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9 20:07:09被阅览数:203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作 者:毛华中
摘 要:影视作品中文化遗产要素的广泛应用及其良好的传播效果为文化遗产活化路径提供了新的视角。通过分析档案文化遗产与影视叙事的相关概念,分析档案文化遗产与影视叙事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面向影视叙事实现档案文化遗产活化的路径。
关键词:影视叙事;档案文化遗产;活化和利用;文化价值
档案文化遗产是指具有历史、文化、艺术、科学等多重价值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对档案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是档案和文化遗产交叉领域的热点问题。然而长期以来,我国档案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固守以“载体、环境和技术性保护”为核心的表面化逻辑,对档案遗产承载的文化内核及由此产生的深层次价值需求的关注明显不足,在保护和开发环节中难以实现档案文化遗产的活态化。如何促进档案文化遗产的持久发展和开发活力,使其在作为历史文化记录材料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历史、社会、文化等价值,是新时代背景下档案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中亟须关注的重要议题。目前,国内学者在档案文化遗产活化路径的探索中取得了一定成果。例如,姬荣伟等[1]学者以数字人文为视角探讨了档案遗产活化保护的逻辑、特征与路径。陈慧等[2]学者聚焦工业遗产档案资源,探索具有实践指导性的工业遗产档案资源活化利用模式,以促进工业遗产档案资源的活化利用,助力我国工业记忆留存和工业精神传承。
当下,文物、考古等文化遗产要素成为影视创作的关键词。随着网络文化综艺节目《登场了!北京中轴线》、网络纪录片《一脉》、短视频《至美中轴》、直播活动《中轴骑妙行》和《听建·中轴》等的发布,影视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创新的视听形式,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为文化遗产的活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1 档案文化遗产与影视叙事的概念
1.1 档案文化遗产的构成及其特征
档案文化遗产由档案馆藏中的文化遗产和文化遗产中的档案两部分构成[3]。档案馆藏中的文化遗产是存储在馆藏体系中的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献材料,以历史档案为代表。文化遗产中的档案是以文献、图片、影像、实物等形式存在且具有档案属性的文化遗产。
档案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文化、历史、艺术、科学、社会等价值。为了更好地理解档案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下面详细阐述其主要特征。一是历史性。档案文化遗产具有档案属性,是历史的真凭实据,这种特性构成了档案的凭证价值[4]。档案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运动的证明材料,记录了特定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人物和社会活动,反映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二是真实性。档案文化遗产通常由专人或机构记录和保存,反映了历史事件的原貌、社会发展状况,是科学研究和历史研究的可靠材料。三是独特性。每份具体的档案文化遗产在记录载体、呈现形式等方面都各有不同。同时,档案文化遗产的独特性反映了其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四是多样性。档案文化遗产的载体形式多样,具体包括文字、图片、音像和实物等形式。同时,其内容描述也非常丰富,包括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不同语言的内容。五是文化性。档案文化遗产中蕴含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这不仅是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同时对解决人类问题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1.2 影视叙事的定义及其特点
影视叙事是一种通过视觉和听觉手段来讲述故事或传达信息的艺术呈现形式,其广泛应用于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综艺节目、短视频等。影视叙事融合多种媒介手段,从一件事、一件物或一个人出发,对其背后蕴藏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展开叙述。
影视叙事的戏剧化形式为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感官体验和无限的遐想空间,其特点是其能够为档案文化遗产活化赋能的重要原因。一是直观性。影视叙事通过情景搭建、故事构建、人物呈现、音乐表达等,促进观众对于感性、形象、具体的核心要素的理解,以引发观众的共鸣,增强其兴趣和积极性。二是意向性。电影叙事的意向性是指电影中的各种元素和手法都是为了表达其核心要素和主题。每一个镜头、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场景的设置,都是为了强化影片的主题和意图,通常用来宣扬某种思想观念、价值理念或社会观点。三是复杂性。影视叙事通常包括多层次、多维度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纵横交错的元素构成展示了复杂的社会现象和人性特征。四是广泛性。影视叙事的广泛性一方面指其题材包罗万象,包括喜剧、悲剧、动作、文艺等;另一方面指其传播范围广,借助社交媒体、通信设备等多种媒介形式,能够迅速传达到各区域。五是表现力。影视叙事通过画面、声音、剪辑、特效等手段,能够强化人物情感、景色环境的表现力,提升影视主题的呈现效果。
2 档案文化遗产与影视叙事的关系
2.1 档案文化遗产为影视叙事构建情节基础
