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档案用纸谈民国档案保护问题

发布时间:2024-10-09 18:58:45被阅览数:368 次信息来源:《中国档案》

  文/孟瑶

  摘   要:民国档案自形成距今已有百年左右的时间,这些档案大多历经战乱、病害重重,面临诸多保护问题。本文拟以民国档案用纸为切入点,通过分析民国档案用纸所处的造纸背景以及相关立法规范,梳理民国档案用纸种类,结合民国档案用纸保护现状研究,探讨民国档案用纸面临的保护问题,提供保护建议。

  关键词:民国档案;用纸;保护;酸化;调查

  民国时期,我国科技水平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民族造纸企业几乎长期处于夹缝中求生存的状态,这些造纸企业除了模仿洋纸生产国产机制纸外,还采用机械化手段生产国产手工纸以供应市场,但其生产的国产机制纸在质量上往往不及外国洋纸,机械化手段生产的国产手工纸也无法撼动传统手工纸在国内的市场地位。档案作为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各种形式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记录,和人们社会生活的各项活动均息息相关,民国时期的档案用纸也基本遵从当时的市场用纸环境,以当时较为流行的国产手工纸、国产机制纸和进口洋纸三类纸张为主。

  民国档案用纸的相关规范

  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学术界就在不断地探讨档案的定义,直到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公布,关于档案才有了比较一致的定义。而在民国时期,官方立法中关于“档案”一词的使用并不多见,而更多的是使用“文书”“公文”等词汇。

  官方形成的“文书”往往被称为“公文”。而“文书”与“档案”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现代文书学认为,“文书”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为处理各种事情的需要,以文字的方式,在特定载体上形成的具有一定效用的信息记录。人们将办理完毕且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书,经过立卷归档移交档案馆(室)保存后,文书就转化为了档案。因此,可以说,档案是由文书转化而来,“文书”和“档案”是处于不同阶段的同一实物。通俗地讲,“今天的档案就是昨天的文书,今天的文书就是明天的档案”。所以,研究民国立法中关于档案用纸的规范,可以从关于“公文”“文书”的规范开始研究。

  1913年10月16日,中华民国国务院公布了《国务院厘定公文用纸程式条例》,第八条中规定:“公文书用纸悉用本国所制素所习用纸纸料,总以坚结耐久者为主”。1929年1月18日,国民政府公布《国民政府颁发公文用纸式样的训令》,规定:“公文用纸限用本国所制纸张,不得购用洋纸”。1944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颁发《军用文书改良办法》,其中规定“封套用纸以较坚韧中国纸为原则,里边可裱以蓝色纸以免透视”。这里所谓的中国纸,即国产的传统手工纸。从现有的民国时期官方规定来看,民国时期明令禁止官方文书使用洋纸,规定使用国产纸。从官方发文中对于国产纸“坚结耐久”“较坚韧”等规定来看,民国时期官方文书使用应以国产纸中的“上等纸张”为主。而民国期间官方文书三令五申禁止使用洋纸,要求使用国产纸这一规定,或许和民国时期我国传统手工造纸业受到洋纸冲击,国家为了扶植本土企业,以及民国时期频繁发生的抵制洋货运动有关。

  民国档案用纸种类

  虽然民国部分立法中规定了官方文书用纸不可使用洋纸,而且要以坚结耐久的国产纸为准,但如此三令五申不可使用洋纸,不免让人怀疑当时有使用洋纸作为官用的先例。而如今保存下来的民国历史档案并非只是“公务档案”一种,还包括大量“私人档案”。官方“公务档案”关于用纸虽有所规范,但“私人档案”关于用纸却无规范,正因为此,如今民国时期留存下来的历史档案纸张种类繁多。根据制作工艺不同,可以将其分为手工纸和机制纸两类。

  1.手工纸

  随着我国印刷术的发明改进及普及,人们急需一种新的、供应充沛的原料,于是出现了竹纸。竹纸出现后,逐渐代替了麻纸和皮纸。从明朝嘉靖时期起,相对于麻纸和皮纸来说,用竹纸来印书就最为普遍。

