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8 19:06:00被阅览数:495 次信息来源:中国档案报 作者:甘肃省档案馆馆长 张秀丽
党的二十大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全面部署。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档案事业的作用和价值尤为凸显。档案工作是维护党和国家历史真实面貌、保障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事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部门应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档案工作重要批示精神结合起来,立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义,承担起档案事业在新形势下的使命任务。
坚持党的领导,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使命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实践与理论一再证明,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最鲜明的特征和最突出的优势,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的最高原则。我们要始终牢记“档案工作姓党”的政治属性,善于从历史档案中汲取精神营养,牢牢把握“党管档案工作”政治原则、政治方向、政治任务。
首先,坚定“党管档案工作”的政治原则。切实加强党对档案工作的领导,把牢正确政治方向,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把“两个维护”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规矩,融入贯穿到档案工作全过程各方面,在档案保管、开发、利用、宣传上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善于从政治上考量,强化政治把关,注重政治效果,在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中尽到政治责任。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主动作为,深化工作机制创新,统筹发展和安全,持续推进“四个体系”和信息化建设,加速推进“十四五”档案事业发展规划的贯彻实施,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推动档案事业奋发前进。
其次,坚守为国守史的政治方向。档案与国家治理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日益成为国家治理的战略性信息资源、基础性文化资源、支撑性知识资源等,对国家治理经验的汲取以及国家治理方式的优化有着重要的工具价值。档案部门要按照“四个好”的目标要求,实施新时代新成就国家记忆工程,进一步加强国家和省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活动、重点领域的档案归集工作,及时跟进和加快重大档案专题数据库建设,全面记录和留存新时代、新变化、新发展和新成就,发挥好档案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基础性支撑性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档案工作面临的安全形势复杂多样,确保档案安全是档案工作的重要保障,关乎档案工作可持续发展,也是为国守史的应有之义。要强化战略思维,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研判档案事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准确把握档案安全面临的新情况新挑战,紧紧围绕传统档案保护、电子数据存储、信息网络运维等事关档案安全的重大问题,切实增强做好新时代档案安全工作的自觉性和紧迫感,努力做到超前谋划、有效应对。
最后,聚焦红色档案的政治任务。红色档案真实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对于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有着重要价值。在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切实把蕴含党的初心使命的红色档案保管好、利用好是档案部门的政治责任。要尽快摸清红色档案资源家底,通过多方合作和实地调研加大红色档案资源征集力度,建立专题目录数据库,加大红色档案资源抢救、征集和保护力度,确保其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和文化延续性。用好用活红色档案资源,以专题展览、话剧故事、小视频等一系列方式充分开发利用,推出主题鲜明、制作精良、感染力强的精品力作,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守好红色根脉提供鲜活教材。
以人民为中心,提升服务实效的社会使命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的重大原则之一。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凸显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取向。档案事业作为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必须承担起造福人民的社会使命。
首先,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深植为民服务情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为民服务”是档案部门的职责使命,是档案工作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档案部门要强化宗旨意识、站稳人民立场,牢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做好新时代档案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把是否有利于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人民群众,作为谋划推进档案工作和检验工作成效的标尺。要通过记录和留存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档案材料、保障社会合法利用档案的权利、满足人民群众参与档案事务的正当诉求,来增进人民福祉和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其次,推进资源利用体系建设,奠定利民基础。资源是立身之本,服务是生存之道。准确把握人民群众是强国建设的主体力量和中国式现代化成果的惠及对象,推动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资源体系和方便人民群众的利用体系是档案工作的根本所在。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覆盖全体人民的各领域各门类档案管理工作机制,扎实做好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事项档案的归集工作,积极推动住房、医疗、学籍、婚姻、社会保障、土地确权、林权改革等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档案接收进馆,确保关系人民群众利益的各类民生档案从源头上收集齐全、安全保管,更好服务和支撑基层社会治理。以贯彻实施《国家档案馆档案开放办法》为发力点,加大档案开放力度,依法提前开放需求量大的民生档案,保障人民群众最基本档案利用权利。提升服务水平,持续优化利用环境,以信息化建设打破信息资源壁垒,满足人民群众的档案信息和档案文化需求,真正实现让“档案信息资源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目标,切实增强群众对档案服务的获得感。
最后,形成协同推进的整体合力,发挥人民主体作用。档案是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真实记录,是人民群众回溯历史、认清现在、展望未来的基本载体,档案馆要提供多种多样的渠道和方式,应用信息技术和社交媒体等互动平台,向公众普及档案知识,引导社会公众认识档案价值,吸引和推动公众参与档案实践,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构筑社会记忆中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档案馆要通过开放日、邀请体验和网络征求意见等方式,充分听取和尊重社会公众的意见与反馈,了解群众的需求,不断改进自身工作,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红色教育基地等场所的作用,使档案馆成为党员干部加强党性锻炼的重要基地,成为人民群众增强爱党爱国情感、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场所。
坚定文化自信,赋能文化强国的文化使命
文化自信是推动国家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立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着眼赓续中华文脉、推动文化繁荣的重大使命,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重大任务,为新时代新征程的文化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档案馆作为文化事业单位,是历史和社会的文化宝库,必须承担起弘扬中国精神,阐释文化自信的文化使命。
首先,发挥档案文化禀赋。档案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如果说文化是运动着的长河,那么档案是与这条长河同步运动的记忆长卷,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档案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精神,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紧扣时代脉搏、坚守人民立场、坚持守正创新,充分发挥档案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精神方面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加强档案文化价值挖掘,努力将丰富的档案资源库变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进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心的文化库、知识库和思想库,助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其次,丰富档案文化产品。坚持“古为今用”的文化观,依托传统的档案参考、文件汇编、志书年鉴等编研成果,不断寻求档案文化发展突破点、创新点,提炼具备优秀品质、蕴含民族精神、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化要素,将其创造性转化为文创产品、图书、影视作品、展览等档案文化开发成果,讲好档案故事,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增加档案文化数字供给,进一步推进档案文化资源的共享、开放与利用,为全社会提供线上线下学习档案知识、体悟优秀文化、涵养精神文明的档案文化服务空间。强化档案馆与图书馆、博物馆、红色革命基地、文化馆等文化资源场馆的合作,通过创意融入和技术赋能实现档案文化的新诠释、再创造、再转化,开发出兼具审美艺术与实用功能的文创产品。
最后,提升文化传播效果。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在此背景下,档案文化宣传面临着迫切转型和创新发展的需求。档案部门要立足时代发展,聚焦公众需求,以档案为基石、以叙事为纽带,推进新时代档案文化传播融媒建设,构建档案文化服务与宣传教育的立体网络,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传播格局。要遵循文化传播规律,聚焦共情传播,通过见人见事,把“陈情”和“说理”结合起来,以细微切口和日常情感反映时代发展和国家进步的大主题,让话语背后的思想和道理“润物细无声”地渗入受众心中。要利用VR、AR、3D等新技术,通过虚拟现实的沉浸感和交互性,营造身临其境的体验空间,真正实现《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中提到的“大力发展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数字化文化新体验”,让档案“走出来”“活起来”“亮起来”,为人民群众提供现代化、智慧化的档案服务,打造高品质、多元化的档案文化产品。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4年9月16日 总第4189期 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