档案文化遗产中的历史档案、影像档案、音频档案等所记录的历史事件、人物故事、社会现象,能够为影视叙事提供真实可靠的素材,增强其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深度。通过对档案文化遗产的内容解读,影视叙事能够展示复杂的历史进程和社会现象,丰富观众的历史认知和文化理解,提升其文化素养。例如,《长安十二时辰》《梦华录》等获得高收视成绩的影视剧中的唐宋器物的形象、社会文化和精神风貌就来源于特定的档案文化遗产。
2.2 影视叙事呈现档案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
通过影视叙事,档案文化遗产以更直观、更具表现力的形式呈现在社会公众面前,增强了其文化价值的呈现效果。例如,纪录片《又见三星堆》以发掘工作的递进式开展为线索,展现了三星堆新一轮考古的全过程,这种叙事形式促进了观众对于中国考古事业和三星堆文化的深入了解,进一步增强了观众对文化遗产的认同感和保护意识。
2.3 影视叙事增强档案文化遗产的教育价值
影视叙事能够提供多角度、多维度的历史解读,使观众全面、立体地理解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潜移默化地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历史分析能力。同时,为了加强作品情节的合理性和真实性,影视叙事通常涵盖多学科的专业知识,使观众在观看作品的同时了解相关学科知识。例如,《登场了!北京中轴线》以四大感官“视、味、触、听”为打开方式,以“中国美、中国音、中国味、中国魂”四个主题为切入视角,提升观众对于北京城历史发展的认知。
2.4 影视叙事重塑档案文化遗产的价值
通过影视叙事,档案文化遗产中蕴含的价值被赋予新时代的解读和呈现方式,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影视叙事以其高观赏性和市场吸引力,能够为档案文化遗产创造经济价值。通过影视制作和发行,可以吸引投资、促进旅游业发展,并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兴起。
3 面向影视叙事的档案文化遗产活化路径
3.1 建立档案文化遗产数字化数据库
数字化是档案文化遗产活化的基础。通过将档案资料数字化,可以实现档案的长期保存和广泛传播,为影视叙事提供便捷的素材来源渠道。具体措施包括:采用先进的扫描和数字化技术,对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档案进行高质量的数字化处理,确保其真实性和完整性;建立统一的元数据标准,对数字化档案进行详细的描述和标注,提高其检索便捷性和利用效率;通过建立开放的数字档案数据库,促进影视叙事机构的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使影视创作者能够便利地查阅档案文化遗产资料,在增强其作品历史感和真实感的同时发挥档案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3.2 加强多元主体协调合作,促进资源共享
档案馆、图书馆等文化记忆机构、高校和研究所等学术研究机构和商业影视制作公司之间的合作是促进档案文化遗产活化的重要路径。文化记忆机构和学术研究机构可以为影视制作公司提供详尽的历史记录材料,确保影视作品的历史真实性和文化深度。而商业影视制作公司则可以为文化记忆机构和学术研究机构在资金、技术等方面提供支持,推动档案管理和学术研究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通过多方主体的协调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各主体之间的优势互补。具体而言,文化记忆机构和学术研究机构的历史记录材料和学术研究成果可以增强影视作品的文化底蕴和社会影响力,商业影视制作公司凭借其技术手段、传播影响力、资源基础等方面的优势可以将档案文化遗产更广泛地传播给公众,提高其社会知晓度和影响力。
3.3 利用新兴技术,创新档案文化遗产叙事手段
新兴技术的应用为面向影视叙事活化档案文化遗产带来新的可能性。例如,运动捕捉技术、卷积神经网络、GAN生成式对抗网络等深度学习算法,虚拟摄影机等数字视觉技术,已然将当代影视推进至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通过这些新兴技术,可以实现历史事件、文物、人物的再现和还原,为观众提供身临其境的历史文化场景体验,增强影视作品的沉浸感和互动性。这些技术不仅可以细致地还原历史细节,提升观众的观看体验,还能通过互动功能,使观众更加深入地参与到历史事件中,增强他们的代入感和记忆效果。例如,利用GAN技术可以重建消失的历史场景,运用VR技术可以让观众虚拟体验历史遗迹的真实面貌,同时通过AR技术可以将历史文物动态地展示在现实环境中。
3.4 借助影视叙事传播渠道,扩大档案文化遗产影响范围
影视作品作为影视叙事的典型成果,与现代传播渠道契合度较高,具有广泛的覆盖面和强大的影响力,能够为宣传和推广档案文化遗产提供有效途径。通过影视作品,可以将档案文化遗产中被忽视的内容直观呈现给观众,使更多观众了解和关注这些珍贵的文化资源。利用影视叙事渠道宣传档案文化遗产,不仅可以提高档案的社会知晓度,还能吸引更多的公众参与到档案保护和利用中。影视作品的热播可以形成社会热点,激发公众对影视作品中历史事件、文物、社会文化的兴趣,促使他们主动查阅相关档案资料,进一步了解历史真相和背景。
3.5 建立活化效果的评价与反馈机制
为了确保面向影视叙事的档案文化遗产活化路径的有效性,需要建立活化效果评价与反馈机制。这一机制应包括多层次、多维度的评价标准和方法,以全面衡量活化工作的实际效果。首先,可以通过观众反馈、收视率和媒体评价等定量指标,评估影视作品对档案文化遗产的宣传效果和社会影响力。其次,结合定性评价,如专家评审和学术研讨,分析影视作品在历史真实再现、艺术表达和文化内涵传达方面的表现,确保其在文化教育和公众认知方面作出应有贡献。最后,建立公众参与和互动反馈渠道,通过线上线下活动收集观众的意见和建议,根据反馈信息改进影视作品的创作,为档案馆和学术机构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姬荣伟,周耀林.数字人文赋能档案遗产“活化”保护:逻辑、特征与进路[J].档案学通讯,2021(3):46-54.
[2]陈慧,刘赛楠,陈文景,等.涅盘新生 重焕生机:工业遗产档案资源活化利用模式探索[J].山西档案,2023(6):14-24.
[3]张卫东.档案文化遗产:概念辨析及研究热点[J].兰台世界,2017(4):18-21.
[4]徐拥军,龙家庆.档案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J].档案学通讯,2023(1):20-27.
【作者简介】毛华中(1982—),男,汉族,河南周口人,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