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27 19:09:19被阅览数:149 次信息来源:《中国档案》
文/朱琼
口述档案对于留存历史记忆、阐明历史真相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其客观性和真实性一直备受争议。近年来,专家学者对于口述史料采集过程中的质量把控有诸多探讨,而对其开发利用过程中层层把关鲜有关注。有研究指出,在群体传播的过程中,决定信息是否可以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应当遵循“把关人”的标准。笔者以广州市档案馆开发利用广东省非遗传承人口述档案项目(以下简称“非遗口述档案项目”)为例,将“把关人”标准应用其中,从把关行为、把关标准和评估指标出发,分析不同“把关人”角色在口述档案开发利用环节的实施路径,旨在提高口述档案成果质量、拓宽传播渠道,向大众提供高质量的信息和档案知识服务。
策划筛选阶段
1.策划者:策划编研主题、编研方式和成果形式
首先,策划者面对海量馆藏口述档案,需对其质量和价值进行评估,确定哪些口述档案应该被优先开发利用,由此来确定编研主题。策划人作为“把关人”贯穿整个开发利用阶段,从宏观着手,确立编研主题、编研方式和成果形式等内容;也可从微观介入,分析某份口述档案的真实性等问题。在广州市档案馆策划非遗口述档案项目时,策划者利用专业标准和市场标准,对项目的档案价值和新闻要素进行了宏观分析,确立该项目以“广东省非遗传承人口述档案”为开发利用主题,以出版书籍和制作口述视频的形式呈现口述档案开发利用成果;微观方面,对口述档案样本的选定作出详细规定,如口述档案内容应包含对非遗工艺行业背景、非遗传承人个人成长过程、代表作品创作、非遗工艺流程等方面的介绍,从档案的角度较完整地呈现非遗项目的各个方面,以保证成果的质量。
2.档案整理员:遵循把关标准,分析口述档案资源
确定开发主题后,下一个环节的“把关人”就是档案整理员。档案整理员在档案库房或数字化管理系统中依据主题筛选所需口述档案进行微观分析,这就考验“把关人”信息筛选的能力。根据“把关人”理论,过滤信息需要“把关人”根据传播目的,充分考虑信息受众情况以及影响信息过滤质量的因素。在开发非遗口述档案项目时,档案整理员从数字化管理系统中检索出85份相关口述档案样本,约8600分钟的音像档案。如何分析信息,选择合适的口述档案来进行后续的开发工作,主要有三个把关标准:一是对口述档案的载体质量进行评估,检查口述档案的保存条件、录音录像质量等要素,确保口述档案保存完好。二是评估口述档案的内容价值,从历史、社会、文化等多个角度出发,分析口述档案的完整性、真实客观性、可读性等价值。三是对社会需求进行评估,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分析所选的口述档案是否具有广泛的社会需要和利用价值。通过仔细“把关”,档案整理员精选出26份省非遗传承人口述档案进行编研工作。
制作加工阶段
对馆藏口述档案进行筛选把关后,进入到制作加工阶段。根据档案载体、编研成果形式的不同,编辑的工作方法也有所不同,一般有文字整理编辑和音频视频编辑。
1.文字整理编辑:进行文字的再次加工
如果口述档案开发利用成果的形式是书籍或展览,则需要文字整理方面的编辑对口述档案进行“二次加工”。口述史料是一种实时言语文本,非结构化生成,原始记录的文本直接阅读起来比较困难,信息量较大,易产生可读性困境。在档案整理员筛选出的26份广东省非遗传承人口述档案中,共涉及15个非遗项目,有“三雕一彩一绣”、龙舟头雕刻、广州榄雕、广州箫笛制作、波罗粽、沙湾水牛奶等。首先,文字整理编辑将口述者的录音转化成文字,对文字进行二次整理,文字编辑需遵循两个把关标准:一是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对原始文本中口语化的内容进行规范化处理,不得歪曲原意或引入错误说法。二是保持与原始文本的一致性,任何添加或补充的信息都应当与原始文本的风格和语调相匹配。此外,文字整理编辑需与口述者再次进行文字内容核对,在核对过程中可要求口述者提供与口述内容相对应的图片或其他资料进行佐证与补充,再次验证口述内容的真实性。
2.音频视频编辑:借助电视剪辑技术,对音频视频进行再次加工