  民国档案用纸中的手工纸也以竹纸为主,其中常用的有毛边纸、连史纸、夹江纸、官堆纸、元书纸等。民国所用毛边纸主要产自福建、江西等地,据时人描述,毛边纸“赣产为上、闽产次之、品牌繁多”。毛边纸为当时用途十分广泛的一种纸,可用于账簿、笔记、习字以及包装等。福建省政府会计处就从1938年7月始,选用长汀毛边纸代替洋纸,印制各种账簿。因毛边纸造价较低、易于书写等优点,民国国民大会选举的选票也选用该纸。民国所用连史纸主要产自夹江、铅山等地,连史纸品质较毛边纸更优,为民国时期书籍印刷的主要用纸,也用于民间信纸账簿,民国时期民刑事状纸也会采用四川省夹江连史纸。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第三战区曾招募各地造纸工匠到江西铅山兴办造纸坊,全国各地的纸商纷纷迁到铅山,使得铅山包括连史纸在内的纸业一度兴盛。夹江纸也是随着抗日战争爆发,洋纸逐年减少,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开始得到发展的。夹江纸业曾在1936年左右因出品欠佳、无大资本经营、税捐过重、交通不便等原因面临衰落困境。官堆纸原产于福建龙岩,即过去衙门整理诉讼官司所用的状纸,厚度比毛边纸略大,通常用作公文纸,也用来印刷各种书籍。元书纸主要产自浙江富阳县,因皇帝元祭时用其书写祭文而得名。因为元书纸品质较劣,常用于普通书写及包装,在民国时期亦用于书写函札、指令、账目等。

  当然,民国档案用纸也不止竹纸一类,1933年8月26日国民政府行政院颁发的《各部会审查处理公文改良办法》中就规定“会稿送签之回单颜色纯白,纸张用宣纸”,可见当时的一些重要公文也用宣纸书写或印刷。除此之外,民国时期民间文书用纸也选用麻纸书写。在抗日战争时期,因纸张贸易断绝,有时也需就地取材,“陕坝省政府各机关在四川的川贡纸没有北销前,就完全用白麻纸办公”。

  2.机制纸

  机制纸可分为机械浆机制纸和化学浆机制纸两大类。机械浆一般以树木为原料,经磨木机磨制而成,纤维粗短,又称磨木浆。化学浆机制纸是利用化学品去除造纸原料中容易使纸张氧化返黄的木素,其制成纸张与机械浆相比,色泽更加洁白,化学性质更加稳定。但由于生产中加入大量酸性化学制剂,制成的纸张呈酸性,纸面易发生水解反应脆化,耐久性较差。化学浆机制纸因为制作工艺和纸张厚度等区别,命名不同。

  民国时期公文用纸中使用的新闻纸或白报纸多是以机械浆为原料制成,并被普遍应用在各级政府的公报印刷上。当时的机械浆主要是磨石磨木浆,靠机械动力分离植物纤维,得到纸浆含木素成分比较多,制成的纸张化学性质不稳定,耐折性差,易氧化泛黄。同时,机械浆强度与白度不稳定,但机械浆制纸拥有生产成本低、吸墨性强、不透明度高、柔软而光滑、印刷性能好等优点。

  民国时期公文用纸中常见的化学浆机制纸有:有光纸、书写纸、道林纸、打字纸和模造纸等几类。当时常见的在包装和名称上模仿手工纸的连史纸、毛边纸等品种的机制手工纸即属于有光纸的一类,有光纸以其价格低廉、适用书写,成为民国时期最为普及的国产机制纸品种之一;书写纸在钢笔于我国使用逐渐普及后,也因其适用钢笔书写,而成为民国时期最为普及的国产机制纸品种之一;道林纸则因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英国道林公司最先向中国出口这种纸,被当时人们统一称为道林纸,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就保存了大量道林纸为书写载体的档案;打字纸则因为其韧性好等特点常常被用于印制单据、凭证等;模造纸则为模仿欧洲进口道林纸而得名。

