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独运 晋善晋美——山西省档案馆新馆建筑览析

发布时间:2024-01-17 09:30:08被阅览数:617 次信息来源:《中国档案》

  文/耿永红

  2019年4月,山西省档案馆新馆开工建设;2022年5月,工程竣工;2022年8月,新馆正式投入使用。这座体现三晋档案文化特色的“五位一体”国家综合档案馆成为山西又一文化新地标,标志着山西档案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新馆占地66.7亩,总投资4.37亿元,总建筑面积5.68万平方米。

  新馆建设以争创“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奖”为目标,秉持“工匠精神”,树立精品理念,精心策划、精细管理、精准施工,努力打造设计精巧、施工精良、文化精粹的“精品”工程,先后荣获“太原市结构优质工程”“山西省优质结构工程”“山西省建筑安全绿色施工示范项目”等多项荣誉。

  先行先试,探索EPC建设模式新路径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深化建设项目组织实施方式改革,推广工程总承包(EPC)制,鼓励政府投资项目和装配式建筑积极采用工程总承包模式。山西省政府也出台相关政策,要求政府投资工程带头推行工程总承包模式。2018年5月,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视支持下,在省、市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下,新馆完成工程总承包招标工作,成为山西省首个采用集设计、采购、施工为一体的EPC政府投资项目,也是全国最早采用EPC建设模式的省级综合档案馆。

  按照合同约定,工程总承包单位承担项目设计、施工、采购、验收、试运行等工程全过程建设内容,对工程质量、安全、工期、造价全面负责。项目采用固定总价合同,有效控制了建设成本,降低了投资风险。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总承包单位对工程进度、建设资金、物资供应、工程质量等方面进行统筹协调和总体把控,在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施工的可行性,不断优化施工方案,提前将设备参数融入设计环节,缩短了设备采购周期,实现了各阶段工作深度融合和资源的高效配置,很好地发挥了总承包单位的技术和管理优势。通过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走出了一条山西省政府投资项目施行总承包建设模式的新路径,圆满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支持鼓励和充分肯定。

  精心设计,打造三晋档案文化新地标

  新馆作为城市特殊且重要的公共文化场所,在建筑设计上重点体现三晋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档案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建设理念上旨在打造建筑环境共融的和谐之馆、晋风晋韵浓厚的特色之馆、文化生态交融的绿色之馆、功能复合多元的便民之馆。

山西省档案馆新馆建筑外观

  新馆整体划分为两大区域,西侧为档案馆主体建筑,包括主馆(地下1层,地上南侧5层、北侧6层)、门房,东侧为档案文化广场、食堂和热交换站。新馆主体建筑高30.3米,东西跨度119米,采用山西大院特有的“回”字形围合布局,通过对体量、立面、色彩和室内外环境等进行统一的艺术设计和空间构成,形成整体协调、结构对称、空间串联的建筑形式和独具山西地域特色的建筑风格。新馆建筑外立面通体采用简牍造型,将我国最早的古代档案形态之一——竹简作为主要建筑语言符号,表达档案事业的源远流长和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宏大壮观的建筑体量彰显了雄浑之美,均衡对称的大院布局展现了晋韵之美,简洁明快的古代简牍勾勒了线条之美。

  步入主馆大门,映入眼帘的便是寓意活字印刷术文字模块的绿植花坛,既展示了古代文化记录传播形式,也形成了色彩艳丽、生动活泼的公共开放空间。两侧阶梯式跌水水景,鲜活之水淙淙而下,给人以美妙的视听享受。挑高9米的大厅高大通透、宽敞明亮,智能化电子主题墙动态展现了山西悠久历史文化和山西省各项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厅吊顶采用窗棂和格栅设计,从峰谷交错、重峦叠嶂的太行山、吕梁山提取出大山肌理和线条,用黄土高原的本色描绘了“左手一指是太行,右手一指是吕梁”的“山西好风光”和山西特有的地域特征。被建筑包围的中心厅独具特色,其双层斜坡井格式采光顶设计灵感来自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小方格平天花,光线通过采光顶进入室内,让观者在光影流转中感受自然和建筑之美。

  精细谋划,锚定“五位一体”新坐标

  新馆的建成使用彻底摆脱了过去馆舍陈旧、设施老化、面积不足等瓶颈问题,具备档案安全保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利用服务中心、政府信息公开查阅中心、电子文件管理中心“五位一体”的国家综合档案馆功能要求,为新时代山西档案事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