如果口述档案的开发利用形式是档案纪录片,则需要音频视频方面的编辑参与其中。由于载体的不同,编辑技术也有很大不同,口述档案纪录片需借助电视剪辑技术,对音频视频素材进行非线性编辑。在这个过程中,编辑除了对口述内容把关,还需对视听语言进行把关,即对视频画面和声音的把关。广州市档案馆在开发非遗口述档案项目时,采访了多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如广绣传承人陈少芳,牙雕传承人潘楚钜、李定宁,广彩传承人谭广辉等,将每位传承人的口述内容制作成口述专题短片。在对这些音频视频口述档案进行开发时,编辑始终坚持两个把关标准:一是剪辑要遵守“还原真实、原型采访、适当再现、资料映衬”4点原则,作品本身是亲历者的口述史料,而不是演员扮演角色,是情节与细节的真实回忆,而不是用艺术手段去克隆和复制往事。二是剪辑时需要对素材进行有机结合,表达统一主题,避免画面简单堆砌。为强调档案的真实性,后期剪辑对画面的色彩、声音等不应进行过多干预,以呈现口述档案最原始的状态。
成果审核阶段
1.行业专家学者:进一步把关口述成果真实性
口述档案是口述者对自身经历过的历史事件进行阐释,因此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创造性和变动性。在成果初稿完成后,需要行业专家学者再次对开发成果的真实性客观性进行把关审核。在非遗口述档案项目中,口述者在讲述工艺行业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时,涉及大量专业性内容,此时需要研究工艺美术方面的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审核,以确保口述内容的准确性和专业性。除了公开出版《广东省非遗产传承人口述档案集萃》,开发成果还有口述档案电视专题片,这就需要邀请电视节目制作方面的专家对其形式和传播价值进行把关。此类多层次的审核把关机制,不仅可以确保口述档案开发成果的质量,也为其传播奠定了基础。
2.审核人:把关编研成果质量,负责信息发布利用
经过策划、筛选、编辑整理以及研讨等多个环节后,审核人对编研成果的整体质量进行把关。审核人通常由多人担任,包括档案开发项目负责人、媒体发布平台的总编辑等。在开发利用广东省非遗传承人口述档案时,制作的档案电视专题片《广东省非遗传承项目—醒狮》在腾讯视频、广州市档案馆官网及官方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上宣传推广,发布前需由档案开发项目审核人、腾讯视频编辑等进行审核。编辑出版的《广东省非遗产传承人口述档案集萃》,则由档案开发项目审核人、出版社编辑等进行审核。档案开发项目审核人主要负责把关档案内容,媒体平台总编辑则审核意识形态、节目内容形式,出版社编辑对文字内容、页面排版等方面进行把关。这是口述档案成果发布前的最后一道把关,是对内容质量、形式表现的总体把控。
用户反馈阶段
用户群体:通过评价指标,反向把关口述档案内容。作为最终利用者,用户也可以成为口述档案开发成果的“把关人”,用户的反馈意见能反向传导给参与口述档案开发利用的“把关人”,主要通过三个评价指标体现。一是用户访问量和下载量,口述档案成果在社交媒体等渠道被访问或被下载的次数,能够反映出该内容在社会中的关注度和影响力,这不仅是一个重要的量化指标,也可以了解用户对内容的需求和认可程度,可用于评估开发效果。二是用户的反馈意见,通过用户评论、建议等方式了解用户对于口述档案开发利用的评价,有助于完善口述档案的开放利用方案,进而完善“把关人”的方法和机制,提高口述档案的整体利用效果,用户的反馈是改进和优化口述档案服务的关键依据。三是学术引用,口述档案编研成果被学术界引用的次数,可以反映其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口述档案的社会认同度。
智媒时代,形式固然重要,内容始终为王。口述档案的核心是历史记忆,留存了许多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档案工作者绝不能仅仅满足于做好档案的保管者,而应与时俱进,不断开发新的角色定位。充分利用好口述档案,层层把控其开发质量,提高成果利用质效,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人民群众。
作者单位:广州市档案发展中心(广州市音像资料馆)
责任编辑:公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