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亲文化视域下档案文献资源建设的实践和思考

发布时间:2024-01-15 17:49:11被阅览数:435 次信息来源:《中国档案》

  文/河南省档案馆馆长 李修建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当代中国社会全面发展的坚实基础。根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价值。档案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和媒介,积极构建和充分发掘档案文化资源,助力根亲文化发展传承,是河南省各级档案馆工作的应有之义。

  根亲文化根在河南

  根亲文化是由根亲而发生、发展的一种追根索缘、血脉相继的文化现象。狭义的根亲主要指血缘、地缘的延续,广义的根亲包括文化的传承和认同。当前,根亲文化在河南、全国和海外华人华侨中已被广泛传播,成为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

  1981年,厦门大学教授黄典诚在《河南日报》上发表了文章《寻根母语到中原》,提出“台湾同胞寻根的起点是闽南,终点无疑是河南”。“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河南历史久远,文化璀璨,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河南所有的名片中,根亲文化这张名片含金量最高、甄别度最强。

  1.人文始祖文化

  巩义的浮戏山,新郑的黄帝故里、始祖山,灵宝的铸鼎原,沁阳的神农山,登封的阳城遗址、启母石等是炎帝、黄帝、颛顼、尧、舜、禹等人文始祖们曾经活动过的地方,河南具有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人文始祖文化。

  2.中华姓氏文化

  万姓同根,万宗同源。河南是中国姓氏文化资源第一大省,据姓氏文化专家谢钧祥考证:“4820个汉族姓氏中,起源于河南的有1834个,占38%”,当今的300个大姓中根在河南的有171个,依人口数量多少排列的100个大姓中78个姓氏的源头或部分源头在河南,有“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之称的海外四大姓氏均起源于河南。

  3.名人圣贤文化

  中原大地孕育的风流人物灿若群星,老子、庄子、韩非子、许慎、玄奘、杜甫、岳飞、张衡、张仲景等河南籍名人的言行对中华民族影响深远,也是海内外华人寻根的对象。众多名人先贤的历史遗迹让后人寻根溯源,如卫辉比干庙、汤阴岳飞庙、伊川范仲淹墓等。

  此外,古都名城文化、名山大川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文字文化等都是河南根亲文化资源的组成部分。需要说明的是,根亲文化并非河南独有。比如,山西洪洞大槐树是许多移民心中故乡的象征;“湖广填四川”在四川人心灵深处留着深刻印记。但是,无论从哪方面来说,中原都是根亲文化之根。

  档案文献与根亲文化的传承

  1.档案文献是记录根亲文化的载体

  根亲文化是一个绵亘不断的文化体系,在这种历史的延续和承接中,档案文献从内容、形态、精神等多个方面完整系统地体现出河南根亲文化的属性,记述和反映中国历史的发展和变革,为民族保存了丰富的精神记忆。2017年10月,我国最早的档案文献—发现于河南安阳殷墟的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繁多的方志、家谱等档案文献都以独有的方式展现和阐释着中原地区特色的根亲文化。

  2.档案文献是传承根亲文化的媒介

  档案文献是人类智慧的文化沉淀,其通过自身的流传,或作为科学研究的第一手资料转载于各种著述和学术成果之中,或通过展览、纪录片展示展现历史文化的发展历程,传播着文化,传承着历史。

  2019年10月,在第九届中原根亲文化节期间,固始县通过挖掘相关档案文献记载,举办了姓氏源流文化族谱展、天下固始人成就展等,为海内外华人寻根谒祖架起了亲情桥,根亲文化成为固始连接海内外乡亲的精神纽带。

  以档案文献资源建设助推根亲文化传承的实践

  1.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档案资源体系

  截至2016年年底,河南省重点档案数量为140余万件,纸质档案藏量在15万册以上,其中很多文献具有时间久远、内容系统、独特稀缺的特点,彰显档案对传承文化的特殊作用。与根亲文化密切相关的档案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宗谱档案

  截至2020年年底,河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共100万余卷(件、册),其中谱牒档案中《如堂黄氏宗谱》研究价值较高,包括明正统戊午(1438年)本一部二册,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中秋本一部六册,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一部八册,记述了黄氏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居地变迁、历史事件等,并附有诗词、画像、墓志等。宗谱年代久远、内容丰富、形制完整,展现出一部完整的黄姓家族史。