  民国档案用纸面临的保护问题及对策

  1.民国档案用纸种类繁多、工艺复杂,质量参差不齐

  从用纸种类分析来看,民国档案用纸种类繁多,有机制纸和手工纸两大类,但其具体命名却五花八门:有以地名命名的夹江纸,也有沿袭古代命名的连史纸,还有以用途命名的书写纸,以及模仿手工纸但采用机制方法制作命名的有光纸等。关于这些纸种目前没有清晰的判别标准,这就意味着对于民国档案在没有直接记载纸名的情况下,只能通过纤维分析技术,简单地判断其抄造所用原材料,难以知晓其书写所用的具体纸种。因此,在民国档案修复过程中也就很难找到合适的补纸,也无法以纸种划分制定统一的保护规划。

  民国档案用纸在历史长河中几乎处于档案用纸质量的历史低洼点,其保护问题亟须得以重视。一方面,在战火纷飞的民国时期,很多遗存下来的档案用纸并无规范可依,在纸张运输比较困难及生产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当时书写用纸质量很难保证,因此民国档案甚至比古代留存下来的古籍等还要脆弱。另一方面,民国档案用纸发展处于手工纸向机制纸的过渡期,制作工艺复杂,相比于新中国成立后的规范档案用纸,民国档案用纸没有统一使用规范,纸质参差不齐,保护困难重重。

  正是因为民国档案用纸的复杂性及其保护的迫切性,目前急需就民国档案用纸建立基因库,调查并收集民国档案用纸相关信息,梳理民国档案用纸基本情况。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就民国档案基因库的建立进行研究,也有学者在研究中提出需针对民国档案用纸进行观察、检测、分析和存储,形成民国档案用纸基因库,以满足档案综合鉴辨、科学修复以及造纸工艺探索的需要,研究还从纸张表面帘纹、纸张层数、纤维种类、原料配比、各组分含量、造纸工艺、纸张加工工艺等方面,建立了档案用纸的基因信息。但目前关于民国档案用纸基因库的建立还处于前期探索阶段,很多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的实践检验后才能具体落实。

  2.民国档案用纸保护面临的突出问题:酸化严重

  民国档案用纸种类繁多,质量参差不齐,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当前留存下来的民国档案用纸中存在酸化、霉蚀、污染、虫蛀、粘连、残缺、撕裂等大量问题,其中酸化严重是民国档案纸张保护目前所面临的最大问题。

  目前,国内外有大量探讨纸张脱酸技术的研究,研究表明纸张脱酸技术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就开始研发,至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这其中应用在民国档案上的脱酸研究也有不少:董丹华等人曾采用无水纳米脱酸液对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馆藏严重炭化民国机制纸档案进行脱酸。有企业采用等离子脱酸技术,将钙系脱酸雾化成微纳米尺度的细微雾滴,均匀浸漫扫描纸面,配合纸张等离子活化处理,将碱性脱酸因子浸入纸张纤维深处为民国档案脱酸。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李光发等人曾尝试使用碳酸氢镁水溶液脱酸法对民国档案进行脱酸,研究发现采用碳酸氢镁稀释后的浆糊来修裱破损档案,可以达到一举两得的作用。王建明等人也曾利用“安书镁”无水脱酸液(主要成分为氧化镁),用手工喷雾操作方法对北京市房山区档案馆纸质档案进行脱酸。

  以上仅为用于民国档案上的脱酸方法,运用于纸质文物和古籍上的脱酸方法中也有许多可以为民国档案脱酸提供借鉴。但是对于如此众多的脱酸方法,到底该如何改进与选取,这是民国档案脱酸面临的一大难题。目前民国档案常用的脱酸法可分为两类:液相脱酸法和气相脱酸法。气相脱酸法存在无法留存碱性物质、容易在短时间内反酸、且设备价格高昂、脱酸操作中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所以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批量脱酸工艺主要是水溶液脱酸和有机溶液脱酸。也有学者对比了液相脱酸法和气相脱酸法的优劣,认为水溶液脱酸技术将成为今后的发展趋势。但是目前还没有一种十分理想的脱酸方法可用于纸张脱酸,所以直至今日,脱酸一直是一个世界性的重大问题。但在脱酸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希望民国档案酸化问题能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酸化严重而处于濒危状态的民国档案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脱酸保护。

