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5 08:18:00被阅览数:129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作者:刘旭初 庞兵武
摘要:面对档案工作的数智化变革、信息资源管理一级学科设置带来的交又融合新趋势以及国家“人才强档”战略的新部署,高校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新形势、新挑战、新要求。通过深入分析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新形势,并考虑人工智能时代对创新型、复合型档案人才的核心能力要求,提出了新一代人工智能背景下档案学专业人才能力体系,旨在为培养适应智能档案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提供参考。
关键词:档案人才培养;档案人才体系;档案人才;新一代人工智能
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数字化、智能化已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旋律。我国正不断加快推进数字中国建设,数字技术日益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在此背景下,档案工作的环境、对象、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革,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难以完全适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呕需通过科技赋能来实现档案管理与服务的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升级。
作为档案事业发展的人才供给侧,高校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同样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一是数智环境下档案工作对档案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档案人才能力体系已难以完全契合时代需求,呕需进行优化完善。二是2022年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更名为“信息资源管理”,标志着档案学科正式步入与图书情报学、数据科学等多学科交又融合的发展新阶段,对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跨学科复合化的新要求。三是国家当前高度重视档案人才培养工作,《“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专门部署了“人才强档”工程,指明了新时代新形势下档案人才培养的方向与路径。
面对档案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新形势、新要求,呕需从档案学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的角度切入,深入分析在人工智能时代档案学人才应具备的核心能力,探索构建与时俱进、科学系统的档案学专业人才能力体系,进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改革举措,以培养出一批德才兼备、全面发展、适应新时代档案事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档案专门人才[1]。这对于提升档案学科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档案专业人才的能力水平和就业竞争力,推动档案事业创新发展,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数字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与深刻价值。
1 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新形势
1.1 数智时代对档案工作的影响
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深刻影响和重塑着各行各业的发展形态。在数智时代大背景下,档案管理模式和理念面临重大变革。一方面,档案工作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智慧城市等信息化项目的推进,各类业务系统不断增多,大量电子文件、数据档案产生。档案管理正从以纸质档案为主,转向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并存且数字档案占主导的发展局面。另一方面,档案管理的技术手段日益智能化。人工智能、知识图谱、区块链等新技术为档案收集、整理、编目、检索、利用等环节赋予了强大动力,传统的人工操作方式逐渐被智能化的技术所取代,这一由人工向智能的转变已成为新时代档案管理创新发展的新趋势。
1.2 信息资源管理一级学科设置的影响
教育部发布的新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更名为“信息资源管理”。这是顺应数字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知识服务蓬勃发展的战略举措,是落实国家关于推进新文科建设、完善学科专业布局的具体行动,标志着档案学正式迈入与图书情报、数据科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新阶段[2]。
一方面,一级学科更名后档案学科的知识体系将进一步拓宽。档案学专业在传统的历史学、管理学理论基础上,需要加强吸收大数据、人工智能、知识管理等学科的前沿理论成果,拓展学科视野,深化学科内涵。另一方面,档案学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也将随之调整优化。高校需顺应一级学科调整的新形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创新培养模式,加强跨学科课程的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数据分析以及前沿技术应用能力,培育跨界创新型档案人才。