  新馆功能分区明确,布局结构严谨,交通流线清晰,每个功能分区都有明确的内、外部关系和组织体系。在功能设置上更加突出社会服务功能,力求成为公众查阅信息、获取知识、文化休闲的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对外服务用房总建筑面积1.56万平方米,其中展厅6个,面积5000余平方米。

  现代化的档案查阅利用大厅为利用者提供了舒适优雅的查档环境,服务大厅设置有8部扶梯和2部电梯,并在建筑出入口、水平及垂直交通、卫生间等公共区域采用无障碍设计,为公众提供了安全、健康、便捷的环境设施和服务。多功能报告厅共有3个,其中具备智能性、先进性、兼容性的大报告厅能够容纳300人,能够充分满足档案文化宣传、学术交流等多元需求。

  档案库区共6层,可满足未来30年馆藏需求,设有恒温恒湿空调与排风、补风系统、高压细水雾灭火系统、安防监控系统等防护设施。档案技术用房功能齐备、面积充足,近1300平方米档案数字化用房为实现“数字崛起”提供了硬件条件。等离子臭氧消毒舱、纸张脱酸处理设备、纸浆补洞机、缩微胶片数字存档等设施的配备为档案抢救和保护提供了技术支持。此外,综合布线、无线覆盖、视频安防、电子巡更等楼宇智能化系统的运用更是提升了建筑智能水平。

  精工细作,融入绿色档案建筑新理念

  新馆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项目建设全过程和全生命周期,充分利用风、光、热、水等自然能源,建造了一个富有生命力的低能耗建筑。新馆外立面采用经济环保的干挂石材,具有吸水率小、抗风化能力强的物理特性,有利于减少建筑物的外表面积,增强保温性能。档案库区外围护结构选用高性能隔热保温材料,屋顶采用架空层,有效阻隔外界温湿度变化。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采光以减少人工照明,通过天井将自然光线引入建筑,办公区域通过院落相互串联,公共走廊及办公用房均有充足的自然光线,并提供自然通风。

  依托“两山对峙、汾水中流”的地域生态特征,采用透水铺装下渗、生物滞流植草沟、下沉式绿地、雨水蓄水池、生态车位等措施,减少雨水径流量、净化雨水、美化环境,巧妙地发挥了“渗、滞、蓄、用、净、排”作用,使建筑具备了优良的“海绵”功能。采用垂直绿化、屋顶绿化、庭院绿化、推坡绿化等方式为新馆增绿添景,通过屋面种植,打造了“夏有花、冬有青”的空中花园,为工作人员提供“推窗见绿、开门有景”的优美办公环境,努力营造了品味高雅的文化环境、严谨开放的交流环境、催人奋进的工作环境、舒适宜人的休闲环境、绿色节能的生态环境。

  精准施工,借助BIM智能建造新技术

  为保证新馆工程质量和安全,在项目实施前期就对总承包单位提出采用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进行设计、施工及管理的要求,并在合同中明确约定。总承包单位中铁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在工程建设中积极应用BIM技术,建立了全员参与的组织架构和管理体系,形成包含模型创建、施工方案模拟等9个方面的应用项,围绕工程施工重点难点进行复杂节点优化、施工方案模拟、管线综合排布、三维可视化交底等智能建造技术,实现了BIM技术在新馆建设项目的全过程运用,有效提高了施工质量和效率。在新馆中心厅钢结构拼装方案模拟、整体管线综合优化排布等方面成果突出,获得“首届工程建设行业BIM大赛三等成果”“中国建设工程BIM大赛三类成果”等4个奖项,施工过程形成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

  在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智能技术和信息化技术,采用智慧工地平台实现对项目的高效和精细化管理;应用智能临水临电系统节约用水用电,杜绝安全隐患;应用质量、安全巡检系统App,对施工质量、安全问题进行高效处置。智能化和信息化为新馆建设注入了智慧和力量。

  山西省档案馆新馆以崭新的面貌进入公众视野,为大美山西增添了一张靓丽的文化新名片。未来,山西省档案馆将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档案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聚焦“四个好”,紧扣“两个服务”,以新馆建成使用为契机,认真履行“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神圣职责,全方位推动山西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山西省档案馆

  责任编辑:王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