  3.民国档案用纸调查研究不足,需加强破损现状调查

  以“民国档案”和“调查”为主题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搜索到和民国档案调查的相关研究屈指可数。1996—1997年有学者对62个档案馆馆藏民国档案基本情况进行广泛深入调查,在对民国档案用纸即档案载体调查中,该学者调查了四川省隆昌县档案馆保存民国档案卷数及其受到虫蛀所占的比例、荣县被水淹没结成“档案砖”的民国档案卷数。2007年仝艳锋等就云南省民国档案保存状况开展调查研究,在档案用纸调查中,仝艳锋专门就虫蛀鼠啮、发霉等纸张病害展开重点调研,并对病害情况作了简要描述。直至2017年,民国档案用纸的调查研究都以档案用纸病害的基本统计和调查描述为主。

  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起草的《档案抢救与修复相关规范》(DA/T64)(以下简称《规范》)开始陆续发布,自此民国档案用纸调查研究有了依据,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所见利用该《规范》的研究成果多集中于2021年:岳丹丹以《规范》第2部分为依据,对都江堰档案馆藏民国档案进行调查,分析档案保存现状及病害出现原因。张羽等同样依据该《规范》第2部分所规定的抽样比例,对北京地区16家综合档案馆包括民国档案在内的全部档案进行抽样调查,并依据《规范》第1部分对抽样档案进行破损定级。李红梅等依据《规范》第1部分对中国船舶集团包括民国档案在内的馆藏历史硫酸纸图档案进行破损定级,同时结合现状分析,展开修复保护。王稹同样以《规范》第1部分为标准,对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民国档案中道林纸进行破损定级,并在此基础上开展酸化调查。目前可见的利用该《规范》最近的研究成果发表于2023年:钱婉君以《规范》第1部分和第3部分为依据,对广东省档案馆馆藏珍贵民国档案《邮区舆图(广东)》展开修复实践。

  2023年3月17日,中国人民大学和国家档案局在行业标准《纸质档案抢救与修复规范》(DA/T64)的基础上,起草的国家标准《纸质档案抢救与修复规范》(GB/T42468.2—2023)发布,该标准于同年10月1日开始实施。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内容相似,分为4个部分:第1部分为《破损等级的划分》、第2部分为《档案保存状况的调查》、第3部分为《修复质量要求》、第4部分为《修复操作指南》。其中第1部分和第2部分与档案用纸调查研究密切相关。第1部分纸质档案破损定级依据纸张pH、纸张机械强度、霉变、虫害、污染、残缺、粘连和字迹洇化扩散等将其分为“特残破损”“严重破损”“中度破损”“轻度破损”四个等级,可为纸质档案破损定级的划分提供具体判断依据。第2部分纸质档案保存状况的调查分“档案基本信息及档案外观调查表”“卷内纸张保存现状调查表”“档案保管条件调查表”“档案灾害及突发事件大事记”“档案抢救保护记事”几个调查表,其主要目的是了解档案载体和字迹种类、记录形式、存放位置等外观状况及保存情况。虽然该国家标准发布时间尚短,有待进一步的实践检验,但国标的公布与实施,为民国档案及各类档案用纸的调查研究提供了更为权威的方法指导,对于集中力量抢救、修复破损或濒危纸质档案具有重要意义,也能促进民国档案分级保护的落实。

  参考文献:

  [1]蜀言.现状调查:民国档案应当鉴定[J].中国档案,1999(3).

  [2]冯惠玲,张辑哲.档案学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陈刚.档案与古籍修复用竹纸的现状与问题[J].档案学研究,2012(1).

  [4]丁平编.抗战时期绥远省政与在绥西施治历史研究[M].中国民族大学出版社,2012.

  [5]王稹.民国档案中道林纸酸化特征分析[J].档案学通讯,2021(1).

  [6]奚三彩.纸质文物脱酸与加固方法的综述[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8(S1).

  [7]温灵芝.民国档案抢救与保护的流程设计探索[J].档案管理理论与实践—浙江省基层档案工作者论文集,2021.

  [8]蔡梦玲.基于生物样本科学的民国档案用纸基因库建设研究[J].档案学研究,2023(4).

  [9]何晓晶,孙星光.纸质档案脱酸技术研究现状与启示[J].中国档案,2020(6).

  [10]张金萍.近现代文献酸化危机与防治思考[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8(S1).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档案馆、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

  责任编辑:周拯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