1.3 国家对档案人才工作的新部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在国家人才发展战略指引下,加强档案人才队伍建设受到高度重视。《“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专门部署“人才强档”重点任务,强调要加快推进档案人才培养,提升档案智力支撑能力[3]。国家的战略部署为创新档案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能力结构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方面,国家政策为档案人才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档案人才发展环境,激发档案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机制。另一方面,国家对档案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必须紧跟新技术发展步伐,加快人工智能等学科知识与档案管理实务的深度融合,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化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
1.4 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在档案领域的应用场景
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在档案领域有着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广阔的应用前景。首先,利用语音识别可将音频档案转写为文本,并实现智能归档;应用OCR技术能快速准确提取纸质、缩微档案中的关键信息,结合版面分析、语义理解等算法自动生成全文文本和元数据;图像识别可精准提取档案中图片等非结构化内容的语义信息。其次,知识图谱通过构建档案资源语义网络,形成结构化知识库,促进知识聚合关联,支持用户从多维度检索发现档案知识,实现智能问答、个性化推荐。语义分析可揭示用户深层需求,快速精准匹配档案资源,有效提升档案检索利用水平,创新档案开发利用模式。此外,机器学习可用于档案智能分类编目、跨门类知识迁移、增量学习适应动态资源等,实现从海量异构数据中提取知识;数据挖掘可通过关联分析、时序模式挖掘等算法,发现档案使用规律、揭示工作发展规律,为科学决策、规划制定提供数据支撑[4]。
2 新一代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档案人才能力培养体系
2.1 拓展能力维度
一是大数据思维与计算能力。大数据已成为档案管理创新发展的新驱动力,档案人才需要树立数据意识,熟练运用数据分析方法和工具。档案学专业应加强数据科学相关课程教学,培养学生从数据视角审视档案管理问题的大数据思维模式,提升其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分析、应用等大数据实践技能,增强学生利用大数据技术优化档案管理流程、创新服务模式、辅助科学决策的能力。
二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能力。档案管理与服务的智能化升级离不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赋能。档案学专业要主动将人工智能课程纳入教学体系,加强智能技术与档案业务管理的深度融合,提升学生运用机器学习、知识图谱、自然语言处理等人工智能技术解决档案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其智能化的档案采集、整理、检索、利用等专业实践技能。
三是知识发现与创新能力。人工智能时代,档案工作的核心将从单纯的事务管理转向知识服务。档案专业人才培养应围绕知识管理与服务,强化学生的知识组织、关联、挖掘、创新能力。通过知识图谱、本体构建等课程学习和实践,提升学生从海量档案资源中快速发现新知识、整合关联知识,并创造性开发档案知识产品,实现档案价值创新利用的能力。
四是跨学科交又融合能力。档案学科呈现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态势,将加速与计算机、数据科学等多学科的交又融合。面对日益复杂的档案管理需求,单一学科背景的档案人才难以胜任。档案学专业要顺应多学科交叉的发展趋势,加强学科交又课程建设,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增强其多学科理论方法融会贯通、跨界创新的能力。
2.2 优化培养目标
一是突出复合应用型档案人才培养导向。传统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主要侧重于档案业务能力和管理能力,难以适应智能环境下档案工作数字化、网络化发展新形势。高校应顺应“新文科”建设要求,加快构建档案学、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等多学科交又融合的“大档案学”培养体系。通过跨学科课程体系设置,促进档案业务知识与前沿技术方法的深度融合,着重培养学生既具备档案专业素养又掌握智能技术应用的复合技能。
二是注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档案专业要主动对接人工智能时代档案管理与服务智能化转型发展需求,将智能技术与档案实务深度融合,创新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同时,加强产教融合,与档案部门、科技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通过创新项目驱动、案例教学等实践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提升其利用智能技术解决实际档案管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三是彰显价值创造型档案人才培养特色。随着知识服务时代的到来,单纯的档案管理型人才已难以适应智能环境下多元化的档案工作需求。档案学专业要立足知识服务视角,围绕如何充分挖掘档案资源内在价值这一核心,加强学生知识组织、知识发现、知识关联、价值创造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创新开发档案知识服务课程,引导学生运用大数据、知识图谱等新技术,深度挖掘和利用档案资源,创新开发档案知识产品,塑造“知识服务+价值创造”的档案人才培养特色品牌。
2.3 创新课程体系
一是开设新兴技术与档案管理交叉融合课程。在保留传统档案学课程的基础上,增设人工智能导论、大数据分析与预测、知识图谱等新兴技术类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树立跨学科视野。还要注重将前沿信息技术与档案业务实务深度融合,开发档案大数据分析、档案知识组织与服务、档案数据挖掘等交又课程,推动新技术在档案采集、整理、编目、检索、开发利用等环节的应用实践,实现档案业务流程的数字化、智能化再造,以此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实践能力。
二是强化实践创新类课程。高校要根据档案管理服务的智能化转型需求,系统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加大智能档案管理技术实训、档案数据分析、档案开放大数据应用等实验实训课程比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平台;鼓励教师将科研、社会服务项目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开设档案事业热点问题研讨、前沿技术应用专题等创新性课程,以培养学生运用新技术、新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激发其创新实践能力。
