设完成,共同组成该区红色教育基地。
对于一些无合适旧址或原有建筑不适合建设村史馆的,则进行合理新建。在选址上充分考虑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及未来发展等因素,注重与当地自然环境、风土人情相融合,避免“千馆一面”,在确保“原汁原味”的同时,力求与当地建筑风格相协调。如,渝水区花田村借拆除旧房、危房行动契机,在该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旁建设了150平方米风格质朴的“花田人家”村史馆。
弹好展陈“主题曲”,深度挖掘资源
为打造富有特色的展陈主题,新余市组织发动社会各界力量,调动村民积极性,让其参与到村史馆建设中来,并采取多种方式广泛搜集档案文献资料、实物,确保村史馆展陈内容的真实性、多样性,为观众呈现一幅丰富多彩的乡村历史画卷。
村史馆建设和设计注重发挥村民集体智慧和集体力量。一些村史馆整体设计灵感来源于村民集体智慧,展陈物品也由村民捐赠,这样更贴近村民、贴近生活。如,渝水区辉江村武术文化馆建设初期,村民踊跃捐赠,很快便征集到许多老物件、兵器及武术书籍,建成“武术文化”主题村史馆。
村史馆里既要看得见实物,也要听得到故事。一些村在建设村史馆过程中,注重挖掘文化资源,收集村庄发展历史、乡贤事迹、故事传说等资料,更好地展示村庄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特色。如,分宜县防里村搜集与该村有关的古籍、族谱、地方志等文献资料,通过对比研究,梳理乡村的历史脉络,深挖本村19名进士事迹,形成“进士文化”主题村史馆。渝水区泗溪村通过查阅族谱及相关文献、咨询当地老者、实地考察等方式,搜集和整理特色文化资源,丰富村史馆展陈。
此外,有条件的地方通过各种现代技术手段,丰富展陈形式,开发展陈资源。如,分宜县白泥坳村在市、县有关部门支持下运用数字化、多媒体等技术,生动还原土地革命时期村内设置红色交通站的历史故事,建成国家安全主题展示馆,增强了展陈的生动性和互动性。
弹好管理“协奏曲”,健全工作机制
村史馆既要建好,更要管好。一方面,新余市通过建立清单,将村史馆纳入村级档案工作内容,明确村史馆物件按照实物档案进行管理并登记造册。防里村按照家谱类、牌匾类、农耕用具、民俗生活用具以及其他具有保存价值的实物进行登记并建立台账,同时给老物件制作简介卡牌,加强村史馆实物档案的规范管理。
另一方面,通过健全工作机制,各村史馆完善了关于管理、讲解、安全保障、环境卫生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保障场馆规范运转。全市村史馆均有专兼职管理员进行日常管理,有的由村干部兼任管理员,有的通过设立公益性岗位进行管理,还有的专门选聘讲解员或将村干部纳入志愿讲解队伍,不断做优村史馆建设运行相关工作。
弹好合奏“交响曲”,做好开发利用
截至目前,新余市已建成村史馆78家,其中一些精品村史馆已成为当地的乡土文化名片,引得村民和游客频频驻足参观,成为传承乡村历史的载体、展示乡村文化的窗口。各乡、村纷纷发挥村史馆特色,做好融合文章,用好用活了村史馆这个以文化人和助推乡村振兴的新阵地。
村史馆通过展示乡村历史沿革、村容村貌、人文特色、名人事迹、传说典故等,生动反映了乡村的历史变迁和时代风貌,是全体村民的“特别记忆”,成为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村民追忆乡愁的精神家园。比如,不少村民喜欢到村史馆为孙辈介绍自己使用过的农具,讲述过去的故事。
一些村史馆因其独特的文化底蕴,被综合利用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成为党员教育基地、青少年研学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高新区沙陂村利用村史展开展特色教育活动,培养了一支党员和青少年组成的红色讲解员队伍,在基层一线传递红色正能量。开发的情景微党课《一座千年古村的红色记忆》《百人共话百年史》等深受党员干部和青少年喜爱。
有的村委依托村史馆构建起自有特色的基层社会治理品牌,收到良好效果。分宜县高岚村在村史馆设立“听听老人言”调解室,化解基层矛盾。山泗村探索出“众厅说理”基层治理模式,让老百姓打开心扉,在释法说理中普及法律,在互信互谅中解难题、化矛盾、办实事,成功化解纠纷34起,起到良好的德治、自治作用。
一些带有浓浓乡愁韵味的村史馆已成为乡村旅游网红打卡地。依托古建筑和历史档案资料,分宜县介桥村大力推进古村保护开发项目,建成富有当地特色的文化旅游景区,入选江西省乡村旅游重点村。渝水区下保村农耕文化展示馆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往参观,当地开发出许多农耕体验项目,增强了乡村旅游的趣味性,一年吸引游客30余万人次,成为新余市乡村旅游的一张新名片。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4年11月7日 总第4209期 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