  卫辉市档案馆馆藏《西河九龙族谱》是殷比干后裔林氏家谱;巩义市档案馆馆藏《晋当阳成侯唐工部诗圣世系谱》叙述了诗圣杜甫世系相传的情况;辉县市档案馆馆藏《岳氏族谱》是研究岳飞及其后裔相续的重要史料。

  (2)重大活动档案

  2008年,在民间流传千年的“三月三、拜轩辕”拜祖大典被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十多年来,河南新郑举办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活动已名满天下,成为全球炎黄子孙表达民族感情的重要载体。

  河南省档案馆积极参与2006年以来历次“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活动声像信息的现场采集;郑州市档案馆派出专人跟踪服务,将2006—2011年六届“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不同载体的档案资料全部征集接收进馆。2009年至今,已有十卷拜祖文长卷保存于新郑市档案馆,成为该馆的镇馆之宝。

  (3)志书等地方性文献

  河南修志历史可追溯到东汉时期,东汉光武帝刘秀为了“表彰乡里之盛,诏传《南阳风俗传》”,以后便代代相继,连绵不断。河南省档案馆除藏有1835件专门志书外,另有民国时期河南通志馆全宗,共计883卷,13万页,涵盖上古到民国时期河南自然、社会、人文、经济的发展变迁,范围广、体量大,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

  固始县档案馆馆藏《嘉靖年间固始县志》《光州志》详细地阐释了光州固始“唐人故里,闽台祖地”之称的由来;荥阳市档案馆的《河阴县志》、新乡市档案馆的《怀庆府志》、开封市档案馆的《祥符县志》《开封府志》等,都是研究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

  (4)碑刻拓片资料

  登封市以嵩山少林闻名天下,而嵩山素有“金石宝地”之称。登封市档案馆现有馆藏石刻拓片1197通,有塔铭、造像、地图、石函、诗赋、汉阙等,篆、隶、真、草四体俱全,内容涉及社会各个方面,是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宗教、建筑、书画、雕刻的重要史料。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档案馆现存有近300通与黄河水情、灾害、治理有关的碑刻,以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属性丰富了黄河文化的内涵。

  (5)地方特色档案资料

  登封市档案馆馆藏有《说嵩》等6部著作的木刻孤版档案,共1394块,近2788页,60多万字,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地理方面的内容,对研究嵩山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为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成功申遗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此外,渑池县仰韶文化档案、内黄县颛顼帝喾二帝祭祖文化档案、汝州的汝瓷档案、信阳的毛尖茶档案等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6)名人档案

  河南省档案馆馆藏名人档案类型多为手稿、日记、声像、实物等。如巩义市档案馆藏有明朝名臣海瑞的奏折,河南省档案馆藏有冯玉祥手书25件,洛阳市档案馆专设了豫剧大师马金凤艺术档案库,南阳市卧龙区档案馆藏有哲学家冯友兰哲学著作及手稿600多页,另有文学家姚雪垠、凌解放、冯宗璞,建筑学家杨廷宝,教育家张嘉谋,历史学家孙文青等十余位南阳名人手稿、声像、实物等珍贵档案共计5000余卷(件、册、张)。

  2.对相关档案进行原生和再生性保护

  承载着历史文化、根亲文化的档案文献大多年代久远,载体比较脆弱;加上对其价值的认知具有局限性,很多档案文献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管理不善,加速了损毁速度,加大对此类档案文献的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以河南省档案馆馆藏《黄氏宗谱》为例,三套均为手写孤本,最早的版本形成于明正统时期,时间久远;材料是手工宣纸,由黄氏族人毛笔书写;由于多次辗转,保存环境较差,纸张老化、破损、残缺,画芯残缺、断裂、褪色、剥落、返铅等,处于濒危状态。

  2014年开始,河南省档案馆和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献遗产保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达成合作共识,成立了黄氏族谱抢救修复项目组,遵照保持原貌、最小干预、可逆性、试验先行等原则,充分将传统古旧字画修复技艺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对黄氏族谱进行了科学施救,最大限度保持了档案原貌,并营造了能使其稳定保存的环境,确保档案长期、安全保存。