三是提升信息素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档案专业要加强信息技术基础、程序设计基础、多媒体技术应用等信息技术通识教育课程,以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和信息化能力。针对人工智能时代档案学科与产业深度融合、跨界创新的发展趋势,设置了创新思维训练、创业项目孵化等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旨在开阔学生创新创业视野,增强其技术创业意识和能力,为智能档案时代培养引领行业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
2.4 强化实践教学
一是建设校企馆协同育人平台。鼓励学校、企业、档案馆三方合作共建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基地。借助企业的技术、平台和项目资源,以及档案部门的业务指导和实践环境,为学生提供档案大数据分析、知识图谱构建、“人工智能+档案应用”等实践训练机会。探索项目驱动、任务引领的实践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档案大数据治理、智慧档案馆建设等实际项目,在项目研发、技术应用、方案设计等环节实现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同步提升。
二是拓宽实习见习渠道。积极争取政府、档案部门支持,建立常态化的实习见习基地,拓宽档案专业学生到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档案机构以及档案大数据服务企业等进行实习见习的渠道。制订科学的实习见习计划,合理安排见习实习任务,并嵌入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应用等实践训练内容。此外,还要鼓励实行“引企入教”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专业与产业联动、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的协同育人新机制。
三是创新实践教学方式。面对智能时代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高校要积极利用在线开放课程、虚拟仿真实验、移动学习APP等信息化手段,创新实践教学形式。加快引进国内一流高校优质档案实践类慕课、微视频,同时借助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沉浸式技术,开发智能档案馆建设、数字档案修复等仿真实训项目。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灵活便捷的实践学习路径,以适应智能时代的教育发展需求。
2.5 完善教学资源
一是加强新形态教材建设。鼓励高校教师紧跟学科前沿,编写涵盖大数据分析、大语言模型、知识图谱等前沿技术在档案领域应用的新形态教材,为学生学习智能档案管理知识提供系统可靠、科学前沿的参考资料。同时,要探索开发融合文字、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表现形式的数字化教材,以满足学生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需求。此外,支持与企业合作,共同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的校企联合教材,确保教学内容及时反映智能档案技术发展和应用的最新成果。
二是构建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资源。通过录播、直播、慕课、微课等多种形式,分类建设一批档案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档案应用”等在线开放课程,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整合国内外档案教学名师资源,策划高水平的在线讲座、公开课,帮助学生拓宽学习视野。此外,还要积极开发智能化教学平台,实现课程学习过程的跟踪、分析和个性化推荐,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是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高校要建立健全教师培养培训制度,通过学术交流、挂职锻炼、继续教育等多种途径,提升教师智能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教学技能。鼓励教师深入一线档案部门和企业参与实践,积累实务经验。同时,积极引入和培养具有档案学和计算机、数据科学等复合背景的“双师型”教师,并邀请或招聘档案部门专家、科技公司工程师等来校授课指导,建立一支理论与实务并重、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欧阳琳,新文科背景下档案学本科人才培养调研及优化策略[J].档案学通讯,2022(1):92-101.
[2]聂云霞,卢丹丹.社会转型期高素质档案人才培育之路:以《“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为背景[J].山西档案,2021(5):67-78.
[3]赵雪芹,鲁雪婷:数智时代基于OBE理念的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探索[J]:山西档案,2022(4):2022(4) : 151-158, 150.
[4]杨文中国档案人才队伍建设的演进脉络与优化策略[J].档案学研究,2023(5):30-39.
【基金项目】2024年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投入成本如何影响个体对任务绩效预期和评价的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42400410051);2022年河南省本科高校研究性教学系列项目“研究性教学视角下公安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与释放”(项目编号:2022SYJXLX103)。
【作者简介】刘旭初(1987一),女,汉族,河南郑州人,河南中医药大学讲师,河南大学博士在读,研究方向:管理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通讯作者:庞兵武(1985一),男,汉族,河南平顶山人,郑州警察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公安高等教育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