  为扩大提供利用范围,在修复的基础上对黄氏族谱进行了数字化扫描,并对其中的画像和书法作品进行了仿真复制。2017年,《河南如堂黄氏宗谱》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2018年10月,该书在第四届中华家谱展评暨家谱编修经验交流大会上被评为“古老家谱特等奖”。

  3.对有关档案进行多元开发

  漯河市临颍县台陈镇是台北首任知府陈星聚的故乡,漯河市史志档案馆征集到陈星聚名人档案68件379页,实物3件,资料26册,在此基础上编写了《陈星聚年谱》《陈星聚在闽台》,为陈星聚纪念馆的建设提供了完备的档案史料。

  2018年,河南省档案馆与河南省地方史志办公室合作出版了《河南历代方志集成》,汇编影印了现存上起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下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0余年间河南历代各级综合志书586种,成为研究河南最真实、最权威的珍贵史料之一。

  2021年,河南省档案馆联合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共同筹建了老家河南家谱馆,对河南省家谱家训文化进行全方位地挖掘、提炼和展示,追溯河南省本土宗族文化的历史进程,折射中原大地文化沉积深厚、名人辈出的历史光环,是现代人寻根问祖的好去处。

  4.数字化进程加快

  2022年6月,河南省数字档案馆成为全国省级档案馆中全国第四家、中部地区首家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河南省档案馆依托数字档案馆建设,在对馆藏家谱进行全文数字化的基础上,制定了《馆藏家谱档案著录规范》,构建了馆藏家谱档案特色资源库和家谱管理系统平台。内容包括家谱管理、家谱撷萃、家谱研究等,是立足馆藏综合运用数字人文技术等形成的多元化展示,能够满足家谱初识者、研究爱好者、家族成员等各方面各层面的需求。

  近年来,河南省根亲类档案文献资源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相对于河南深厚的根亲文化底蕴,面对全球华人寻根文化需求,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收集工作存在困难,馆藏反映根亲文化的档案文献亟须丰富;二是开发深度不够,缺乏有内涵的文化产品;三是专题数据库建设仍显滞后,资源整合程度低;四是高水平人才短缺。

  根亲文化视域下档案文献资源建设愿景

  1.坚持兼收并蓄,丰富馆藏资源

  一是要完善收集整理体制。加强收集整理这一基础性工作的规划和投入,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收集整理工作,努力建设体系完善、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档案文献资源库。

  二是要拓宽收集渠道。一方面,要突破传统宣传手段,加强网络宣传,吸引公众积极参与;另一方面,广开捐赠之门,在机构和个人捐赠者的支持下拓展档案文献的来源。

  目前,河南省档案馆联合中国摄影报社筹办的“老家河南根在中原”全国摄影展,便是主动收集根亲文化相关资源的积极实践。

  2.依托资源优势,打造文化品牌

  一要深入调查,摸清家底。重点梳理河南省历史类档案文献资源,深化对根亲文化的研究和理解,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与根亲文化相关的档案文献资源开发进度;二要树立品牌意识、特色意识,深挖地方文化特色和亮点;三要鼓励跨界合作。如馆创合作、馆际合作等,借势借力,深入联合形成集群效应。

  3.着眼长远发展,力促资源共享

  要以传承根亲文化、助推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高度着眼,立足长远,统筹规划。引入核心技术,建立档案文献资源服务平台,形成大容量、分布式、可共享的大数据库群,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

  4.加强队伍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新时期要重点培养档案工作者以下几种技能:懂历史,熟馆藏,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能洞悉档案文化建设前沿;能运用现代化技术管理档案;能运用智能化手段挖掘有效信息等。

  参考文献:

  [1]陈建魁.河南根亲文化建设的观察和思考[N].河南日报,2016-2-3.

  [2]谢钧祥.根在中原的客家人[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7(9).

  [3]张新斌.中原文化概说[J].地域文化研究,2018(6).

  [4]李宝玲.写在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之际.中国档案报,2018-1-18.

  [5]陆晓曦.河南档案类地方文献的传统文化价值[J].档案管理.2010(4).

  责任编辑:王玥